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比较”中“发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事物相异或相同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物理知识虽然较为抽象,但许多知识点和规律都具有可比性,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辨析物理概念、现象的异同点,了解其本质属性.教师应把握比较教学法的特点和应用原则.从而使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
1 比较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人们在认知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就是“比较”,这种方法主要是寻找事物间的共同点与差一点,比较事物间的相异特征或者相同特征,从而发现事物的区别与本质.在本质方面与现象方面,事物间同时存在差异性与同一性,我们通常很容易从现象上识别差异和同一,却难以从本质上加以区分.物理学涉及的知识量较大,且高中物理有一定的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低下.经过细心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许多物理学科中有许多具有可比性的物理规律及物理思维,教师应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
1.1 通过“比较”进行新概念引入
高中物理教学的知识量较大,但其中包括许多有相似性的物理概念,其存在潜在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完成一些概念的讲解后,在讲解与之相似或有相同规律的新概念时,可通过比较法进行引入,降低教学难度,提示学生其中的规律.比如,物理概念“动能”与“动量”的共同点主要包括:二者都是有关于物体速度和物体质量的物理量,都是对机械运动进行描述的物理量.但是,从本质上而言,二者的差异较大,量度机械运动时,以机械运动向一定量的其他能量的能力转换为标准的是动能,以机械运动形式进行的是动量.动量守恒的情况下,动能可能并不守恒,非弹性碰撞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1.2 通过“比较”深入理解新概念
讲解新课时,学生往往会感觉物理知识较为分散,难以有效理解和记忆当堂课的全部知识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法深化物理概念.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比较相似的概念,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串联起来,达到深化概念的目的.比如,教授“功和能”、“冲量”与“动量”几个概念后,提问学生冲量与功、动能与动量两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经过回顾和分析,学生可以发现,前一组中,功和冲量都是过程量,二者分别描写力对位移的积累效应、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后一组中,动能与动量都是状态量,和速度、质量有关,是对物体“运动量”大小的描述.
1.3 通过“比较”区分易混淆概念
比较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区分一些性质相反的物理概念,抓住概念间的不同点,从事物的个性入手进行区分,进而将概念分清.比如,在电磁学中,许多学生混淆了左、右手定则的应用条件和作用,教师要强调其异同点,特别是讲解应用条件的区别,避免学生走入误区.左、右手定则的相同点较多,应用时都要将手掌(分别是左、右)伸出,四指并拢,并且与拇指垂直;而且其表示相同的物理性,手心处穿过磁感线,四指所指的就是电流方向,拇指所指的是受力运动方向.所求量的方向并不是选择判定用手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看条件.
1.4 通过“比较”联系物理与生活
教材深奥难懂的物理概念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教师能适时加以对比,自然能化难为易,事半功倍.比如,教授电场强度的定义时,在电场中放入检验电荷,其在某一点的受力就是定律,作为电场属性,电场强度并不受放入电荷的电量影响,但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该定义同铅笔单价作对比.购买铅笔时,无论购买的数量如何,甚至不购买,它的单价都不会改变,其反映了铅笔的自身价值.而电荷电量好比铅笔的支数,受力则相当于付款.电量增大时,受力随之增大,不变的是二者之比,放入电荷的目的只是表现出电场强度.
2 比较法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攻克教学难点,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2.1 运用比较法引入新的内容
在引入新课时,向学生演示对比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索欲望.启发性实验有助于将新课题更好地展示给学生.比如,为了说明“短路”概念,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做简单的对比试验.分别让学生观察线路正常与短路时的情景,开始电流表偏转,灯泡正常发光,接着用一截电线使电路发生短路,将前后的现象加以对比,从而引入“短路”概念.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抽象知识.
一些物理实验的现象近乎于微观变化,学生很难发现,运用比较法能够使实验的可见度提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如果遇到物理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基本上无法将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示给全体学生,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比实验就能“放大”微观变化,使实验可信度提高.比如,在双金属片实验的演示中,教师加热双金属片的一面之后,要翻转双金属片,接着加热另一面.如果只加热其中一面,金属片向下弯曲时,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这面的金属片一直受热发生膨胀而造成的,如果依次加热两面,但金属片仍然弯曲只有铁片的那一面,那么就能证明双金属片发生弯曲的原因是铜片膨胀大于铁片.
2.2 运用比较法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有时无法完全教材中的所有实验,此时教师可运用比较法,同时进行实验.比如,讲解单摆的振动周期时,课本中给出三种“差时比较”实验.虽然完成这些实验能够反复训练学生测定振动周期的技能,但每个实验都需要4分钟左右,全部做完大约20分钟,导致教师难以在一个课时内讲完单摆一节的知识.为解决该问题,可开展“同时比较”实验.首先,放好两个有相同摆球和摆长的单摆,在不同偏角下同时开始摆动,发现二者的运动是同步的.其次,放好两个有相同摆长、不同质量的单摆,在相同偏角下同时开始摆动,发现二者的运动是同步的.(上述偏角均在50°以下).最后,放好两个有不同摆长的单摆,同时开始摆动,发现摆长短的周期小、运动快.改进之后,实验次数变为三次,而且不必测出每次实验的单摆周期,可将实验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增强了实验的可比性与直观性.
2.3 运用比较法衔接新旧知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验证理论推理,衔接新旧知识,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比如,分别串联或并联标有“ 220 V 100 W ”与“ 220 V 40 W”的两只白炽灯泡,电路的电压为220 V,那么哪个灯泡的亮度更大?一些学生回忆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后,直接回答是100 W的灯泡,而教师通过详细的分析告知其100 W灯泡在并联时更亮,40 W灯泡在串联时更亮,仍然有许多学生感到不理解,甚至认为是错误的,此时可引入对比试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除此之外,比较法还能促进知识正迁移.比如,讲解力的分解时,一些学生以初中知识为基础,认为两个向上的拉力之和与向下的总重一定是相等的.教师可采用对比实验帮助其分析问题,首先沿竖直方向挂线,这是总重和两个弹簧秤显示的拉力和是相等的,接着拉开一定角度,这是总重远小于两个弹簧秤显示的拉力和,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掌握了结论的适用条件.
总而言之,单纯采用一种方法教学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所以教师需要穿插实验多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比较法,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帮助其理解和区分物理概念,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而且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主体,教师负责引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