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性教育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性教育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型本科人才研究性教育培养模式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分析面向社会生活信息化、经济生活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精神、大学价值与本科生培养过程的联系。摸索与建立以研究所(实验室)为载体的研究性教育培养模式;推进ITU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这一培养模式的思想内涵与过程环节的完备性和应用的普适性;着力融合专业资源,建设以大协作思想指导下的多元参与机制,推进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更新。

[关键词]个性发展;研究性教育;创新型人才;研究所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64 ―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经营活动的全球化推动了人才素质结构要素的全球化,企业不仅要完成自身的进化,而且面临着走出国门的迫切的人才需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视野开阔、科学基础扎实、有一定的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技术自我创新能力、环境自我适应能力、行动自我完善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来支撑。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创新型国家,复兴中华文化、完成中华文明向世界文明中心伟大复归的国家战略,其核心是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的三要素“人”、“环境”和“内容”,构建时代特征鲜明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创新性实现培养目标。充分研究学习者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个体区别为基础,对环境因素的时代性质、社会性质、学校性质、研究所(实验室)性质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教育要素理念活化方法进行应用,创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育培养模式”。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项目组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整体设计如下:

1.将时代需求、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大学转型、学科专业发展综合考虑,研究人才目标内涵;

2.重构面向时代需求、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3.研究支撑人才目标内涵的运行机制、设计培养过程、建设培养环境,形成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培养模式;

4.实施中不断总结培养模式的完备性与普适性,逐步推广。

二、主要研究与实践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研究

从精神思想内涵、文化修养内涵、理想内涵和能力内涵来构筑目标体系。

精神思想内涵、文化修养内涵、理想内涵表征的是培养“人”的问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风貌,体现着国家的价值体系和人才的社会价值问题。

能力内涵表征的是“才”的问题,人才的能力内涵包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问题的描述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自我更新能力。

2. 全程全景全网标准化培养计划进程

为解决有限培养时间与知识无限增长的矛盾,制定“全程全景全网标准化培养计划进程表”。对学生的学习时空划分为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按人类学习认知规律对大学进行详细规划。“全网”的专业理论架构:将通信专业技术理论,向上拓展到行业应用,向下扩展到认知、感知、测量与控制的物联终端;“全程”就是能力培养过程从专业认知、学习、实验,到技术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技术实现、产品化,最终到市场的全过程实践,并辅以各个阶段导航;“全景”就是培养过程中,综合课内外环境将精神文化熏陶、专业文化学习、技术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将标准化研究方法引入到本科教育中,支撑教学科研一体化。

以研究所(实验室)为核心载体,建立健全 “四机制”,完善 “四平台”。①组织机制:多样性的本科兴趣小组;②制度机制:研究发表会制度;③管理机制:学生民主自治管理委员会;④方法机制:标准化的研究方法;⑤创新平台:创造梦工厂;⑥创业平台:八九点钟创业平台;⑦交流平台: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学术会议;⑧教育平台:统一通信教育系统。

在学生进研究所(实验室)之后,有计划的组织、引导、鼓励学生逐渐进入研究性学习,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开发,以便及时地让学生认识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融合与活化,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课外环境学习能动性,创造个性化人才培养高效率。

3. 塑造学生自主能力,提高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

(1)兴趣研究小组。自入学开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研究性学习,了解学科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通过小组实施开展的研究活动,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实践、研究、创新兴趣,培养创造精神与能力。

(2)科研项目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生参与课题的发现、系统框架搭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虚拟仿真试验、技术实装,以及最先进的产品开发等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最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3)学生民主自治管理委员会。学生通过民主自治管理参与专业建设、小组建设、科学研究规范等管理过程,从中锻炼了学生民主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委员会的反馈,教师又可获得科研的、教学的真实信息,为培养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4. 标准化研究方法,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1)标准化研究方法。通过改进ITU标准化研究方法独创了符合本科教育、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规律的“七段标准研究方法”,贯穿教育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意识与标准化能力。

(2)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通过发起并连续五届主办“无线通信、光通信与网络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的打造,逐步实现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与国际接轨,为学生打开国际视野、增强学校国际交流及影响力。

5.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为了培养出的人才好用能用,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通过建立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八九点钟创业平台”,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综合素质锻炼途径,提升人才社会适应度。

二、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及创新

1. 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将时代特征、国家战略、行业领域发展、社会应用需求和大学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探索、建立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为目的,以研究所(实验室)为载体的研究性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推进了社会生活信息化、经济生活全球化、记忆网络外包等背景下的人才内涵研究与创新型人才教育模式改革。

(2)促进创新型人才的精神思想、文化修养提升,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活力,锻炼了学生为人做事规范性;同时,通过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相长,不断促进教师团队对教育内涵理解、教育理念更新与自身能力建设。

(3)改革并探索了“全网全程全景标准化培养模式”,从全网的专业理论架构到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再到全景的课内外环境联动融合,改革了考核与管理机制即“以高代低”原则下的高质量、高水平创新创业成果替代课程学分。

(4)建立了贯通整个专业技术系统的仿真、设备、仪表联动的统一通信现代教育系统,解决了资金受限、培养时间受限的核心问题,也推进了知识活化与相邻多专业的融合。

(5)引入国际化标准化研究方法,并加以改进创建了“七段式标准化研究方法”,以此为准绳不断规范学生科研过程及成果,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和协作能力。通过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发起并连续多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国家级学术交流会议等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锻炼国际交流能力。

2. 理论与实践创新

(1)全网的专业理论体系架构。将通信专业技术理论,向上拓展到行业应用,向下扩展到认知、感知、测量与控制的物联终端,做到了知识技术体系的全网覆盖。

(2)全程全景培养。所谓全程,就是能力培养过程包含从专业认知、学习、实验,到技术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技术实现、产品化,最终到市场的全过程实践;所谓全景,就是培养过程中,综合课内外环境将精神文化熏陶、专业文化学习、技术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培养有社会价值的创新型人才的人。由教学科研一体化带动学生以教师的纵向科研课题、横向技术课题、学生自主提出的兴趣课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以任务为牵引、寓教于研的着重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3)教育过程贯穿改进的标准化研究方法。通过改进ITU标准化研究方法制定了符合教育规律、科研规律及工程规律的“七段法”,包括工程目标研究,应用环境研究,最小应用技术条件研究,最小技术系统,最小技术系统设计,最小技术系统开发,验证、路演与工程化。

(4)学生自治管理制度。学生自治委员会充分发挥其自主自治参与专业、研究所(实验室)的管理,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三、培养效果及应用前景

集成测控技术研究所共建立8个本科兴趣研究小组,培养学生来自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光源与照明等信息类专业及机械学院、艺术学院、服装学院等,通过实施本模式培养的学生已近千人次。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显著增强。项目实施期间,学生申请专利50余项,已有2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建设学生民主自治委员会,通过“七段标准化研究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高,已经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支持30余项,其中国家级2项。学生自发组织每年电信日的研究所开放周活动。

学生国际视野拓宽,交流能力提高。通过组建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互派学者访问;发起并连续主办五届FWOCNT国际会议以及全国第十四届青通会。

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成长迅速。获辽宁省年度教育人物2人次、辽宁省专业带头人1人;获批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特色专业;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近5年,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2项、省市级项目10余项;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3人次,全国“北斗杯”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13年,通信专业在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价中获得全省第五。

下阶段,课题组将在总结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性本科教育模式及理论,优化运转机制,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广泛参加国内外研究与交流,扩大成果影响力,使本成果能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

〔参 考 文 献〕

〔1〕兰振平,赵昕,樊磊,刘剑,邹念育,王智森. 移动通信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的改革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3:115-117.

〔2〕赵昕,刘剑,兰振平,,邹念育,王智森. 现代教育技术在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信息,2010,(29):28,197.

〔3〕兰振平,赵昕,刘剑,袁爱霞,王智森. 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01:59,60,66.

〔4〕陶学恒,崔远慧,姚春龙,王智森.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计算机专业实践与创新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2011,(01):7-8.

〔5〕潘登,刘剑,樊磊,袁爱霞,赵炳智,王智森. 信息类专业集成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4):338-341,348.

〔6〕房媛,张龙,王智森. 高校专利策略实施模式探究与实践〔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3):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