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小东 水向东流千绪乱心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小东 水向东流千绪乱心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丹青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刘小东不吝赞美。“我很佩服刘小东,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画,在刘小东面前,我望尘莫及。”“刘小东是新写实里最活跃的画家,他做了我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他稳重,很猛的往前走,我现在完全不在这个状态。”不久前,在接受一家新创刊的艺术杂志采访时,陈丹青也依然如故,甚至称刘小东是“写实领域的毕加索”,“世界范围内活着的写实画家,比不过刘小东。一群人站面前,你生生给我画幅有趣的画来,没人比得过他。他是写实领域的毕加索,无所不能、手到擒来,他比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好。弗洛伊德一辈子在房间里画那几个人,当然他也因此伟大……”

1980年到1990年,这一时期正是刘小东这一代“学院派”年轻艺术家成长和个性形成的时期。他在1990年的首次个展掀起了“新生代”艺术序幕,并被冠以“新生代”代表性艺术家,同时期参与多部独立电影制作,是中国独立电影的起始参与者。作为中国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刘小东的代表性作品《田园牧歌》《烧耗子》《新十八罗汉》《三峡系列》《青藏铁路》《易马图》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经典和艺术市场的神话。

从2005年开始,刘小东把他的绘画和创作变成了绘画项目,或者说“一场事先张扬的艺术事件”:选择现场―团队前期调研―在现场搭帐篷建立临时画室―专业电影团队伴随记录创作全部过程。除了创作巨幅油画,刘小东的艺术手法还系统地拓展至速写、手写日记和摄影,他的团队和顾问则通常集合了著名策展人、学者、导演,最终,包括纪录片、历史研究及系列文化座谈在内的所有成果和画作一并呈现。

“现场”具有戏剧性的魔力,能讲述出小说家无法编织出的现实,这也成为刘小东这些年绘画的关键词。刘小东曾经在三峡、金城、古巴、和田等等现场作画。他关注移民群体与民工群体,关注海峡两岸各九位大兵,关注地震后的灾区,关注不同信仰人群的共性,关注东北老工业区平民的生存状态与远游客回归故乡的本真。从把画布拿到三峡大坝与泰国曼谷画的《温床》,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军营里分别搭起画架画的《十八罗汉》;从在甘肃盐官镇马市旁搭起帐篷画的《易马图》,到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的《三峡新移民》,他画“扎根于琐碎生活中的人”,他们的身上散发着自然气息和人性,这些人的生活跟艺术八竿子打不着,却能让刘小东脱掉很多艺术家的矫情。

也正是因此,有了这本《行动中的绘画:刘小东笔记1998―2014》。这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统筹策划的“刘小东全方位”研究项目的出版成果,包含艺术史家巫鸿对刘小东艺术道路的全景综述和访谈,并首次系统整理刘小东1998年至2014年间17本笔记本的全部文字内容。从书中刘小东琐碎而真实的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才华不仅在画布上,他同时也像是个文体家。

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小东逐渐形成了在笔记本上思考和构想作品的习惯,常年下来积累了多个这种本子,其中包括了速写、草图和大量的文字。这批材料不但保留了有关他的绘画过程和思考过程的大量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他在观察世界和艺术创作方法的持续性变化。他的笔记语言俭省,像是画布上故意的留白,读起来颇有韵味,而他本人,也呈现出一种真实感性的样子。

比如2005年7月他开始在三峡写生,日记中写道:“先到重庆,长途车至万州,快船到奉节,长途车至巫溪,包船顺小三峡直达巫山,再船到三峡大坝,后乘车到宜昌,飞回北京。我想在奉节或巫山的老县城请12个仅穿内裤的民工打牌,我将2.6米×10米的画布铺在地上直接写生,他们的身后是壮阔的夔门,或长江大山。淡勃与我同行感想颇深,因贾樟柯的德方投资有问题,淡勃想投此片,他的原话是让两个现实主义大师做一件作品。伟大的投资人,他真是有希望成为最好的藏家。”

9月28日,与贾樟柯颇为磨人的剧本探讨终于结束,“一大早,送走剧组,他们去巫山拍戏。回来时,院已空,房门打开,留下一些他们的东西,他们9月2日返回奉节再用。心坠入空静。昨天将所有的画吊下楼顶,6个民工王玉、老潘、葛和杨旭,一队人马上下翻腾。傍晚装入木箱,木箱在垃圾旁,整个县城弥漫腐臭,围观人如蝇。我们苦等卡车。入夜,天黑,巨大的货车来了,折腾半天,开走了。前天还在画三明,有剧组拍摄,手感忽好忽坏,没到理想程度,再有一个小时就好了,回去再改吧。水向东流,千绪乱心头。大事小情,时光依旧。”

在现场,绘画草图、笔记、Snapshot、纪录片、谈话录音、出版物,它们呈现出的,是刘小东灵感的轨迹、画作的原型、与其它媒体的链接、过程的反复和画面外更广阔的现实。在笔记中留下的是刘小东生命的痕迹,同时也记录下他的所思所想,在绘画背后是他对世界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