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的若干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寻找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的有效路径,围绕古诗文文本诵读与情感熏陶、知识积累与技巧训练、意境领略与哲理思辨等方面进行阐述与剖析,使高中古诗文传统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与创新。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文解读能力 路径
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解读能力的提高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时常为此而颇感困惑与焦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我逐步认识到,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以下若干路径是必需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一、文本诵读与情感熏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文本是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的传统手段,也是被多年的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入选当今高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几乎全是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经典名篇,篇篇具备反复诵读的价值。
诵读文本的前提是读准字音,这就要求我们力求读准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尤其要注意古今异音、通假字,以及一些特殊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在平时的古诗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和学生都要有意识地养成勤查词典、勤读勤诵的良好习惯。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之外,还可利用早读、午读等时间适当进行此项训练,并可借助一些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与效率。反复诵读的重要作用是培养语感,也就是培养对古诗文词句的含义及其运用之妙的感觉与把握的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准确断句也是古诗文诵读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环。古诗文断句除了需要依靠语感外,还可借助一些相关的文言知识来进行。比如,依据词性、修辞、句式、格律等的特殊性,可以进行较为迅捷准确的古诗文断句。
在反复诵读古诗文文本的过程中,情感的熏陶与浸染是与之相辅相成而不可或缺的。纵观高中古诗文篇目,《蒹葭》、《离骚》、《出师表》、《陈情表》等,无一不是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为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与浸染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学资源。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对人进行心灵的洗礼与情感的熏陶。反过来,深度的心灵洗礼与情感熏陶也为我们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另辟了独特路径,注入了源头活水。因此,反复诵读古诗文文本,并非人们一般理解意义上的单调、机械、乏味的低级重复劳动。相反,我们应将其视为一种深化理解、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高层次精神享受。如果我们能始终以此种眼光和意识去审视古诗文文本诵读与情感熏陶的关系及其价值,古诗文解读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逐步提高。
二、知识积累与技巧训练
知识在于积累。要想有效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达到较高的古诗文鉴赏水平,就必须积累足够的古诗文基础知识。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点点滴滴地积累、掌握有关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必要的专题技巧训练与综合能力训练。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重点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及18个常见文言虚词。这些实词和虚词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古诗文基础知识,务必在日常教学中扎实掌握并能学以致用,包括掌握这些词的读音、词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现象等。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散布在整个初中和高中的各篇古诗文中的,语文老师要熟练掌握它们的形、音、义及基本用法。这样,在具体的课文中遇到这些词语时,教师就会心中有数,教学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并随时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和归纳,必要时做适当的延伸与补充。
(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特殊句式。就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及高考要求而言,高中学生应掌握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包括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及省略句。因为这些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有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往往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大难点,要通过适量的专题训练才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掌握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其用法,对于提高古诗文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有关古诗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掌握,是一项系统工程,日积月累,方可集腋成裘,有所长进。这就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具备积累意识与系统眼光,力求在教学每一篇古诗文时,都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工作。
如能持之以恒地积累上述文言基础知识,到高三进行高考总复习时,再进行系统的专题技巧训练及综合能力训练,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文解读能力也必然提高,学生们再也不必为没完没了、费时费力、收效甚微的题海战术而苦恼,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胸有成竹、高屋建瓴的“成就感”。
三、意境领略与哲理思辨
若要全面提高古诗文解读能力,只满足于文本诵读与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探究抒情性文本的内在意蕴,还应对哲理性强的文本进行哲理思辨,力求领略其意境之美妙或哲理之深邃。从教学实践及理论探究中我们洞悉,对每一篇经典诗文的解读是可以有若干层次和多重视角的。
例如,《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篇,文中营造的意境之美令古今读者意往神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遥想当年,秋夜月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沐清风、饮美酒、赏明月、诵诗章、抒性情,何其惬意也哉。此等唯美、幽雅、梦幻般的意境,需要我们用一颗朝圣般的心灵去想象与感悟,方能领略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又如,王国维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宋词来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是对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之妙的独创性阐述与再创造,为启迪我们解读与领略古诗文意境提供了经典范例。
有些古诗文是以哲理取胜的,在解读与诠释时,就要在较深层次上思辨其哲理意义和价值。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例进行剖析。文中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作者从一次普通的游览经历中,感悟到了一个哲理层面的人生真谛:有坚定意志与顽强毅力者,方可臻于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远境界,进而领略其精美绝伦的无限风光。这种哲理层面的思辨与解读,是我们在教学此类古诗文时最应着力的维度。当然,高中学生在人生阅历及思想深度方面还有待于拓展与深化,在古诗文学习中进行哲理思辨时,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就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由此观之,我们在探究古诗文解读能力提高的有效路径时,绝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一般字、词、句的微观把握,而是要在此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宏观地把握每一篇文质兼美之作的韵味、意境和哲思,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力求在文本诵读与情感熏陶、知识积累与技巧训练、意境领略与哲理思辨等方面对古诗文传统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军,邹寿元等.高考语文核按钮[M].武汉:崇文书局,2011.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卢水金.高中情爱类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界,2010,(6).
[4]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