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守望棉田 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出身于湖北农家,怀着让农民富起来的朴素愿望,在棉花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他潜心科研,先后主持培育了20个短季棉新品种,创新了国产抗虫棉自主品牌;他立足长远,开展棉纤维发育基础理论研究,为优质棉育种奠定基础。在追求科学的路上,他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棉花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喻树迅。
喻树迅常说:“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一条途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长达30多年的棉花育种科研生涯中,他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奋斗并履行着这份责任。
喻树迅1953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从小参加生产队棉花生产,对棉花生产的繁重劳动深有感受。难道不能研究出更好的棉花品种来减轻农民的劳动、增加农民的收入吗?为此,他进入大学学习就将棉花育种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79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从此如鱼得水,有了更广阔的研究平台。
培育短季棉新品种 解决粮棉争地矛盾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棉花生长时间长,我国北方只能种一季棉花,加上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棉农盼望一季春棉变棉麦两熟。针对当时生产需求及“黑山棉1号”生育期长、不抗病等重大问题,在刁光中先生的带领下,喻树迅和大家一起进行短季棉育种攻关,相继选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较短,适合麦棉两熟的早熟新品种“中棉所10号”和“中棉所14、16”等,缓解了粮棉争地矛盾,掀起了黄河流域棉区耕作制度改革的高潮,成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栽培的主要短季棉品种,使我国短季棉抗病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棉所16”199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喻树迅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他在研究中善于抓住机遇,开辟新的思路。他借鉴北京大学人体衰老研究有关科学原理,研究棉花早熟棉不早衰机理,用生化方法进行辅助育种,选育出“中棉所24”、“中棉所27”、“中棉所36”三个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新品种。实现了短季棉在早熟性、产量、抗病性方面的三大突破,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攻克早熟低酚这一难题,喻树迅和课题组知难而上,他们主动放弃节假日,实干苦干,不断钻研,采用复合杂交的方法,先后培育成功低酚棉新品种“中棉所18”和“中棉所20”两个品种,其纯度可达99%,棉酚含量低于0.004%,生育期110天,其棉秆、棉仁可做食品,既适于黄淮棉区作麦棉两熟,也适于西北内陆棉区作一熟春棉,成为我国低酚棉历史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该品种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是低酚棉育种的一大突破,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急需进一步提高棉花早熟性,并克服早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和课题组通过对特早熟不早衰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育成特早熟品种“中棉所74”,生育期99天,10月15日前可收获皮棉比对照“鲁棉研19”增产32%,2009年通过国家审定,已在华北地区示范种植。该品种适于小麦机收后直播种植,省工节能,应用前景广阔。
开展转基因育种研究 创新国产抗虫棉自主品牌
20世纪90年代,我国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能把人毒死的农药却毒不死虫子,难道真的就无计可施吗?
喻树迅和他的研究团队迎难而上。他通过主持棉花转基因专项,建立上、中、下游合作机制,利用合作单位抗虫基因,研发出作为模式化转化受体的“中棉所24”,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为形成年产转基因棉株8 000株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培育中早熟抗虫棉“中棉所45”,该品种生育期128天,为国家麦套棉区试对照品种。麦棉套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中棉所45”、“中棉所35”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又主持培育短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6个。其中,“中棉所50”霜前皮棉比对照增产29.4%,为河南省早熟区试对照品种,目前已成为冀鲁豫短季棉主推品种。
主持973计划 开展棉纤维发育基础理论研究
喻树迅研究员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他根据我国棉花产业对优质纤维的需要,组织协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棉花纤维品质基础研究工作。该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均为优秀,并进入973“十一五”重大成果展。
2007年,在他的带领下,首次启动了我国棉花基因组测序计划,和美国农业部南方平原研究中心共同合作,2012年8月,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全基因组遗传图谱绘制,该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2014年4月,亚洲棉(A基因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已全部完成,文章修改工作已经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也将于近期发表在Nature Genetics。该研究为我国在世界棉花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先机,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喻树迅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作物育种工作上,为育种,他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他把自己留给妻子、子女们的时间太少太少了,儿子出生那天,作为丈夫和父亲就没能守候在妻子和孩子身边。由于工作繁忙,从事棉花研究近30年来,喻树迅回老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就连父亲和母亲去世时他也未能尽孝。
因工作成绩突出,他领导的课题组1998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他本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农业部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1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大的胸怀决定事业的规模,开阔的思路决定未来的出路,在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信念的指引下,在棉花科研事业的路上,喻树迅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