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单线串珠”还是要“网络联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单线串珠”还是要“网络联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艺术学为了其学科的根基而努力寻求所谓的艺术“共通性”,但至今未果。寻找“全体共通性”无异于“单线串珠”,是“线性思维”简单化的产物。但是,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拒斥简单化。采用“非线性思维”则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性,它支持“网络联结”模型,使用这种模型能够获得一个建立在局域联结关系基础上的“艺术系统”整体;这样便可以照顾到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消解“全体共通性”难题,从而最终夯实艺术学的基础。

[关键词] 艺术学 共通性 单线串珠 网络联结 线性思维 非线性思维

艺术学一直以来都被规定了一个根本性的任务,即它必须揭示出艺术的“共通性”或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根本性质。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共通性”的存在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学是否为学”的问题,即它是艺术学是否作为科学学科的判据。但艺术学却面临尴尬局面:它所追求并被认定为是自身存在基础的艺术“共通性”或“一般性”似乎离它越来越远。即使不管随时发生的艺术创造活动对原有的艺术世界的颠覆或背离,就是在已有的艺术种类之间都难以找到一致性,甚至在一个极其具体的艺术门类之内,其艺术作品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每一作品都在张扬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而拒绝将自己纳入某种类的一致性之中。

因此,艺术“共通性”问题是艺术学基础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路在何方?

如果能够转变思维方式,我们将发现,艺术学成立的基本条件并不依赖上述所谓的“全局共通性”,而是建立在“局域共通性”的基础上。

一、“全体共通性”、“单线串珠”与“线性思维”

一般来说,对艺术“共通性”的寻求就是要在所有的艺术种类或艺术品之间找出某种或某些一致的特性,而这些一致的特性是艺术得以区别其他人类社会的产物和自然产物的判据。如果我们把这种认识形式化或形象化,就可以得到一个模型――“单线串珠”。因为,所有的珠子,不管大小、形状和质地,都可以用一根丝线或绳子串联在一起。艺术的“共通性”问题就在于寻求这种首尾一致的“丝线”将不同的艺术门类或不同的艺术作品串联起来。

实际上,这种对“共通性”的寻求是由于人们习惯于将事物作为一个个有着自身内在本质的个体来看待,并认为它们之所以可以归类是因为其中每个个体其内在本质特性中可以分离出至少一种一致的或类似的特性。这样,人们就忽视了一个极其真实的事实,即事物总是处在多种多样的关系之中,而其所谓品质正是是由它与众多他者之间的关系所决定或赋予的。例如,一个好丈夫的品质必然是以他与妻子之间以及他与其他异性之间的诸种关系为前提的;又如,一个有着良好或不良好道德的人的品性也总是在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诸种关系中生成和表现出来。

不难看出,“共通性”或“单线串珠”模型是一种简化,它将事物的诸种关系仅仅简化到只有一种(这种简化过程就是内涵的不断脱落过程),所有的事物在这种框架里只有一种因果关系――因同一而联结。单线因果所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它将导致认识的贫乏化,因为它只有两种选择:是和非。因此,“单线串珠”模型是一种地道的简化模型。这样的系统是简单系统,是“透明的”,即它作为整体的功能性质直接可以在组分上发现或找到,或者说是“线性叠加”的。

这种对“共通性”的追求实际上与“线性思维”密切相关,“单线串珠”的解题模型正是这种思维的直接产物。“线性思维”是一种经典的简化还原取向的思维方式,它不顾及事物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而进行人为的、硬性的拆解,并认为这种简化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1]当然,寻求“全体共通性”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形而上学的偏好,对绝对知识的诉求。

二、“单线串珠”模型的封闭性、静态性与脆弱性

追求所有艺术的“共通性”必然带来一种封闭性。想想看,假设我们暂时找到了所有艺术的“共通性”,那么,它们必然首尾相接形成环状,而不可能有其他的形式。因为只要有开口,即有起始点和终端点,那就是有分别,就存在不一致性。这也是选择常见的“珠串”来作比拟的原因。在“珠串”中,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位列完全是任意性的,因为它们只服从相似联结这种单因单果。“共通性”在很多程度上是与“可定义性”相联系的。大家知道,寻求下定义,也就是在共通性的基础上做出界说。在对艺术进行定义的努力中,没有不尝苦涩滋味的。原因就在于下定义是一种圈界活动,而没有完全封闭的疆界却是艺术世界的现实。

这种“单线串珠”的模式在“封闭性”的基础上具有典型的静态性。它不允许有成员的出入,不允许有变化。我们加一个不同的珠子或改变一个珠子的性状,都会破坏它的“共通性”。

“单线串珠”的模式在前此二者上必然导致脆弱性。因为它仅以一根或一股“丝线”将所有的“珠子”串联起来。其载荷可想而知是多么巨大――不谈这有没有可能。只要谁弄断了那根“丝线”就能使其全部解体――日常生活中谁没有体会过不小心弄断丝线而珠撒满地带来的烦恼呢?

我们以现成品艺术《泉》为例来探讨这种“脆弱性”。1917年,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将一工业制造的小便器贴上“泉”的标签送到艺术博物馆展出,从而对艺术世界造成了巨大震荡。此举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根本看法,它是对传统的艺术定义或认识的一次严重挑衅。传统认识是通过“美”来将艺术统一在一起的。但是这种“美”的共通性极其脆弱,仅仅是一件现成品被接纳为艺术后,就使整个以“美”为“丝线”的“珠串”断裂而全部散开。

简言之,寻求所有艺术的“共通性”便是在构造巨大的“珠串”,而从以上分析来看,这种工作只会是徒劳,而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只要有一件艺术品不符合原有的“共通性”,就会“线断珠散”、整个系统崩溃。

艺术世界的复杂性拒绝简单化、拒绝“单线串珠”、拒绝“线性思维”。

三、“局域共通性”、“网络联结”[2]与“非线性思维”[3]

谁也不能否认在艺术门类或艺术作品之间存在局域“共通性”或相似性。艺术没有全局的“共通性”但却有局域的“共通性”,这一事实使我们可以去构想艺术系统的其他结构或存在方式。

立体网络结构在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而这种结构方式的重要性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当代复杂性研究中,建立在对人的大脑功能结构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得出了一种“网络联结”的模型。这种模型通过自组织可以模拟人脑的学习与记忆功能。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局域的共通性”。这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启发价值。

“网络联结”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我们消解掉“全局共通性”问题。没有“全局共通性”的前提,艺术系统的整体结构仍然可以存在,因为网络是通过局域的联结或共通达到系统整体结构的。例如,设有三个系统A、B、C,它们之间的共通性以rx来表示,A系统与B系统之间具有r1共通性而相互联结在一起,B系统与C系统具有r2共通性而联结,而A系统与C系统之间则有r3共通虽然其间它们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共通性,但是通过局域共通性联结,A、B、C三者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一个上层系统。当然,艺术系统内部组分众多,结构远比这要复杂得多。但无论其结构如何复杂,总是以局域联结为其基本结构方式。

这种“网络联结”模型中的每一位点都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来源于其空间位置上的多线联结,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与其他组分的关系,处在多因多果之中。这是一种复杂系统,其整体功能性质并不能落实在单个组分之上,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因此具有典型的复杂性。

这种对网络结构的理解需要“非线性思维”――能够理解关系在形成物体功能特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事物的多因多果性。“非线性思维”是“整体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或精致化。

四、“网络联结”模型的开放性、动态性与适应性

“网络联结”模型由于其多线交叉的结构方式,使其能够面对比较复杂的情形,同时,正由于它的多线性,其中某一组分发生变化甚至脱落,或增加一个乃至多个组分时,系统都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自稳特性。当然,另一方面,正由于其一个组分与其他多个组分相联结,该组分的变化也必然造成与其相连的其他组分的不同变化;有时如果受到某种机遇的影响可形成巨大的涨落,造成系统宏观变化。模型的开放性是与其动态性紧密相关的。

这种开放性和动态性也是该系统可以通过自组织而适应环境的根本特性。适应性是一个活系统的根本特性和存在条件。现实的艺术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因此,艺术系统必然是一个活系统,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网络联结”模型是这种复杂适应系统的最佳说明。

五、“网络联结”模型在艺术学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全国艺术学研究生教育暨庆贺张道一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7至28日在南京召开。此次大会富有成果。在27日的小组讨论会上,上海大学蓝凡教授指出:对艺术的共通性的寻求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人的生命时间以及人的能力的有限性,使得艺术的通才不可能出现,对所有艺术种类的掌握就只能成为一个永远的梦想了;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趣味选择也妨碍人们去进行全面的艺术体验,更遑论打通所有的艺术了。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但如果“共通性”问题在实际不可能的情况下还必须作为艺术学存在的基础,那么情况就不妙了。

那么,艺术学基础研究中属于比较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共通性”的难题。当然这一难题本身还与研究对象的确立、研究方法的选用这两个方面紧密相关。

在艺术学基础研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确立艺术学得以存在并用以区别其他学科的独特研究对象,以及区分其内部各子学科的相应对象。现代学院科学体系中学科的划分基本上是以研究对象为依据的。研究对象一旦确定,研究秩序也随之能够得到保证。但是研究对象的确立又并不是那么简单,它必然涉及一定的先在理解和理论基础(发现事实总是从某种特定的角度出发的)。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密不可分。

无疑,艺术学研究的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但是艺术世界内部却纷繁复杂,单单几个大的门类之间就很难统一,更不论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千差万别了。因此,建立专门性的门类艺术学是艺术研究专业化发展的必要。但是如何将艺术门类统一、区分,甚少把千差万别的艺术事象统一起来,就必须在艺术学下建立一门超越门类艺术学的科学――普通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这种统一、区分的科学必然需要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方法。考察科学大环境,复杂性科学研究不仅是21世纪的科学,而其研究取向具有综合性。因此可以暂时借用复杂性综合研究方法,将一般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艺术系统”,即一般艺术学是把人类艺术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

在科学研究中,模型的建设是重要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方面。以上所述及的“网络联结”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该模型的基本结构方式是通过局域联结而达到整体结构,它的系统整体不需要全体成员的“共通性”,而只需要局域的“共通性”。并且这种模型显示出开放性、动态性和适应性。因此非常适合作为艺术系统的建设模型。

从这种模型出发,我们可以把门类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艺术系统的子系统来对待。子系统由局域共通性而联结,例如音乐系统与舞蹈系统具有某种共通性而联结,音乐与戏剧戏曲相通而联结,音乐与电影电视相联结、戏剧戏曲与电影电视相通而联结,美术与电影、戏剧戏曲相联结……而系统整体由这种子系统的局域联结而组织结构起来。

这样我们就消解了那种求解“全体共通性”的难题。并且,在进行一般艺术学的具体研究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进行局域子系统的共通性的研究,如对音乐与舞蹈的共通性研究,因为这是对局域联结的研究,而局域联结恰是“网络联结”的基本结构方式,是系统整体的基本组织方式。

六、“网络联结”模型与“非线性思维”的理论思想来源

“网络联结”模型的理解和建设排斥“线性思维”而要求“非线性思维”。即它排斥那种简化性的单极观或单线因果观,强调关系本身的价值。这一点使得这种认识与马克思的见解一致,即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中包含了对关系的深刻认识。

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发现事物间的错综复杂关系,而摈弃“线性思维”。他提出的“家族相似”基本原理与“网络联结”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由于他始终站在否定的立场上,没有发挥这种“非线性思维”的积极建设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族相似”原理作为唯一有效的理论指导着人们对艺术复杂性的理解。

在自然科学里,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质”概念的不适用性,它被能量和场概念所取代。自然实体被消解为功能和关系。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威廉姆斯•詹姆士就认为“意识”不是实体而仅是一种功能。

“非线性思维”总是从整体出发,注意到整体之内的各种关系的不可忽略性,并且承认自亚里士多德就已明确认识到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功能与关系)的原理。在这一意义上,“非线性思维”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也与中国古老而朴素的辩证思想相沟通。

当代复杂性科学研究集中开发并高度发展了“非线性思维”,并发展起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4]范式的发展使这种思维不仅在自然科学内得以广泛运用,并且逐渐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复杂性范式是“网络联结”模型得以发展起来的最直接的理论思想源泉。

七、结语:“非线性思维”可作为艺术学基础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

艺术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是充满复杂性的世界。这一复杂性的世界是强烈抗拒简化、抗拒使用单线因果将其贫乏化。“非线性思维”是当前应对复杂性最为有效的思维方式之一。我们也已然看到这种思维方式的解决难题、克服困难的威力了。因此,在艺术学的基础研究中我们必须拒斥简化的“线性思维”带来的误导, 而需要接受“非线性思维”,以使我们的研究更接近艺术复杂性的真实。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雷舍尔. 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M]. 吴彤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8-39.

[2] [南非]保罗•西利亚斯. 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理解复杂系统[M]. 曾国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23-24.

[3] [德]克劳斯•迈因策尔. 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M]. 曾国屏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导言.

[4] [法]埃德加•莫兰. 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 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270.

作者简介

黄贤春(1974-),男,江西九江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