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棉田诱虫板昆虫的诱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棉田诱虫板昆虫的诱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北方,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ür)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害虫[1],近年来在山东省棉田为害较重[2-3]。在Bt(Bacillus thuringiensis)棉花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之前,绿盲蝽偶尔造成严重危害。然而,随着Bt棉种植面积的增加,棉田中广谱性杀虫剂使用逐渐减少,致使绿盲蝽重新暴发并成为棉田的毁灭性害虫[1-2,4]。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棉田用于防治绿盲蝽的杀虫剂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5]。目前,生产上防治绿盲蝽主要依靠杀虫剂。尽管传统杀虫剂在防治绿盲蝽上仍然有效,但经常重复使用已导致抗性产生并且破坏了天敌群落[6],因此需要开发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植食性昆虫发现寄主植物经常涉及视觉识别。盲蝽对各种颜色都有趋性,但这种反应表现出种群的特异性,并且有些时候取决于栖境。Landis和Fox[7]研究发现豆荚盲蝽Lygus hesperus和Lyguselisus被淡橘黄色和深铅黄色盘诱集的数量多于绿色、红色或粉虫板。Prokopy等[8]发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成虫被无紫外反射的白色、锌白、黄色和透明矩形树脂玻璃板捕获的数量明显多于黄色、绿色、橙色、蓝色、红色、铝箔色、黑色和铅白色的。Legrand和Los[9]发现桃园中牧草盲蝽对接近桃花花瓣颜色的粉虫板比对白虫板的趋性更强。而且基于颜色特性的诱虫板已经被广泛用在大田和温室防治多种害虫[10-16]。那么用此方法检测和诱集绿盲蝽是否可行呢?已有关于诱虫板对牧草盲蝽诱集效果影响的研究包括诱虫板颜色[7-9]、高度[17-18]、位置[20]、每日时段[19]和每年时期[20]等。但关于应用诱虫板诱集绿盲蝽的这些参数还未见过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棉田比较了绿盲蝽、其他主要植食性害虫和2种捕食性昆虫对不同颜虫板的反应,同时比较了每日不同时段、诱虫板高度和位置以及每日与每周收集间隔对盲蝽的诱集效果的影响,以评价使用诱虫板防治棉田绿盲蝽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与昆虫试验于2009年7-9月在山东省夏津县金秋种业棉花繁育基地进行,该基地有棉田13hm2以上,基地周围种植棉花,插种玉米。试验田的形状为正方形,南北向种植;棉花连作10余年。棉花品种为鑫秋2号,长势良好,处于花蕾期,冠层距地面1.5~1.8m。棉田的盲蝽经鉴定绝大部分为绿盲蝽,调查的绿盲蝽成虫虫口密度约为百株15头。

1.2诱集设计诱虫色板购自河南鹤壁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颜色有黄色、橙色、蓝色、绿色、青色、粉红色、黑色和白色,每块色板两面涂有一层0.4mm的粘虫胶。诱虫板为24cm×40cm的矩形。诱虫板的两面均匀涂布粘虫胶。每个诱虫板的一侧均打上2个直径为0.5cm的小孔,并用细铁丝固定于高240cm、直径约2cm的竹竿上。竹竿在相邻棉株之间,顶部距地面220cm。在此高度上,诱虫板的底部与棉花冠层平齐或稍高于冠层,并且各诱虫板不影响农事操作。不同颜板随机排列成一排。在所有试验中,每百株棉花间设置1块诱虫板,重复8次。

1.3绿盲蝽、主要植食性昆虫及捕食性昆虫对颜色的趋性试验于2009年7月21-22日进行,检测绿盲蝽和其他植食性昆虫及棉田主要捕食性昆虫对完全随机设计的彩虫板的趋性。诱虫板在田间放置24h后取回实验室,鉴定昆虫种类并统计各自数量。其他主要的植食性害虫包括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Ishida)和棉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捕食性昆虫包括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和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

1.4诱虫板放置高度对诱虫量的影响试验于2009年8月6-8日进行,将高度约为240cm的竹竿插入棉株旁,竹竿底部20cm插入土壤中。将蓝虫板悬挂于竹竿上,设置诱虫板底部分别距地面200,180(冠层高度),100和50cm 4个高度,每处理8次重复。2009年8月6日挂板,2d后将诱虫板用蜡纸覆盖并取回实验室进行绿盲蝽成虫数量检测。

1.5每天/每周诱虫量比较由于绿盲蝽被黏着的过程中可能会释放防御化合物包括性外激素、聚集素或警戒素等,因此,开展本试验评价黏着的绿盲蝽对后续诱集产生的影响。设置蓝虫板与棉花冠层平行,2009年7月25-30日放置5d。其中一半的诱虫板每天清除一次板上的绿盲蝽成虫(清除处理),并计数;剩余的一半诱虫板仅在第5天时(未清除处理)计数,记录绿盲蝽的总数量。

1.6诱虫板在每天不同时间段内诱虫量比较自2009年8月22日15:00开始,以24h为一个周期监控每日不同时间段对蓝虫板诱集效果的影响。计数的时间段:早晨(07:00-11:00,日出在06:25),中午(11:00-15:00),黄昏(15:00-19:00,日落在18:40)及整夜(19:00-07:00)。

1.7诱虫板放置地点对诱虫量的影响蓝虫板被放置于棉田中心,或棉田与玉米田之间的诱集带(宽2m),每个位置放置8个诱虫板,2d(2009年9月2-3日)后将诱虫板用蜡纸覆盖,并被送回实验室,对绿盲蝽成虫计数。1.8统计分析绿盲蝽、其他植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对颜色趋性试验,每日时间段影响、诱虫板位置影响、诱虫板高度影响、每日与每周诱虫板诱集量的分析均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用DPS v7.05版的Tukey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绿盲蝽、其他主要植食性害虫及捕食性昆虫对颜色的趋性绿盲蝽对蓝虫板趋性最强;其次为橙色、青色、黄色、绿虫板,其中橙虫板与青、黄诱虫板间和青、黄与绿虫板间差异不显著,但橙虫板显著高于绿色板;对黑色、白色及粉虫板的趋性最低(图1)。其他植食性害虫对色彩有独特的趋性。烟粉虱对橙色、黄色具有很强的趋性(图2A),棉叶蝉同样对橙色、黄色趋性较高(图2A)。棉蓟马对蓝色趋性最强,其次为青色和白色(图2B)。在本试验中仅诱集到少量的捕食性昆虫,且中华草蛉(图2A)和龟纹瓢虫(图2A)对绿色以外的颜色趋性均较低。

2.2每日与每周采集间隔对诱集量的影响平均每块诱虫板5d诱集绿盲蝽的总数,每天清除处理和未清除处理相近,两者诱集量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图3)。且放板第1天蓝虫板上诱集的绿盲蝽成虫的数量最多,以后2~5d内诱集虫量较少(图4)。

2.3诱虫板放置高度对诱集量的影响在所设置的4个高度中,绿盲蝽成虫主要于棉株冠层处被诱集,冠层上方20cm、距离地面100cm和50cm处的诱虫板上绿盲蝽的诱集量间无显著差异(图5),这说明绿盲蝽成虫主要在棉株冠层附近活动,与绿盲蝽主要于植株的幼嫩部位取食有关。

2.4每天不同时间段的诱集量每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对绿盲蝽的诱集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大约有56%的绿盲蝽个体是于下午至黄昏4h的时间段(15:00-19:00)内被诱集(图6)。

2.5诱虫板放置位置对绿盲蝽诱集数量的影响在2009年9月2-3日,放置于靠近玉米田的棉田边缘诱虫板上的绿盲蝽数量显著高于放于棉田中心的诱虫板上的虫量(图7)。3结论与讨论很多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反射的不同的光反应不同,并且这些反应可能十分明显。通常在500~580nm的波长内能引起强烈的反应;然而,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反应可能与寄主植物的特殊生理期有关(如开花期或结果期),此时最大反应发生在光谱的其他区段[16]。本文检测了几种主要的棉花植食性害虫和2种捕食性昆虫对诱虫板颜色的反应,尤其是近几年已经成为棉田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的多食性害虫绿盲蝽。在本研究中,绿盲蝽对色板趋性较强的前5种颜色依次为蓝色、橙色、青色、黄色和绿色。所有被检测的其他昆虫,对诱虫板颜色也表现出明显的趋性,如蓟马对蓝色具有强烈趋性,这与前人研究报道的蓝色和白色对蓟马具有诱集作用一致[21-22],而烟粉虱和叶蝉都对黄色和橙色表现出强烈的趋性[12]。因此,在棉田蓝虫板有控制绿盲蝽和蓟马的应用潜力;也可悬挂黄色或橙虫板检测绿盲蝽的数量,同时控制烟粉虱和叶蝉。试验中诱集到的捕食性昆虫的数量很少,但龟纹瓢虫和中华草蛉对绿虫板表现出一定趋性。因此,在使用诱虫板诱集绿盲蝽时,选用蓝色、黄色、青色或橙虫板可减少对有益捕食性害虫的伤害。田间调查显示在棉田中大部分绿盲蝽于傍晚被诱集,这与Blackmer等[13]发现在下午至黄昏(15:00-19:00)的4h内能诱集到大部分的盲蝽相吻合,与绿盲蝽喜高湿环境的生活习性相关。绿盲蝽取食等活动均避开正午太阳照射强烈时间,本研究结果也与此相符,即于7:00-11:00和11:00-15:00两个时间段内绿盲蝽被诱集数量较少。诱虫板悬挂高度对绿盲蝽的诱集量有影响,这主要取决于绿盲蝽成虫的取食特性及植物发育特性等因素。对于牧草盲蝽,一些研究者曾做过诱虫板悬挂高度对诱集效果影响的相关研究:Rancourt等[19]报道,在草莓田,更多的个体被诱集于高出地面小于1m的高度,并且Blackmer等[13]在苜蓿田有相似的发现;但Legrand和Los等[9]发现在桃园于大约1.5~2.0m的冠层处能诱集到大多数的盲蝽。所以高度对盲蝽诱集量的影响可能与试验所选寄主植物有关。本研究中,在棉花冠层高度诱集到的绿盲蝽成虫数量多于其他位置。这可能是因为7-8月棉花正处于花蕾期,且生长状况良好,顶端幼嫩,而绿盲蝽具有喜欢取食植株幼嫩部位的习性,此时主要集中在棉花冠层附近活动及取食。在8月底和9月初,棉株衰老,绿盲蝽成虫向玉米田、野艾蒿、葎草和其他植物上转移。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9月初在靠近玉米田的棉田边缘处能诱集到更多的绿盲蝽。对于前人预测的盲蝽可能释放信息素(聚集素、报警素、性外激素)或防御性挥发物[23],本实验没有发现证据证明黏着于诱虫板上的绿盲蝽成虫释放出昆虫相关信息素对此后的诱集数量产生影响,因此田间悬挂诱虫板可以每隔7d更换一次。总之,盲蝽对不同色板表现出宽泛的反应[16,23],这些反应与诱虫板的位置、高度和每日时段有关。若想提高色板对盲蝽的诱集量同时降低对有益捕食性昆虫诱集,可将蓝色、青色、黄色或橙虫板放置在棉花冠层高度,并且9月初时色板应放置在靠近玉米田的棉田边缘。但注意黄虫板被广泛用于诱集棉田其他植食性昆虫(如蓟马、叶蝉、豆粉蝶等),影响其对绿盲蝽的诱集。尽管应用诱虫板诱集盲蝽具有一定局限性(如仅检测成虫量可能不能作为田间防治指标,并且受到灰尘和虫体碎屑的限制,因此需要每周更换),但得到的信息对监测绿盲蝽成虫可能是有用的,并且可用于探讨绿盲蝽迁移到敏感作物和田间虫口密度变动可能的原因。下一步研究可集中于增加雌雄虫对诱虫板的反应,包括物候学、昆虫生殖地位、视觉因素和植物挥发物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