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恢复繁体字,你同意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恢复繁体字,你同意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两会期间,著名导演冯小刚和著名演员张国立提出要在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加入部分繁体字的建议。冯小刚举例,如“亲爱的”这几个字非常有含义,“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H”,“邸笔窃凇鞍”中加了一个“心”,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结果简化以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

【各方评论】

正方

赞成选择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传统的繁体字在象形、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优势是简体字无法比拟的,学生们通过识读这些汉字,可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但繁体字笔画繁复,回归课本需控制数量,以不过多增加课业负担为宜。

这一提议具有积极意义。文化需要接续,文明需要传承,而文明和文化的传承手段和重要载体就是文字,适当恢复繁体字,对学生更好地认知中华文化和领略汉字魅力无疑是有所助益的。

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很有必要,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上书法课,用繁体字进行讲授、摹写,不但使书法的美感突显,还可以将繁体字的识读、认知提到一个高的层次。在课本中,有古文的篇章,也可运用繁体字,一来能让学生们认识更多的繁体字,二来也更便于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这个提议有助于挽救繁体字的颓势,须知文化也讲究生态平衡。

反方

尊重、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开时代的倒车,万事万物发展规律都是由繁入简,我们不能逆势而动。简体字是根据繁体字演变而来的,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再走回头路捡起繁体字,岂不是舍本逐末?时展的确需要瞻前顾后,汉字文化也是一样,但只要没有割裂,没必要如临大敌,大惊小怪。

汉字简体字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大家已经习惯了,多数人一出生就直接接受简体字,没有必要再改回繁体字了。况且简体字已经立法,不能轻易改动。繁体字是中国历史的结晶,有很多的精髓值得传承,全球还有许多华人在使用,在研究领域和部分交流中延续使用,应该可以。

专家意见

著名学者钱文忠认为,“识繁用简”是对待繁体字最好的态度,不过“识”不仅是认识,还包括适度地书写和使用。钱文忠指出,比起讨论“繁体字是否回归”,有一件事更有意义:“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敬畏?文化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要就毁,想要就简单恢复。在文化领域,很多东西错了是改不回来的。”

【启示与思考】

从正方的观点来看,主要是认为汉字本身就是文化传统,需要保护和传承,即“汉字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反方的观点则更倾向于文字的简化是整体趋势,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实际上从本质上讲,汉字归根结底是一种书写工具。既然是书写工具,就应该从书写者需要的角度,去考虑汉字的简化或者繁化。如果书写者觉得不书写繁体字就无法找到文化归宿,那么繁体化就必然来临;如果书写者觉得不继续简化就无法更便捷地进行交流,那么继续简化就会成为新趋势。这才是汉字繁简之争中,唯一可以确定和相信的规律。

两会的大舞台是一个大视野,各方建言、讨论,存异求同的结果,就是齐心协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冯骥才的发言更值得关注:“我佩服日本、韩国,他们真拿自己的传统文化当命啊!反观自身,我们的文化策略如何?”如果我们能釜底抽薪解决了文化策略,也许文字的局部分歧就可迎刃而解。

(以上根据人民网、搜狐网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