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理使用多媒体 提升课堂数学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使用多媒体 提升课堂数学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要求. “班班通”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创设适合课程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气氛,运用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的特点,克服平时教学中的难点,动静结合,使得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以很好改进以往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可视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发展. 直观形象地展示数学思维的产生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

一、“班班通”使用现状的思考

1. 忽视过程性教学

在“班班通”辅助教学中,有些老师会忽视教学的过程性,放课件就跟放电影一样,流水似的一张一张过,使得学生印象不深.

2. 课件华丽,喧宾夺主

有的老师为了使得课件看上去很华丽,放了很多花里胡哨的动画、图片、声音等,学生很容易被这些非数学因素吸引,削弱了对主要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 “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有的老师在网络上找了很多没有体现轴对称特征的图片去修饰课件,使课堂增加美感,结果学生没有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漂亮的图片倒是被记住了,主题却被冲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课堂容量增加,但思想方法淡化

利用“班班通”可以节省时间、增大容量,但有的老师学习抽象数学问题时,只强调题量,弱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 例如:在七年级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一次听课,老师讲解过例题以后,在课件上显示一道又一道的练习题,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过“化归”等数学思想,这样以后再遇见类似的问题时,学生还是没办法解决.

二、如何有效使用“班班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班通”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环境,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方面起到独特作用.

1. 直观展示教学场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 课堂中教学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应用“班班通”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声色并茂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数学直观地展示给大家,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案例1 在七年级第一章“有理数”中“有理数的加减计算”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先举一个动画的例子,森林中有一个小甲虫要出门去觅食(前提规定小甲虫走直线),以小甲虫的家为原点,如果第一次走了5米,第二次又走了3米后发现食物,那么经过两次行走后,食物在小甲虫家的什么位置?这个题目我首先让学生思考,那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只小甲虫从家出发是按什么方向走的,向左还是向右?所以在方向上就需要分情况讨论,这样让学生提前了解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然后通过对这道题中小甲虫行走方向的讨论,引出对正方向的规定,从而研究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案例2 在学习九年级“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一组图片,展现故事情境引入:毕达哥拉斯是古代希腊的数学家,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过生日,请他去做客,到来的客人都被主人家富丽堂皇的装饰所吸引,唯独毕达哥拉斯坐在一旁认真地观察地面砖图形,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回到家里后他又继续思考这些图形,最后终于发现了勾平方加股平方等于弦平方――即今天要学习的勾股定理,这样的引入,不但点明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 合理使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的可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初中数学中有许多定理的结论不加上严格的论证,都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和教师讲解指导下获得,因此我们可以为初中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教学环境,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通过“听”教师“讲”来学习数学,而是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主动角色,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大前提定好,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亲手操作,通过输入一些具体的数据,对公式、定理进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形成对数学结论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像探究者一样,在学习中亲身经历发现和探索数学结果,而不是被动、机械地记忆和简单地模仿,从而对数学结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3 在九年级“二次函数”内容的学习时,画函数y = 2x2的图像,通常都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先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基本步骤进行描点画图,对函数图形生成,或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主画图,这些都只能通过有限的几组数据来大致绘图. “为什么要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而不能用直尺像一次函数那样连线”是困扰学生的一大疑问,有的老师就生硬地说这是规定,经验丰富的老师则会通过再描几个点进行说明,这都不能打消学生的疑虑. 如果这时在“班班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下,通过计算机程序,让学生输入不同的数据,那么在屏幕上呈现出的函数图像都是平滑曲线,甚至可以将图像放大、缩小,让学生深入观察,一开始就能给学生一个明确和准确的认识,消除他们的疑问,从而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

又如,学习“反比例函数y = ■”的图像时,教学重点是在于反比例系数k大于零时,图像的分支在第几象限. 在没有多媒体时,老师是通过y = ■和y = -■两个函数的共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来总结出规律,首先画这两个函数图像就耗时较多,上课时间有限,其次只通过两个函数图像就总结出的规律过于片面,不妥当. 这时借助“班班通”取k = -2,-1,1,2,3等值,利用计算机画出其函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规律,这对于现阶段学生的掌握和老师讲解知识点都有促进作用.

3. 化“无形”为“有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

应用“班班通”的多媒体软件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无形”为“有形”,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代数式与图形变化,充分让代数式与图形“开口说话”,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4 在七年级“整式加减”的教学中,由于“整式加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第一次涉及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学生对于这一章知识感觉陌生,无从下手.

在第二节的合并同类项的学习中,就更是晕头转向,因为这时的学生刚从小学毕业,他们的脑袋中觉得数学应该就是数字的运算,你突然把字母引入他们的视野中,新的学习内容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储备的数学知识较远,所以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感到困惑,找不到学习方法和规律.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用计算机设计的图片做比喻,把有相同字母组成的单项式,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来代替,如文具、卡通人物、交通工具等.

比如:4x2 - 2x + 3x - 8x2的运算中,要先合并同类项,但是怎么找出同类项,什么是同类项,是教学中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这时用辅助教学软件,将x2变成圆形图片,x变成正方形图片,那么“4个圆形-2个正方形+3个正方形-8个圆形”问题,是小学生都会做的,在合并以后实物图形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变的只是量,所以最后的结果是“1个正方形-4个圆形”,转换回来即x - 4x2. 让学生感觉这些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的,是熟悉的,这样,既形象,又揭示本质.

案例5 在“直线与角”的教学中,第一节的“几何图形”我通过PPT课件中大量的生活实物展示,把“体”这个概念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学生对课本上静态图片的理解,就没有课件上用动态的生活实物展示的形象;而对于“面”的概念,我使用SCT软件把学生知道的常用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几何图形直接画在屏幕上,然后给出定义,这些都叫“平的面”,那么刚才包围着“体”的也是“面”,只是区别是它为“曲面”,然后用动画展示出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用“班班通”上的软件资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中去观察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与空间关系.

总之,“班班通”的发展,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的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班班通”的实施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

所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应正确合理地应用“班班通”辅助教学,而不是取代传统教学,这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慧.试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孝达,吴之季,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