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画中探物求新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中探物求新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里介绍了一件罕见的宝物:柄似鹿角,尖头扎一长毛帚子(图1)。持宝人自称此物是家中世代相传,名叫“甩子”,当是掸尘之物。专家介绍:此物叫“拂尘”,柄是麋鹿的角,帚系用马尾类物做成。并说,麋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也叫“四不像”。

遗憾的是,专家没有再提升一步,称“甩子”为“麈尾”。据汉许慎《说文解字》:“麈,麋属。从鹿,主声。”我推想,“麈”应是麋群中处于主导地位者,犹似猴群中的“猴王”。麋群迁时,由麈带头,以尾巴指挥行走方向。传说麈尾能避尘,其实,迅奔最前头的麈,不足以蔽尾扬尘。古代猎人观察到这个细节而不明其义理,遂射杀带头的麈,取其尾巴,供文人雅士执以助谈,足以指挥群伦,并可拂尘,这就是“麈尾”。

古人没有搞清麋与麈的关系,遂二名并见。《山海经・西山经》:“西皇之山,……其兽多麇鹿柞牛。”郭璞注:“麋大如小牛,鹿属也。”《楚辞・九歌・湘夫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逸周书・王会》:“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孔晁注:“稷慎,肃慎也。贡麈,似鹿。”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麈》:“麈,亦称驼鹿,满语谓之堪达罕,一作堪达汉,产于宁古塔、乌苏里江等处之沮洳地(低温地带)。其头类鹿,脚类牛,尾类驴,颈背类骆驼。而观其全体,皆不完全相似,故俗称‘四不像’。”既然麋、麈同称“四不像”,当是同一种动物。

“麈尾”不知起源于何时?但至魏晋时已流行。《晋书・王衍传》:“衍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晋书・孙盛传》:孙盛与殷浩争论名理,至吃饭时犹争论不休。孙盛“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更好笑的是《晋书・王导传》,说王导的妻子曹氏性妒,得悉王导藏众妾于别馆,将往查抄。王导恐众妾受辱,急驾牛车至别馆。恨牛不快,亲以麈尾赶牛。后来,司徒蔡谟同他开玩笑,说朝廷将加公“九锡”,赐品为“短辕犊车、长柄鏖尾”。车辕短,麈柄长,赶起牛来就方便多了。

南北朝《陈书・张讥传》:“后主(陈叔宝)集官僚宴,时造玉柄鏖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后主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阐明义理),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嘱)讥日:‘可代麈尾’。”

由此可见,麈尾状如松枝。但在古代图画中,有一种有柄、有毛而中间隔着扇形的日用品,有人称之为“麈尾扇”,尚难征于史籍。

最早的麈尾扇见于洛阳朱村东汉墓的壁画中。主人进食,仆人侍奉。一仆执麈尾扇,为主人扇凉(图2)。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行脚僧图》(图3),僧人手持一麈尾,木柄(纟专)在一饰满长毛的小扇形物上。传为唐阎立本画的《萧翼赚(兰亭)》(图4)中的老僧,手持麈尾,扇形已缩为小椭圆形。五代贯休画《十六罗汉图》中的“迦诺迦伐蹉”,手持麈尾,扇形更小(图5)。

宋人画《十八学士图》中一坐于主位赏画的学者,手持麈尾(图6),与后世习见于舞台的“仙帚”相同。流至日本的《维摩诘像》《维摩天女像》都是李公麟白描路子,维摩所持麈尾,也与“仙帚”相同。

六朝崇尚谈玄论道,隋唐以来,已息谈玄之风。麈尾既不用于谈玄,则其可以拂尘、去蝇的第二功能提升为第一功能。为了“名副其实”,名称也就渐变为“拂尘”了。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有洁癖。他挑女婿也怪,挑中了一个姓段名拂、字去尘的士子。喜道:“既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

五代杜光庭《虬髯客传》中的红拂女,便是隋杨素身边持红色拂尘的女侍。红拂私奔夜投李靖,成为女子慧眼识英雄的美谈。“拂尘”也称“拂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较详细地记载了宫中奏乐情况。他说:“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红拂子”,作为指挥棒,奏乐者都要按照军校挥动拂子的高低快慢,统一指法,协奏乐曲。

直到明清时代,皇帝的仪仗队中,还有执拂尘的人。并规定以长二尺的红色嫠牛毛,结于长二尺一寸二分、粗一寸五分七厘的木柄上。木柄漆成金色,饰以镂金龙头。

“麈尾”一词的逐渐消失,应该还有一个原因是野生的麈(麋)越来越少,真正的麈尾很难得到,因而多用马尾、嫠牛毛、棕丝、丝线等代替。上面说的皇家仪仗队用的拂尘,也是使用嫠牛毛的。其实,早在唐、五代,已很少有真正的麈尾了。五代和凝《山花子》词:“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麋很温驯,至迟春秋战国时已喂养麋鹿。《孟子》第一章就有:“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麇鹿,曰:‘贤者亦乐此乎?’”麋也可作为坐骑,《封神榜》称姜子牙骑四不像。《封神榜》是明朝许仲琳编写的,可见明朝时还有野生的麋。明朝著名书画家、学者陈继儒(1558-1639年)就曾以麋作为坐骑,自号“麋公”。后来,友人借用他的坐骑,大约友人是个胖子,麇不堪重负,累得生病,呜呼哀哉。

陈继儒失去坐骑麋,称不得“麋公”,只好改称“眉公”了,因为古文里,“麋”也通“眉”。

到了清朝,至迟是清朝末年,中国的野生麋已绝迹,只有皇家园林中,有世代圈养的麇。清官“动物园”设在永定门外南苑,也称南海子。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强盗们不仅掳掠金银珍宝,还掳掠“活宝”,把南海子中的珍稀动物麋全数抢去,以至中国的野生麋和世代圈养的麋,无一孑遗。中国没有了,被抢至外国的麇却繁殖起来。解放后,从国外引进麋,至今也得以繁殖。

说了一大圈,回到电视“鉴宝”节目中的“甩子”。我虽未见实物,也未闻动物学家加以介绍说明,但据我主观推想,既然“甩子”的柄是用麋角做的,则所扎兽毛,也有可能是麋的尾巴了。据《辞海》介绍,麋尾长,尾端下垂到脚踝,与其他鹿科动物的短尾是不同的。持宝人称“甩子”是世代相传,很可能他家祖上与“南海子”有关系,得以把死亡的麋制为麈尾。《鉴宝》节目中的专家认为“甩子”――拂尘价值十万元。我想,作为流行于六朝的“麈尾”得以重新出世,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难以十万元估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