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竞赛规则演变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竞赛规则演变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对排球裁判规则的阶段性变化进行梳理归纳,联系排球技战术在相应时期的发展,揭示排球运动在裁判法规的影响下相对削弱进攻,加强防守,保证攻守平衡,促进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和加速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 排球运动 竞赛规则 攻守平衡 市场化

1.引言

排球运动产生于1895年,1947年国际排联正式成立,将欧美排球规则合并,从而制定了世界六人制排球的规则,使世界性的排球比赛在统一的规则限制下进行,并在1964年成为奥运会项目。经过百年的发展,排球运动已经由最初的基督教会娱乐活动发展成为现在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并成为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攻防争夺激烈的一项竞技项目。在排球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竞赛规则的演变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排球竞赛规则是利用规则的约束作用,保证排球比赛的公平与平衡,增强排球比赛的连续性、对抗性、观赏性和社会发展适应性,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喜欢和参与,从而推广和普及排球运动。排球竞赛规则的演变发展,适应了排球发展的要求,促成了相应一段时间内排球比赛技战术的发展创新。在排球运动发展和竞赛规则的演变历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规则根据排球技战术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进行修订,排球技战术也因为规则而创新发展,保证排球事业的发展向着公平、竞技、合理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排球运动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创造排球规则又不断超越规则、改变规则、发展规则的历史”[1]。

2.鼓励和促进防守,于攻守间寻求相对平衡

从排球运动的特点和发展来看,网上争夺日趋激烈,进攻打法的高、快、狠、多变特点,使得进攻居于领先地位,并成为排球比赛的显著特征,这样容易破坏排球比赛的相对平衡,从而影响运动本身的对抗性和观赏价值。规则的修定不能单纯对进攻加以诸多限制,由此引发排球规则的修改向有利于加强防守的方向倾斜,达到攻守相对平衡,以回合间的激烈对抗呈现排球运动的特点。这一点在排球规则的变化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对排球击球部位的限制逐渐放宽到取消:胸部以上身体各部位都可以击球(1941),得允许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触球(1992),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触球(1994)。又如对拦网规则的限制:允许双人拦网(1938);允许过网拦网(1964);拦网触球不作为三次击球中的一次(1976)。此外,对持球和连击的判罚尺度逐渐放宽,减小排球气压来降低球速,自由人的设立及无障碍区的扩延,这些条款无不是基于加强防守、缩小攻守之间的差距而进行的修改。

3.限制和削弱进攻

排球运动的特征是隔网对抗,在几次击球过程中迅速完成攻与防的转换,扣球具有很强的主动攻击性,防守则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一旦在比赛中攻守失去平衡,形成“一锤定输赢”的单调局面,就会使比赛缺少回合间的激烈对抗性,缺少排球比赛独有的惊险性、刺激性和观赏性。因此排球规则在演变过程中,一方面向加强防守倾斜,另一方面在合理范围内对进攻进行限制和削弱。首先是场地的尺寸变化:从最初1922年的18.29M×9.14M到1950年18M×9M,并沿用至今;其次是限制了进攻的网上宽度:1968年设立标志杆对进攻的网上宽度加以限制,1977年将标志杆内移20厘米紧贴标志带外沿。场地的缩小对防守更为有利,减小拦网的移动距离同时限制了进攻的空间区域,对进攻的技术要求进一步提高,促使扣球的准确性、方位性提高。2004年,排球规则对四名司线员的位置进行改变,要求两名司线员站在第一裁判员一侧的进攻线延长线上,专门裁定进攻队员是否犯规,这说明排球运动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注重进攻技战术的相互配合和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出排球规则削弱和限制进攻,趋向于增加回合间的激烈攻防对抗体现排球独有的魅力。

4.排球规则演变与技战术发展渐进式相互促进

排球运动固然有进攻的酣畅淋漓,滴水不漏的防守的同样出彩,比赛的精彩性、刺激性和悬念性也在这一攻一守中得以体现。排球规则围绕攻防这一矛盾体而进行演变发展,同时对排球技术和战术的推陈出新起着推动作用,使规则和技战术间呈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局面。“排球规则的变更对排球运动及其技战术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使排球运动呈现出‘让排球飞起来’的发展趋势”。[2]

1947年,东欧国家开始出现正面上手发球、双手传球、倒地双手传球、屈体扣球等技术和“中一二”战术、重扣技术,这是排球技术革新的一个里程碑。1948年,规则允许前排进攻人员由2名增加到3名,从而促使进攻手段呈现多样化,于是出现了双人拦网“心跟进”的防守战术。随后中国创新上手飘球技术和鱼跃救球技术,并创造了梯次、交叉战术,出现了边跟进防守战术。60年代“拦网队员可以过网拦网”的规则推动中国男排创造了“盖帽”式拦网防守技术;针对拦网队员触球后可以做第二次击球的规定,我国男排发明出“平拉开”进攻战术,70年代标志杆的内移、拦网后可击球3次的规则改变,缩小了网上球的空间,对进攻扣球要求更高,进攻区域再次缩小。日本男排首创“短平快”扣球、时间差、位置差和自我掩护等多种进攻打法,波兰男排也创造发展了后排纵深进攻打法和跳起发球技术。90年代的每球得分制的实施,对每项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期自由人的设立加大了防守的力度,进一步促使技战术向攻守平衡的方向发展,队员技术的专门化日益明显,更加明确运动员的技术分工。因此从排球规则变化和相应时期的技战术发展的关系来看,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进入21世纪,排球技战术已经成熟和完善,4名司线员的位置改变,对进攻队员的犯规裁定凸显出对后排进攻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队员在场上有很强的支配比赛能力,同时反映出现代排球攻防技术转换更快,全面的立体进攻体系形成。

5.适应社会发展,加速市场化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也离不开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竞技体育的社会生存环境,没有市场,就没有竞技运动推广、发展、创新的动力。只有当比赛具有高度的竞技性与观赏价值时,才可能拥有市场优势,才可能在体育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充满无限生机。因此马启伟先生认为:“排球规则的修改制定如何促进技战术出现新的发展,使比赛更精彩,更吸引观众,成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是规则研究的主要方向。”[3]因此可以说,排球运动规则的演变是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力推进排球市场化进程的催化剂。

发球犯规中“球触网”的规则取消和每球得分制的实施,使发球的攻击性得以体现,比赛一开始就置于猛烈进攻中,充满火药味,增强了比赛的紧张感和精彩性。同样每球得分制取球权得分制,改变了排球比赛拖沓繁冗的局面,之前的排球比赛时间很难控制,一场球的最短时间25分钟,而最长的则达3小时23分钟[4],最高连续换发球的记录是28次。比赛时间的不确定性给排球运动的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因此控制和缩短比赛时间成为规则修改的突破点。1989年―2000年,国际排联对规则多次修改,比如局间休息三分钟,使用“技术暂停”,执行“延误比赛”的判罚和自由人的替换规则改变,等等,从时间上来讲,加快了比赛的节奏,提高了比赛的紧张感和刺激性,降低了人为因素而中断比赛的几率,使得比赛更紧凑、更合理、更人性化。而局间休息和“技术暂停”则给电视直播中插播商业广告提供了时间保障,这些规则明确而细微的改变,对排球运动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市场推广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更有利于排球运动向市场化、商业化和大众化的道路迈进。

6.结语

排球运动规则以统一性、权威性、严肃性保障了排球比赛的公平性,它的演变和发展促进了排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对排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保证了比赛中的攻守平衡,促进了排球技战术的迅猛发展,同时加快了排球运动的市场化、商业化和大众化的进程,而且规则的演变和技战术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渐进式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万桂春.排球竞赛规则60年(1947-2007)发展变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9,(5).

[2]吴明智.排球竞赛规则的演变与发展对排球运动的影响[J].运动,2012,(8):18-19.

[3]马启伟.排球规则研究与修改[J].中国排球,1993,(1):16-17.

[4]黄景成,邹肖云.排球运动竞赛规则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