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在,我在,家才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在,我在,家才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以后,兵团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称号获得者孙翠华,又回想起她和丈夫背着行李、牵着儿女来到五师八十一团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8月10日,该团五连职工孙翠华向记者讲起,那是1993年初春的一天,她抱着孩子走下汽车,团场的天瓦蓝,白杨树“又高又直”,田野“望不到头”。孙翠华欢喜得很。他们一家在这里“落户”了。

1995年,孙翠华向河南老家借了1200元钱,实行“生产费用自理”。年底一结算,孙翠华家有3万元钱入账。盖新房、添置新家具、给孩子买新衣,生活热热闹闹地来了。

孙翠华原以为生活会就这样顺顺当当,没曾想,等待她的日子如淬火一般。1997年,孙翠华的两个孩子接连患病,大的10岁,小的8岁。她带着孩子,走南闯北,求医问药,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

祸不单行。正当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的时候,丈夫周建军出事儿了。2005年仲夏的一天,周建军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至今,孙翠华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病房里,周建军掐着自己毫无知觉的大腿,横眉竖眼,脸气得通红,“让我去了算啦!”孙翠华抱着丈夫,强忍住泪水说:“你在我在,家才在呀!”

那一晚,孙翠华彻夜未眠。她坐在黑暗中想了很多、很多,泪水打湿了衣襟。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孙翠华霍然坐起,像是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笑容再次点亮了她的脸庞。

“如果我倒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所以我绝对不能倒!”这是孙翠华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家庭的承诺。

虽然给孩子治病已经借了不少钱,但孙翠华又借钱给周建军的背上安了“钛钢板”。“能坐着不比一直躺着强!”孙翠华说。

瘫痪的丈夫,三个在外上学的孩子,10万元债。这日子咋过?

丈夫出院后,孙翠华再没有在人前流过泪。在她的家里,并没有像其他重病家庭一样愁云惨雾,反而常常是一片欢声笑语。

农忙季节,孙翠华家的灯常常是连队里最早亮起的。做早饭,帮丈夫穿衣、洗漱,将他抱上轮椅,伺候他吃早饭,安顿好家里就下地干活。太阳高了,又匆匆跑回家,帮丈夫翻身、大小便……家里、地里来来回回三四趟后,天也黑了。孙翠华一进屋跺跺脚上的尘土,又开始洗衣、做饭。如果是秋收季节,孙翠华常常在场院收棉花装袋到凌晨。

从来女人干事难。原来是男人干的活,孙翠华都学着干。地里安了滴灌,她拿上扳手就进地摸索。配药、施肥,样样从头学。为了省钱,地里的活儿只要干得过来,她从不雇人。浇水、扛棉花袋,孙翠华也咬着牙“能干一点儿是一点儿”。家里的农活儿干得差不多了,只要能腾出手,孙翠华就出去打工挣点零花钱。

孙翠华的坚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日见曙光。

看到孙翠华家里的困难,连队干部劝孙翠华去“看林带”,“收入少,但你可以轻松一些!”孙翠华没有犹豫:“我轻松了不假,这债啥时候才能还上?”

2006年,孙翠华收入2万多元。有人对她说,借的钱缓两年再还,家里的花费也大哩。可孙翠华领了钱连家都没回,就给连队职工宗西军还了5000元。宗西军说啥也不要,孙翠华撂下钱就跑。

有一年,地方上棉花价格好,有人劝孙翠华把棉花卖到地方去。她一口拒绝,把棉花都交到了团里,连“剥桃花”也不剩。有人说她傻,她却说:“娃的学费是团里给垫的,给建军治病,团里也帮了不少,吃里爬外的事咱不能干!”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孙翠华坚持承包土地,还债。

2007年,孙翠华收入3万多元,还债1.3万元;2008年,收入3万多元,还债1.6万元……直到2010年,最后一笔欠款终于还清了,孙翠华却“老”了十岁,原来五六十公斤的体重只剩40公斤!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记者问她,苦吗?孙翠华稍稍一顿,她回避:“不提这个!孩子们都上大学、工作啦!11年了,建军再没住一次院。楼房也住上啦!你看我们的家有多好!”

她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23年,生活的激流已将孙翠华这块玉石冲刷得那样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