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乐搏资本?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机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乐搏资本?人工智能时代的产业机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预言,2045年人工智能时代彻底来临。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人类将进入智能产品全面分布与升级的时代,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预见,这是一个比互联网潜力更为巨大的产业。

演讲嘉宾:乐搏资本创始人 杨宁

拥有情感与思考能力的机器人究竟何时诞生?人工智能时代到底离人类还有多远?智能时代如何投出下一代BAT级别的大公司?

在充满无穷想象力的智能产业,乐搏资本创始人杨宁投了40家智能硬件及人工智能项目,投资总量仅次于雷军。他预言,人类将进入智能产品全面分布与升级的时代,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10年之内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包括虚拟的如微软小冰、苹果的sir,以及实体的不同造型和针对不同应用环境的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极端气候下的机器人等。有的不会动,像植物;有的会动,像动物。会有1%的人形机器人;空中机器人的数量超过地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数量超过工业机器人;未来机器人会像今天的手机一样便宜。

他还认同《奇点临近》作者,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的预言――2045年人工智能时代彻底来临。

如此有潜力的机器人产业,怎样把握投资机遇?杨宁结合互联网发展史和当下的投资环境,发表了他的投资观点。

智能时代的进化论

智能时代是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来到人类面前的。1946年人类有了第一台计算机,而后“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理论开创了硬件和程序分开的现代计算机架构;1950年,图灵《机器能思考吗》,成为“人工智能之父”;1960年代IBM大型计算机诞生;接着,王安让计算机进入小型机时代,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1983年,互联网诞生,IBM、思科、雅虎……这些伟大公司将人类推到“连接时代”。

1999年,杨宁和陈一舟、周云帆创办著名的校友录ChinaRen(已关闭)时,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是泡沫。而今已拓展到移动端的互联网,结合基于网络的各种智能产品,正发挥出曾经难以想象的连接作用。

iPhone手机横空出世之前,人们绝没料到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电视依然存在,但传播内容的载体已经转移为电脑和平板电脑、手机为主;互联网初兴时很多人抗拒它,而今天连很多老人都在用微信;今天人们被人们视为主流的智能手机,未来也会面临被边缘化的结局。杨宁表示,智能时代和机器人也一样会经历相似的进化过程。

电影《星球大战》里有一句话说:抵抗是无效的。发达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数量很低,而机器作业程度高。从智能到超级智能,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路线。

智能时代什么值钱?“本地算法越复杂,价值越高。所以我不投智能灯泡、智能插线板、充电宝。”杨宁认为,在物理世界中,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才是体现智能产品价值的关键,这也是他倾心于机器人项目投资的原因之一。那么怎么辨别机器人的品质?

杨宁给出的答案是:第一,复杂环境下的动态解析处理能力,是体现机器人价值的根本。第二,要看学习能力、人机交互的容易程度和频度,看是否对信息的处理足够及时和准确,回应是否有效。第三,要基于完全安全的策略,要有高度灵活性和极其强大的稳定性,特别是仿生类“动物性”机器人。

智能时代的投资论

经济寒冬里,99.9%的创业者都会面临失败危机,要做好回到原点或再次就业的心理准备。

通常来说,每个创业者都满怀改变世界的激情,认为自己正在做伟大的事,即使成了炮灰也都不认为自己是炮灰。历史就是在无数人的失败和成功的道路上前进的,机器人产业,必将产生比互联网产业更多的巨头。

目前,BAT、小米、360等互联网大佬都在做大量的智能硬件布局。

但杨宁认为,连接、入口和大数据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互联网公司的成功,但这也是它们在智能时代最大的障碍。所有的资本都在谈“要投智能领域的入口”,事实上,当我们身边被智能设备围绕,信息交互都通过智能产品,起点相同时谈“入口”已经没有意义了。智能时代的主体思想跟互联网时代有根本性的区别,就是运算力的本地化,即智能化全面普及。

在智能领域,杨宁的投资原则是投赛道,投一个领域的不同公司。第一必须要有绝活,能在某一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第二投资通用平台。他认为通用平台会超过专属平台,以安卓系统为例,虽然效率低,但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开放基础,因此能吸引巨量优质应用以安卓为平台做开发。杨宁投资的机器人项目使用的都是安卓系统,因为“最差的技术,会成为最普及的技术”。而未来的一切领域,会因为机器人的普及而出现新的规则与法律。

关于投什么研发阶段的项目,杨宁认为,现在很多投资人大量去投“未来可能很先进”的智能项目是误区,因为太超前、成本太高、离市场太远的项目,难以在几年内产生投资回报,而应广泛着眼于未来三五年内触手可及的趋势。管理

(本文根据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演讲编辑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