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随之大力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阅读能力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可以说,进行大量高效阅读,对于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将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语文阅读的原动力

阅读的原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水平高的读者在阅读中表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兴趣对文章的理解具有显著的作用,它将推动阅读者独立完成阅读活动,增强情感体验,形成良好语感。兴趣影响着个体的注意力,进而直接影响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要对神秘的桃花源理想国进行探寻,并明白其与大同社会、乌托邦的共通点。这样,学生在阅读这篇文言文时就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惊奇感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合的教法化枯燥为有趣,化单调为生动,充分利用有趣语文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教法,创设乐读的氛围。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与感悟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出能力是许多有识之士早已达成的共识,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形成阅读的语感,就会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悟。教师特别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阅读与默读的习惯等。因为阅读能力培养离不开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养成。当学生看过诗集《繁星春水》后,阅读课文《纸船》时就多了一份感悟;看过散文集《朝花夕拾》,阅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时就多了一份体味。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对提升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感能力是语文的素养,一种驾驭语言的综合能力,品味领悟文字。不断加深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路。大量阅读才能打造感悟品评文字的坚固基石。但要想进一步理解文字内涵必须重点品读,在品读中精思、明理、悟神,才能品出阅读材料的真味来。

三、形成质疑的阅读方法

产生疑问是语文阅读中的一种直觉与最初感受,是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若不及时抓住这些念头,往往容易遗忘。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中的这些转瞬即逝的疑念,用问题组织起来提出问题,再在阅读理解酝酿,搜寻问题的答案。阅读贵在质疑。有疑问,才能说明大脑对阅读文字进行了思考。然而,读书不会质疑的原因很多,有对文本不感兴趣,有产生兴趣却忽略不计,有被动阅读等待答案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比如用“为什么”“怎么样”“怎么会”等直接询问形式出现。例如,学习《旅鼠之谜》时,教师可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旅鼠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怪现象?为什么旅鼠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为什么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进行死亡大迁移?学生将头脑中的疑念以最快的速度固定下来,分析寻找原由,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提出疑问,寻找不同点,从中挖出更深刻的问题。比如,朱自清散文《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父子对待“我”的祖母去世、父亲差事交卸的种种不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学生可以针对人物态度表现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如此处理父子对同一事情的不同态度?为什么“事已至此,不必难过”?通过质疑,学生更清晰地阅读,可以品读出文章中父爱如山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假设来提出疑问。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写道:“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小说到此就戛然而止。学生可以通过小说在游船上“我们一家人意外遇见于勒”假设:假如于勒叔叔此时也发现我们一家,故事将怎样发展呢?假如于勒叔叔发财回来,只是演了一出戏,又将如何?假如于勒叔叔叙述发了财,又破产,事情又将如何发展?在阅读中及时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有利于熟练掌握质疑的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也有利于拓宽拓深思路,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建立和谐自主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显得特别重要。它将改变墨守成规、枯烦的教学氛围,注入新鲜的教学元素,改变原有阅读教学的框架。要做到创新阅读教学,首先要创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的评判者。可我们往往发现这种至高无上却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被教育,令教师疲累,令学生反感、怠惰。显然,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给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阅读材料,分析研究,解决疑难将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比如在阅读茅以升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时,我放下教师居高临下的身段,反过来要求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出现,收集资料,分类整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共同解决石拱桥的总特点是什么;采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语言具有什么特点等。这样,学生就能成为积极探求的主体,才能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阅读。甚至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桥的分类,桥除了石拱之外的造型,有关桥的对联、诗歌、成语等课外的知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创新教育离不开个性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学生用自身的生活体验与个人感情去解读作品,利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进行个体自我修复性创造性的思考探索和挖掘研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体验。如阅读鲁迅的《孔乙己》时,不能让现成的结论禁锢学生的想法,套住学生的思想,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了解他的悲惨、他的悲哀、他不幸的根源,思考他若生活在现代社会又将会有怎样的境遇。这样,一百个学生就会有一百个孔乙己的形象。而且,创造性地完成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人物的认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有效阅读格式思路

中学生需要在原有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他们的阅读格式思路,促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模式需要学生长期积累沉淀阅读素材,形成一定素养,构架认知结构。阅读格式思路有时是头脑中模糊的不成形的印记,也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新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构筑两者相互联系的桥,通过比较分析,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再落实到阅读的具体实践操作中去。这也是新旧阅读知识交替同化的过程。比如,阅读学习写人记事类文章,要了解文章的中心时,我们一般应先找文章结尾那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因为它们具有升华中心,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当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要了解文章作者通过描写叙述抒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中透露出的主旨立意时,就要好好推敲最后一段关于“路”的句子,并细细理解、品读。又如,学习杨朔的《荔枝蜜》等文章时,学生就能自觉地按阅读格式思路去理解文章的中心等内容。长期的阅读,可使阅读思路慢慢累加,就会使学生对阅读不至于盲目被动,有实际操作的思路,从而才能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看美文佳作,多写阅读感受,多悟技巧方法。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系统有序的阅读积累操练后,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会稳步提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