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中专学生德育适宜学习方式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中专学生德育适宜学习方式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德育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现阶段对职业中专学生德育学习方式问题进行探讨就十分必要。

以往我们德育课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以知识为中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要求、束缚学生,造成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道德和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勤于实践,德育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过程和生命发展,为现实生活服务,这应是德育课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观的精神实质。然而,在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我认为,在职专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热情,增强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备课和讲课,但学生的吸收率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学本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基本上还是注入式的教,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能力、智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和探索知识。

一、要充分重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在知晓为人处世的道理后,需要可供模仿的榜样。而在学校、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榜样。听其言,观其行。要拨动人的心弦,教师必先自身心灵纯洁,品行端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人、感染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重于言教。“做”得好,说才有份量;“行”得正,“言”才有感召力。因此,教师的榜样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品性中的言行一致的一面,也等于在行为方式上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二、改变德育教学方法

1、德育实效,也即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目标的实现直接体现在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上,因此,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德育方法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教育者要把育人的立足点转移到激发学生德育自主性上来,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两种观念,把握两种走势,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德育的所有环节必须体现这个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统帅自己的教育行为。

两种观念即:一要树立双主体德育观。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都是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协调,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并通过切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质。二要树立整体德育观。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结合,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之中;要把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宝库中未来学思想的精华相结合,寓德育于国情教育之中。德育要注入时代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把握两种走势,首先,从政治化走向生活化。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二是从认知型走向实践型。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等实践中形成的,德育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同时学生的品德素质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自身品德素质难以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伪君子。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机会

开拓第二课堂,要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深入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教给学生有效助人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学习使得正义、集体意识等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富有直接性,学生也就有了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需要性,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四、树立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我们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从心理感受来讲,传统的本民族的东西学生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

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从孔子提出德政、孟子倡导仁政开始,中国就有“以德治国”的传统,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这种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如果年轻人能以民族精神中的这种积极的人生理念作为支撑,那么当他们走向成人社会中时,有望能抵御上述环境中提及的不良风气。如果以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的民族精神作为奋斗的目标,一个人就会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去不断完善自身,同时具有主动实践、影响他人和社会的能动性。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尊重人性的变革,其实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