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生互批作文指导方法举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生互批作文指导方法举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互相修改作文给予详细的阐述,即分三步走:教师示范、小组互评、同学换评,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

关键词:作文;互批;自主;修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34-01

“课标”倡导的作文教学观反映的是人类学语文的基本规律,即学习是一种别人无可替代的行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样,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在“课标”和叶老思想的引导下,为了让作文批改省时高效,逐步达到“批是为了不批”的目的,笔者尝试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互批互改,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范批,授之以渔

在开始的这个过程中,重在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批改的方法

首先要激发兴趣,再进行示范。笔者会选取一篇习作,以实物投影的方式,边讲解边批改,让大家直观学习批改方法与使用符号。有时也将批改后的典型习作复印好发给同学们,对照讲解。学生就可以尝试进行自批。对作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先进行符号批阅,逐步过渡到符号加文字。

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教给学生一些眉批和总批的方法。引导他们从欣赏和建议两个角度批阅,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眉批的过程中认识别人作文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学会模仿,学习他人作文的优点为己所用。其次,让学生学会寻找别人作文的不足,重点是能提出修改建议,这就意味着自己从中受到警戒,杜绝犯同样错误的可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具体可以针对一篇习作,设“我来欣赏”“我来建议”栏,看谁善于发现,会写评语。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写评语时语气要委婉,善于发现优点,恰当提出建议。

这一阶段,逐步教会学生从几个主要方面批改作文: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书面是否整洁;三看最欣赏的是什么;四看应提出怎样的建议。再逐渐增加批改的内容,如详略是否得当、过渡是否自然、开头结尾是否照应、语言是否简练等。把要求印发给学生或让学生抄写在作文本扉页上,对照批改。当然,每次批改不能面面俱到,要注意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结合。

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开设作文互评互改课进行指导,一方面可以布置学生坚持课外每周批阅一篇优秀作文,按要求写眉批和总批,规范批阅符号,进一步掌握批阅的方法。

二、小组互评,切磋技艺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有了批阅兴趣,并初步了解批阅方法,教师可以权力下放。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尚不能担此重任,可成立异构性质的小组,让组内同学互帮互助。

能力较高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批阅任务。首先给小组成员分发习作,将写得较好的作文发给能力稍低的同学,讨论这次批阅的重点。然后小组成员先进行符号批阅,结合自己画出的语句交流如何进行眉批与总批,共同帮助学困生。最后,各自在分到的习作上进行批阅,评出等级,并写出眉批和总批。再次交换习作,结合批改情况,评出本组的优秀作文,选派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

这个阶段,学生要经历研读、讨论、商榷评语的过程,涉及到作文内容、表达方法,以及写前准备、资料使用等,会潜移默化受到优秀习作的影响。尤其是他们以自己为主体,共同讨论出本组的优秀习作,学习了写好一篇作文的全过程。批改能力的提高直接促进了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同学换评,大胆实践

基本掌握批阅方法后,可以同学之间换评。通过同桌互换、小组互换、男女生互换、随机发本等形式,进行循环往复的训练,让批改作文习惯成自然,让“批”与“写”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为使这一环节不流于形式,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几个措施:

1.定期查阅、评定。对一段时间内的习作要全部收上来,全面了解学生的作文及批改情况。对作文内容和批改内容作出评价,给出等级,并认真写出总评。重点发现批改中出现的问题,如态度不认真、等级过低、评语苛刻或写套话等。

2.定期召开作文批改交流会。通过引领大家欣赏优秀的习作和优秀的批改,学习批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批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可以通过传阅、张贴、评选“小作家”“小老师”等方式,对文章作者和优秀批阅者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获得双重的心理满足,增强习作信心。

3.将评与改结合起来。在学生拿到被同学批阅的作文后,要按建议进行修改,还可就具体修改内容与批阅的同学进行协商。修改后,请批阅的同学进行二次评价,适当提高等级。以写实、写好每次习作为目的,让每篇习作在批改后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让学生互相批阅作文,实践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摒弃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学生在互评互改中进行“二次写作”,不断改进,将作文训练要求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