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机智应站在怎样的立场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机智应站在怎样的立场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犹如大海,变幻莫测,变数不断,意外迭出,这就需要教师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方能化险为夷,柳暗花明,甚至锦上添花。但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不是随心所欲,因势利导更不是为所欲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基于这一点,我想,教学机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呵护学生学习热情。

有时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心理素质欠佳,回答问题时或答非所问,或牵强附会;有时因学生喜好异想天开,人生经历迥异,提出离奇古怪的问题,或发表稚嫩的见解。不管怎样,教师都应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幽默点化,或巧妙点拨,利用教学机智,化“错误”为“神奇”,使学生从尴尬中摆脱出来,从肤浅中跳出来。

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们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情绪高涨。课后,不少听课老师喷啧称赞这种“教育机智”:一是对学生答问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暴地否定或训斥,而是及时“转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借机”拓宽知识面,联系前后课文,作些横向比较,辩析一、二;三是言辞“委婉”,四个“谁让”的问句似问非问,问中有爱,很有理趣。

二、锻造学生健全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要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意识地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

于老师请一位女学生读第一段。她第一次“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虽然流畅一些了,但是又把“被”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她这样做了。第八次终于获得了成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于老师和全班同学一起为她鼓掌。掌声差一点把她的泪水激了出来。于老师郑重地对她说:“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课上完了,她当着几百位听课老师的面,动情地对于老师说:“于老师,我觉得您像我的爸爸、妈妈。欢迎您再到我们班上课。”

我想,这次课会给她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她的一生。正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说,于老师不仅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重视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当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处于着急甚至羞怕的状态中,不也正是锻炼他们心理素质的好机会吗?平时我们讲千遍万遍“做事要有信心”,也不及于老师这样一次“耐心的处理”作用大!诚哉斯言。

三、展现教师真实形象。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学中,教师难免会出差错,难免会遭遇学生的挑战。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粉饰”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这样有时会适得其反。而应该要放下架子,直面错误,坦言无知,甘拜学生为“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钱梦龙先生在外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的两只脚?当时钱梦龙先生是如何作出反应的: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钱梦龙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问题,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先缓冲一下,向学生交代了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的“底”,进而又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加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

有时,学生能在课堂上指出老师的失误,足见他学习的专心,老师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不仅不会伤害“尊严”,学生反而会更信任你。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写错了字,经学生指出,立即表扬道:“某某同学上课多专心哪!连老师的错字他也发现了。”学生很高兴,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所以,拜学生为“师”,不但能够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不会因此降低老师的威信,这本身就是一种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