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林业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林业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木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或品系)或生物型,包括害虫、病原体、害鼠(兔)和有害植物,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近年来济宁市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绿化荒山6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0公里,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道路、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7%。然而,全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林业有害生物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常灾性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济宁市现有林面积达270多万亩,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并且常灾性森林病虫害还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检疫性病虫害大面积暴发,以美国白蛾为例,2008年美国白蛾传入任城区李营镇,当年扩散到6个县(市、区),发生0.4万多亩,2009年扩散到10个县(市、区),发生面积5万多亩。病虫害给林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十一五”期间虫害总发生面积120多万亩,年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病害总发生面积80多万亩,年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其带来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整合防控资源,建立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适应“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和济宁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通过普查对济宁市有害生物的防治现状进行了数据调查,为建设防控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料。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功能分析法建立了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本体系。并结合实践运用,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

二、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一)结构组成

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由森防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三大部分组成。森防指挥体系管理整个控灾体系,是控灾体系的中央指挥中心;技术支撑体系是预警体系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储备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担当决策层的决策顾问;操作实施体系主要由检验检疫、早期监测、综合治理三部分组成,是控灾体系具体措施的主要应用和实施者,负责预警技术推广、检疫执行、监测、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图1)。[2]

(二)森防指挥体系

森防指挥体系以市森防指挥中心为核心,由各县、镇分别组建相应的森防指挥中心共同组成。坚持分级联动,各司其职的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管辖区域的原则,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段,形成密切配合、联防联治的全覆盖、无缝隙的防控体系。市森防指挥中心由决策层和森保站组成。决策层由市政府分管林业工作的领导及林业局负责人组成,全权领导控灾体系,是整个控灾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控灾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济宁市林业局森保站是控灾体系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的工作关系,确保各运行机构有效合作和协调,管理控灾体系建设的具体事务等。

(三)检疫御灾体系

检疫御灾体系以县级森检机构为依托,以资源分布、林业区划、林种布局、灾情特点为依据,以调运检疫和复检为核心,合理布设检疫设施、设备,建立检疫封锁体系。

1.检疫环节。产地环节需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检查,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运输过程中需强化对调入森林植物及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调运检疫,要求出具检疫要求书,严格禁止不经检疫的调运现象发生;造林地方面要严格复检,杜绝有害生物的带入,实现生产、造林无检疫对象。

2.检疫点建设。完善了全市13处检疫站、7处木材检查站、1处检疫检查站,配置检疫必需设备;在地理位置重要、基础条件较好的市中区、任城区、汶上县、梁山县建设市级检疫检验除害基地4处,以便及时对检疫检验和复检中发现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现场除害处理;在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等苗木重点培育县建3处无检疫对象苗圃。

3.检疫队伍。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从12个县(市、区)各村护林员及林业专业户和防治专业队人员中选调符合条件人员6192名,采用定期集中培训和轮训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村级森防员培训工作。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1名森防员受到培训,普及和发展壮大村级森防员队伍,逐步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的分级管理目标。

4.检疫技术。加强了检疫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其次,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初步构建了包括基础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性检疫标准化体系。此外,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利用林业局信息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四)监测预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以科学合理的布点为先导,以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依托,以县级预警站为枢纽,以国有林场及乡镇林业站监测点为基础,以遥感和其它信息源为补充,利用设立固定标准地、临时标准地和补充调查等多渠道信息源,对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信息处理,实时了解掌握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预报,为灾害科学除治和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监控网络建设。首先,依据济宁市有害生物分布及发生规律的特点,在原有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测报站点布局,围绕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等“三区”和主要口岸、重点交通枢纽,建设完善13个市级监测站、18个国有苗圃、9个国有林场和80个乡镇监测点。其次,加强各监测点测报站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监测、信息采集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再次,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植物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村级森防员负责观察、调查,镇林业站负责防治,市县级森保站负责预测和预报,各级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确保信息报告系统畅通。

2.监测数据中心。监测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库专家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数据库专家系统主要依据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及长期监控数据,建立各有害生物的灾害模型,并科学设立预警警度,为预警判别提供依据。有害生物预警指标体系从害虫与天敌、寄主情况、气候、防治水平等方面设置预警警源、警兆、警情3个指标层的多个指标。监测技术支持系统是由市、县各级林业局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等进行决策,防范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3.监测技术标准及规章制度建设。为使监测预报行为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有序,济宁市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济宁市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同时,制定了《济宁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和暴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五)防治减灾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病虫统防”的理念,建立防治减灾体系,包括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控队伍和布局合理的药剂药械库。实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群防群治、整体推进的防控减灾目标。

1.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先后成立50人的县级专业防控队伍14个、30人的乡级防控队伍140个,每个行政村建立10人的村级防控专业队。同时,针对专业防控队伍坚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对防控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做到小灾由村负责组织防治,大灾由乡负责组织联治,逐步建成懂防治、熟设备、善操作的专业防控队伍。

2.防治减灾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兼顾合理使用化学防治、饵木诱杀、灯光诱杀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2010年繁殖周氏啮小蜂10亿余头,防治面积10万余亩。通过建立济宁市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繁育场与规模化繁育周氏啮小蜂等林业有害生物天敌,大大提高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比例,使全市生物天敌防治服务面积达防治面积的6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在防治器械和技术上,力求多样、高效和安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器械,如树干注药技术、飞防技术等,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用水。

3.保障支持系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储备物资。2011年全市共投入防控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飞防资金2200多万元,购置药剂130多吨、防治器械-500多台、高枝剪1000多把,建设完善13个药剂药械储备库,确保了防控工作需要。同时,与市内高校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相协作,建立了防控专家组,为防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济宁市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防控行为的有机协调,有效抑制了各类病虫害高发的趋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每亩平均节省防治费用3元,按2009-2011年防治面积40万亩计算,可节省直接防治费用120万元;每年每亩损失材积生长量0.094-m3,每立方米材积按800元价格计算,挽回因虫害发生的直接经济损失3008万元,两项指标每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28余万元。初步保守推算,“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受病虫害影响,每亩成林将平均减少0.3立方米的材积,每立方米按800元计算,5年损失8亿元,以每年投入防治资金2000万元计算,增加经济效益7亿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防控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危害,提高了公民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巩固和发展了造林绿化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对于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保护外经贸往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促进旅游开发、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效益分析

以2010年为例,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共发生15种,发生面积34.89万亩,较2009年下降21.5%;其中病害13.55万亩,下降6.1%;虫害21.34万亩,下降28.9%。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林业安全生产、巩固绿化成果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建立科学控灾体系,能够有效整合各种防控资源,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控、准确预报、区域封锁、有效控制。重大危险性病虫害发生范围有较大的压缩,常发性病虫害发生危害程度大幅度下降,基本达到了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