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知行合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知行合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李茂勋(1983),女,汉,四川,研究生在读,四川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摘 要:作为对外汉教个体而言,想要达到教学目的并进一步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需将透彻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研究,与实际教学相融合。本文通过对教学法、教学内容等理论知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师用语、文化传播方式等实践的阐述,尝试对汉语国际教育中“知行合一”理念进行相关探索。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手段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类别,需将教学法中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转化为可控操作,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知”与“行”相辅相成,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学活动中的“知行合一”,实现优良的教学质量。

一、关于知

从字面上理解,“知”就是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的内容就是典型的“知”。教学法、教学过程等理论知识亦属于此范畴。

教学流程

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存在一些特点,优势如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和自制力强大,分析吸收能力强等,劣势如如易偏误,易化石化等。由此在实际教学中,常使用五步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单独设课、成年学生目标明确的对外汉语教师而言,面面俱到的教学流程即没有太多必要,难度也过高,重点更在于教学流程的实用性。

五段教学法分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这五个阶段。个人愿将此法细分为:

1、复习。即复习旧知识特别是与当日教学内容相关的旧知识,为的是使学生尽快进入汉语的学习氛围。很多人认为这一步并无必要甚至有反面效果,但个人以为教学并非单独一天或一周的活动,需用连贯性的眼光看待,经甄选复习内容后,此步骤可承上启下;

2、引入。即使用多重教学手段,小故事、提问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3、预习。即通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本堂课的内容并迅速定向学习重点;

4、提示。即讲解新课程,从语音到词汇到语法进行讲解,以达到能读、能懂、能使用的目的;

5、联系比较。即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建立联系或分辨差别。此步骤能将知识立体化、预防或解决偏误的发生,因此在选择对象和分析比较方法时,需要教师明确精准的指导;

6、应用。即在教师讲解完成后,引导学生对新词汇新语法的运用;

7、答疑。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单个及时纠正,普遍性的问题则分析说明以解决;

8、总结。即帮助学生进行概括,巩固新知识点。

以上共八点,其中提示、联系比较、应用、答疑四点权重较高,需投入的教学时间、精力也就更多。

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制度化教育相比较,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国别化教学在近些年得到提倡,同时也就意味着要选择相应的合适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国籍、年龄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个人认为这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年龄相似,国籍相同,选择教学内容就能标准化。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年纪相差较大、国籍不同、生活背景例如工作有差异,需要衡量后选择平均水平的教学内容,尽量避免有分歧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认为,针对不同背景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如三年级开设商务汉语,侧重于在“用”中“学”,而四年级开设了法律汉语,则以案例教学为主,每班配一名中国律师以辅助教学。这种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需求和学习目的进行区分性选择后的教学内容,方能实现、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教学。 [1]

二、关于行

“行”,众所周知,就是行动、行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结合的活动,既是活动,则必然属于“行”的范畴。

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教学深入运用开来,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是不争的事实。但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考虑,多媒体未必能广泛运用于任何教学环境下。因此,有效利用例如生字卡、板书、情景模拟等传统教学手段,能给学生留下立体的印象,方便记录,调动课堂气氛,将学生和教师融合进课堂教学。

根据自有教学经验,简单说说对这些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1、生字/词卡,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更有价值。生字/词卡直接展示

了汉字的书写方式,书写和语音之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集中关注,加快掌握。生字/词卡的使用,一般是在预习和提示阶段出现,可挨个展现让学生认读理解,再随机抽取让其练习,以加强印象。

2、板书,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了初学阶段和中高级阶段。

它是教师引导的重要教学手段,规整的板书一旦形成规律,能让学生快速找到重点,避免注意力短暂不集中带来的坏处,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个人在教学活动中倾向于将板书按照新知识点(需了解)、课堂讲解点(需理解)、重要知识点(需完全掌握)等几个部分进行分区书写,讲解点可在讲解完成后逐步擦拭,但其余两项可以留下,当一节课快结束时,本堂课的新、重、难点一目了然,剩余时间长则带领学生进行复习,时间短则要求学生在脑中通读进行复习。板书同样可以配以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抽取学生默写,逐步擦拭以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等。

3、情景模拟,是模拟教学内容发生的场景,比如学习买卖物品、餐

馆点餐等实用性较高的课文时。一般可由老师引导、抽取学生回答,或者学生分组模拟等多种方法,并可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情景模拟的好处显而易见,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加牢印象。但此手段的运用需要严格控制尺度,气氛可活跃但不松散,时间不易过长,对初学、年龄较小的学生更为有效。

教师用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包括了讲解、提问、解释、评价、组织教学等活动所使用的语言。

最初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较低,可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肢体语言或外语。在这个阶段,教师用语要求清晰简洁,伴以动作,必要时进行一定的重复。比如说“看X页”,最开始可以边说边做打开书本的动作,并板书页码X。经过每天的重复,可逐步减去动作及板书。

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循序渐进的将已学过的词汇或语法带进教师用语中,逐步提升汉语的比例以达到以汉语教汉语的水平。面对中高级的学生时,充分发挥教师用语在课堂上的作用,传播更多的语言信息,以对话代练习,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此阶段可适当重复,如将机械的重复更改为同义重复,比如“愉快就是快乐、适宜的心情,愉悦的心情就是快乐、适宜”。

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师的指令是应该不断变化以适应具体教学的。在备课时,就应该注意此点,尤其是新教师最好采用备详案的方法,确定落实每一段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保证教师用语精确、清晰、简洁。

文化传播

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向学生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分门别类的进行教学。以词汇的附属意义进行分类教学为例说明,如解释成语、熟语、社会习惯语的评价义时,直接明确的说明褒贬中性等感彩,避免实用中出现错误。又如通过增大阅读量、反复练习来强调兼类词的搭配义,某些词汇可为动词可为形容词,但在一定的语法组合里产生了新意义,如“我在热饭”中的“热”做动词时,含有使动的意味。 [2]再如词汇中的文化义,一些成语如“刻舟求剑”,一些常用语如“推敲”等均有据可考,教师简单的介绍故事,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

另外,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如辅助图片、联系对比、情景模拟等方法来介绍。以“龙”为例,龙在西方文化中仅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但在中华文化中则是高贵、吉祥的象征,中国古代帝王称为“真龙天子”,故宫里布满龙纹等皆是实例。结合实例进行对比,可以说明其文化差异。

文化的传播是润雨细无声的,在日常教学里穿插文化教学,才是对外汉语教师应有的态度。

三、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王守仁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3]。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理论为知,以教学手段、语言等教学行为为行,知中有行,行中现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教学态度对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目的的实现有决定性意义,又完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学态度更是知行合一密不可分的重要体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的教学态度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应抱有一种欣赏赞扬的教学态度。这是由于学生多数为成年人,自尊心更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不同于义务化教育,对外汉教不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高尚的理想,却更要引导学生评估学习价值,启发学习兴趣。

教学态度,体现在“知”里,既是教师需要了解以上所述,了解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选择教学理论、内容时认真负责,适度调整。比如说设计完整的教学流程,先学生之所想,用全局性的眼光看待长时间的教学任务,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而在“行”方面,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课堂上良好及时的反馈意识,规范的奖励制度等。

达到知行合一,从来就不是什么易事。甚至也很难从一桩行为中严格界定什么是“知”,什么是“行”。然而正是这样,才使人懂得先知后行,先行后知的不可操作,才诠释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从知开始行,从行中体会知,以知指挥行,以行促进知,始终保持这种状态,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态度,改良教学行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郑通涛、方环海、张涵《海外华文教育》2010年第一期

[2] 《现代汉语》杨文全,重庆大学出版社,219页

[3]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