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高中高效课堂作文教学中的“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高中高效课堂作文教学中的“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生“有口难言”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讨论交流,展示思考成果,“说”出自己的思路,是打造作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选择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诵读赏析古诗词,练习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说”出心中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 高中;高效课堂;作文教学;“说”的作用;引导方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研究领域里最难攻关的一大课题,作文教学中参与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只有从中受到启发感悟,这才算是作文教学的成功。学生缺乏认识生活的能力,缺乏对生活的感知,学生认为没有能够触动他们的感知点,他们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作文中出现的套作,假大空的现象。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听、说、读的能力,才能在“写”中收获效果。然而,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只以应试作为首要目标,认为只要考试时能写一篇切题的作文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作文的培养要求。

学生“有口难言”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我们在批改学生写的作文时,常会觉得无奈,这种作文想给个评语都不知如何下笔。在这种作文中,你根本看不到一个学生的活力与创造性。所以,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多听多说是势在必行的。

新课改下对作文教学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探索一条新路来构建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改什么”,“怎么改”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多次作文教学中,我发现“说”的作用很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思考成果,“说”出自己的思路,然后再让学生用笔写出来是非常有益处的。

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布置作文时,学生都会有厌烦和畏难情绪,甚至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写作材料,学生却不知如何写的情况。有时学生知道该如何写,结果却又写不好。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师生,为了突破这个难关,每次进行写作训练时,往往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认真分析材料,让学生组内交流,每人先写一个提纲,把每个段落的中心句写出来,在小组内以中心句为原点,自己口头即兴发挥。虽然班上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只要能让学生先走出第一步,就已经非常好了,要让学生从口头展示中获得自信心,然后再把口语转化成书面语,经过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学生在作文中的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有时一次作文可能聚集了全班学生写作智慧,化难为易,以说促写,效果事半功倍。

作文教学时间本来就很有限,我们语文教师不可能讲所有的习作都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交流,既调动了学生作文课上展示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思考的主观能动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引发了他们“说”的兴趣,一举两得,效果甚佳。

在对学生进行“说”的口语训练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遣词造句上的失误。虽然这对学生的作文能力训练没有好处,但是要求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放慢语速,斟酌字句,少说病句,尽量减少表达不当之处。虽然知道开始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语言简练无语病的目的。一些优秀学生则能够达到出口成章的水平。

训练学生的“说”,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我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时候,经常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社会热点话题,这样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学生对话题感兴趣,效果自然就很显著。

在对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除了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进行展示交流,还应采用多种方法、形式进行“说”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讲点,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1]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上用抒情地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笔者曾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诗人为什么会轻轻地走呢?为什么作者说在康河的柔表里甘愿做一条水草呢?给学生思考想想的空间,再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他们自然用语言表达出来了。

我认为让学生诵读赏析古诗词也是练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古代诗词是诗人被生活触动的灵犀一笔,其中蕴藏许多难以捉摸的人生感悟,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背诵古诗词虽然不可能完全了解其中蕴含的真谛。但这些真谛绝不是属于某个诗人的。它源于生活。人没有重复的人生,但是读者总有重复的感悟。在平时,注重古诗阅读、赏析、背诵,尤其是赏析古诗,让学生“说”出印象最深的或者最巧妙的句子,加以想象联想,用口语来描绘景色或者感悟。让学生对古诗词熟读成诵,把鞭辟入里,意象非凡的名言佳句加以记忆,那么对于学生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如学生在诵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写出这样的句子:“秋风萧瑟,静坐在江边潭下堆叠的石头上,江边波涛汹涌,整个江面泠起阵阵浪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向山后望去。哦?是谁在慷慨陈词,感叹历史的兴衰?是东坡吗?你愁绪满怀,却又透露出不堪屈服的神色,你在惋惜时光的一去不返,还是抒发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慨?顿时,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我仿佛看到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硝烟四起。‘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江水,这一去不回的江水啊,已冲淡了历史过往的痕迹,冲刷了营垒的印记。它咆哮着,翻滚着,却将一幕幕历史铭记,冲不去那股豪情与气概,留给后人无限感慨。”从学生的语句当中,我感受到学生诵读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作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让学生不断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他们才能从中汲取最新鲜的活水,并且这种活水能源源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时,要注意与社会紧密联系,如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趣事、难忘的事、有意义的事,介绍自己的亲人、朋友,描绘自然景观等。甚至是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影视作品、体坛明星等。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才会乐在其中,顺畅地表达出来。生活是人生的一座宝库,其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一定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即使辞藻并不华丽,语句并不优美,也会与众不同。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故事,一定会让学生的作文显得真实动人,朴素自然。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2]在研究中,要让学生以他们的生活为中心,让他们对人文、自然景观有所关注,生发自己对一件事情的人生感悟,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他们写出的作文就不再是“枯枝朽木”,他们会用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来浇灌纯真的心灵之花。

作文教学本来就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要想让学生走上新的台阶,必须尝试更多的方式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思维,相信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扎实学习作文教学理论知识,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水平,最终能让学生“乐”于作文。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叶圣陶.文章例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