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动,“生”活,“生”精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动,“生”活,“生”精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重视语文课中活动是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课中活动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教师对活动的有效组织。初中语文教师可尝试开展诵读、讨论、批注、写读等语文课中活动,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中活动;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0902

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充分重视学生的活动需要,并贯穿于语文教学,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从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看,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课中活动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课中活动”,余映潮老师做过如下阐述:所谓“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课中活动的展开,并非是只重视学生的活动本身,教师如何组织好活动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设计教学策略,如何评估学生活动成果等等。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之中,有效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探索的一个目标。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开展诵读、讨论、批注、写读等多种形式的课中活动,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也使课堂教学收获了更多的精彩

一、诵读――读到深处情自发

诵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富有情感的吟咏诵读中,学生于不经意间就会对作品的语言文字产生真切敏锐的感觉,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以《天上的街市》的教学为例,这首诗节奏舒缓,意境优美,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联想感悟法。通过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和语速。通过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

2.朗x揣摩法。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揣摩作品的情感、思想、形象。通过齐读、当堂背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整堂课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近二十次,轻松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触摸到了作者的心音。

朗读活动是必要的,又是具有亲和力和多样性的,课中诵读活动的设计极丰富,它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系列,如示范读、自由读、分组读、对话读、高低音读等等,形式多样,活泼多姿,充满灵气,语文课因朗读活动而充满美感。

二、讨论――碰撞出思维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均能在讨论交流中得到解决。课堂讨论这一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创造性地讨论,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可能会形成对文本的几十种解读,在实际教学中,这几十种解读往往会被个性的、深刻的一两种文本同化,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供大家分享,让大家在交流中获得启发,获得更为丰富、更为充实的解读,讨论因此就显得尤其重要。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全班讨论、辩论等。

比如,在教学《台阶》时,我就采用全班讨论的方式,先确定主线问题:“在你心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很快可以得出“勤劳、朴实、谦卑”等,并且引用原文相关内容进行解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纷纷讲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比较充分,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够互相交流。

但是,要想形成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深刻,并且教师对课堂问题的把控也必须讲究策略,这是使讨论过程更为深入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比如上述教例《台阶》中关于父亲形象这个问题,在课上就有一位学生提出:“这个父亲非常爱慕虚荣。他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就为了让自家的台阶高,让人家看得起。”我先让其他学生讨论,但是初中学生毕竟对两个概念不能很好区分,于是我这样反问他:“你现在住80平米房子,通过努力挣钱住上了130平米房子,那么老师说你爱慕虚荣,你同意吗?”学生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接下来自然得出:“朴实厚道的父亲,靠劳动来兴家立业,希望就是赢得大家的尊重――造高台阶的房子。”这种解释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理解。

所以,讨论不应停留于形式,重要的是让思维在讨论中产生碰撞,讨论后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批注――细品文本的滋味

阅读心理研究表明,读书时勤动笔、动好笔,能够促使读者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再读,大大提高阅读效果。新课改也提倡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勤动笔、动好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把课文的精妙之处用不同的记号圈点勾画出来,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上简要的评语,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这种读法,可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还有助于学生把自己对作品的言语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积累起有理性渗透的言语经验,这种理性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快速地提升语文素养。

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勾画出有“壮”之阅读感受的词语,这锻炼语感的同时还能培养发现的能力。学生依次找出“分、翻、点、快、惊”这些词语,然后讲讲自己的理解,想象战争的场面,走进诗歌的意境。接下来我让学生找找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场面,学生很快画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我要求用一个字概括:志。再细读诗歌:作者的这种愿望实现了吗?请学生找出来。学生找到了“可怜白发生”,我请学生用两个字作旁批,有学生用“未酬”,有学生用“难酬”,我就适当补充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资料,再联系“醉里”“梦回”“可怜”几个词的分析,学生就自然得出“难酬”这个词更好的结论。整个一首词,主要用圈点批画的方法,围绕“壮志难酬”四个字展开,深刻体会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功业难就的无奈和悲凉。

对课文进行评点批注,关键要学生自己动笔,紧扣文本,细细研读,品析玩味,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进行品味,这样在评点过程中既能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又能锻炼学生评价、鉴赏、发现、归纳以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我们的阅读课上,多采用这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

四、写读――知识能力的内化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带领着学生在“看”课文,往往事倍功半。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写作(习)来真切地感知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但其中创造性的写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见者寥寥。其实,要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好的方法不胜枚举。

以《雁门太守行》创造性读写活动教学为例――组织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写作”活动。第一个层次是结合书下注释,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画面。第二个层次是自选角度,充分发挥想象,将全诗改写成一篇散文。为了完成这些读写的内容,学生不得不仔细地研读诗歌,精心组织语言,充分拓宽了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们一改往日对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兴趣盎然,想象的情节都生动有致,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美的创造。

以写读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训练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简单,解决了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选入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我们教学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但不同的文本资源有不同的整合方式,需要教师熟练地驾驭教材,主导引领,挖掘教材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或续写,或改写,或感悟,或仿写,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与活动,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基本能力,使教学扎实、有效,并回归本真,体现语文特色。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所得,我深刻感悟到有的好课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活动”出来的。W生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活动,才能与文本真正产生内在的深入交流,以此产生丰富的联想,甚至触及心灵的震撼。这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也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Z2).

[3]曹清明.问渠哪得清如许――从几个案例谈课中活动的开展[J]. 新课程(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