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闻一多、李泽厚对《春江花月夜》理解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春江化月夜》脍炙人口,深受历代文学家的重视。清代的王同运称这首诗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像这样仅凭一首诗就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的确实微乎其微。自《春江花月夜》问世以来,争议很大,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高曲辞・吴声歌曲》旧题,相传始创于陈后主,隋炀帝也谱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官体诗。张若虚虽沿用此题,内容也为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离子思妇之音写别绪,但却脱尽了六朝以来的浮艳之风,以不同凡响的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出新的情趣,成为千古绝唱。
《春江花月夜》所带给我们的美丽是无与伦比的。它词音妙语,韵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完全沉浸在春江花月夜下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作者思绪的飞扬,也不禁进入那个如梦似幻的梦境,思绪同那古老的心灵一道飞升、跨越时空。“没有了自我,及有了生命及有了时空……所见的只有当空的皓月,波光辉耀的水面,如炯似雾笼罩的花朵……”正是这首诗提供的审美情境,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审美,得到无比的快悦,身心仿佛给春江月夜下的美景洗去了尘世的污染,情逸神荡,爽朗无比。因此闻一多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
当然,这首诗众说纷纭。诗人以日升一月落为线,将实景与诗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恍恍惚惚、气氛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而渐次展开,补虚补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却又有深邃的、丰富的内容蕴于其中,等着我们去发掘、体味。诗人开头反复抒写月光之晶莹可爱,天上地下、整个宇宙都沉浸在银色的光辉里,仿佛被净化一般。面对当空的皓月、静寂的大地,自然让人想到宇宙的苍茫无穷、个体的渺小短暂,使诗人产生了深邃的宇宙意识,探问谁先见月、月先照人,追问宇宙、人生的发端,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代代相传;而江月,宇宙有如滚滚不尽的江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感慨人生苦短,但诗人并不因此颓丧、消沉,由扁舟巾的游子,想到明月楼上的思归,把自己的同情心投射到游子的身上,对面作笔,一唱三叹,虚实结合。这是经宇宙意识升华过的博爱胸怀,诗人超越了自我,把与自己相似的普天下的游子之思、思物之恋纳入自己博大的内心。正如闻一多在《唐诗杂记・宫体诗的自赎》中认为的那样,说第二层表现了“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的境界,在神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惊愕,没有憧憬,只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神奇,更幽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更满足了。”他认为诗中充满了“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是很有见解的。综观全诗,虽略带淡淡的愁思,却哀而不伤,这与历史上同类题材的汉末五言诗在感情基调上截然相反。鉴于篇幅所限,不能将盛唐气象影响下与汉末乱离影响下的这类诗加以探讨,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气质肯定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诗人把游子思归的离愁别绪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托出离愁之苦(似乎暗示此诗借用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景的手法),又用江月同人生对比,显出人生的短暂,因此离愁越发显得浓郁;此诗虽带有些凄凉和哀伤,但同时也显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看法似乎有失偏颇。通观全诗,牵绕在我们大脑里的并不是越发浓郁的离愁,而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盛唐气象影响下再现寻觅建功立业的英姿勃发的少年形象和春花春月、流水悠悠的美景。使他感受到宇宙的寥廓、生命的短暂,虽有淡淡的感伤、失落,却心襟开阔;虽爱良辰美景和花前月下,温馨的爱情,但却不受它的羁绊,渴望一展抱负的豪壮情怀。这首诗的主题具有多重性,因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此诗“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是叹息,总是轻盈”,这种理解是很有见解的,指出“它显于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忧愁”,它是走向成熟期的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觉醒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认为“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诗人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的愁绪的激励和欢娱。”
总的说来,闻、李二人都看到此诗的大旨,深得意蕴之精髓。此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在于它借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盛唐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从而别于历史上同类题材的诗作。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张若虚何以体会“孤篇横绝、竞成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