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论热点如何“亲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理论局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自2003年推出以来,获得读者充分肯定,数次荣登“社科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出版奖项,《七个“怎么看”》更入选2010年度“大众喜爱的5 0种图书”,发行量从几十万、上百万册,一路飚升到几百万册,创造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出版奇迹。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将“为读者服务”的出版精神坚持到底、一以贯之。“理论热点面对面”丛书,从内容选择、框架设计,到语言风格、装帧设计,甚至是价格确定和宣传手法,无不体现着为读者着想的精神,无不渗透着作者和编者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恰是这种在每个细节上都为读者着想,每个环节上都极其尊重读者的诚意之作,才彻底打动了读者、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赞扬。
政治类图书的编辑,经常会产生一种误区,认为自己编辑的内容是党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传播的是党的声音,承担的是政治任务,作者是权威的专家学者,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习惯于按固定的思维和模式去编辑书稿,满足于固守某种僵化刻板的套路而不求改变。长此以往,造成了“图书像文件”、千书一面的现象,逐渐使出版物丧失生命力和吸引力,逐渐脱离群众。当听到读者反映图书内容枯燥、不容易理解时,则将责任归结到“读者理论水平需要提高”上,而不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原因。
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克服这种“唯我独尊”的错误认识,转变观念,变“我们出什么,读者学什么”为“群众要看什么,我们出什么”。著名出版家邹韬奋曾经说过:“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这是一个出版工作者应该担负的基本责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所谓“精英图书”,不是给精英们看的书,而是把读者当成精英,对读者的辨别能力和鉴赏品位,深怀敬畏之心。读者是我们的“上帝”,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将“为读者服务”放在了首位。该套丛书的第一本书名叫《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可谓开宗明义,首先明确了以“干部群众关心”为核心的定位,并将这种定位贯穿到底。
“理论热点面对面”中每个话题的确立,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现实依据。以《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为例,从2010年年底开始,理论局就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在网上广泛征求问题,在认真了解广大干部群众关切的基础上,梳理出物价上涨、分配不公、房价过高、就业难、看病难、教不育公平、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蔓延8个时下最热门、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围绕这8个问题,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广泛征求理论界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在集思广益、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后的书稿。正是由于做到了眼睛向下看,关注民生、反映民意,切实满足读者的需要,才赢得了民心,最终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有的读者曾反映,但凡谈及理论类著作,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高屋建瓴”。理论虽好,却不“亲民”,因此被束之高阁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古人云,文以载道。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现在的政治理论读物不能深入群众的现象比较突出,问题不是出在内容上,而是由于表现手法的老套和生硬。周立波在《立波秀》里讲过一个段子。他说,同样讲“人口普查”的重要性,美国的广告语是“如果我们不知道社区里有多少人,我们怎么知道应该建多大的医院呢?”而中国的宣传口号则是“人口普查进万家,彻底清查你我他”。抛开其他因素,单就宣传效果来说,两者比较,高下立分。这里面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表现形式的差异会给人造成不同的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则会带来接受程度的变化。
文化的核心魅力是感召力和吸引力。好的内容,如果没有用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吸引人的“眼球”,那么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而好的内容辅之以活泼新颖的表现形式,才能做到寓教于乐,真正起到宣传教育效果。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政治理论读物必须是严肃庄重,好像不板着脸说话就不足以体现其权威性。这种保守的观念是造成政治理论读物形式单一,枯燥生硬,不能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主要原因。
“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在创新形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经实践证明,有很多做法非常成功。例如,为了满足“读图时代”的需要,丛书选配了大量精美的图片,《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中的图片有70张,平均1.8页就有1张图片。不仅活泼了版式,更增强了读者对正文内容的感性理解;再如,为了扩大信息量,丛书设置了“知识点”、“相关链接”、“深度阅读”等板块。除此之外,《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还新增加了“权威声音”、“政策传真”、
“专家点评”和“百姓心声”等,拓宽了角度,强化了深度,增加了可信度。
今年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在文风上有重大改进。在阐释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时,没有长篇累牍地论述,更没有避重就轻地闪躲,而是采取段首中心句的写法,简洁明快地直奔主题;在论述中,侧重于摆事实,多以数据和实例来说明问题,讲目前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将来还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在语言运用上,取平实弃浮华,通篇不见口号式的空洞高调,更没有“抛书包”式的艰深晦涩,而是如同拉家常般的娓娓道来,令读者有如沐春风的阅读感受。
做好编辑工作,还要明确评价标准是什么。政治类图书编辑,习惯于偏重强调出版物社会价值,而忽视其经济价值,眼睛喜欢向上看,满足于获得领导的表扬和专家的肯定。不屑于市场类的营销手法,不以销售论英雄,而以是否获奖来体现价值。其实,图书获奖固然重要,但做到“叫好”还只是成功了一半,“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比“叫好”更为重要的是“叫座”。对于图书来说,读者才是最终的裁判,读者肯掏钱购买,就是对出版物的最高褒奖。
在“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一章中,用2011年“春晚”的两个小品引出“高房价”的问题,在“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一章中,则以电视剧《医者仁心》切入“看病难”的问题,“给力”、“蒜你狠”、“裸婚”、“啃老”等网络语词时有闪现。这些写作方法并非制造噱头,更不是迎合某些时髦的潮流,而是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读者的需要。通俗理论读物是以理论普及为目的的,让正确的观点在广大青年读者中传播是其肩负的神圣使命,“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用读者熟悉的语言,用读者接受的方式,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这样做才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在市场调研中了解到,80后、90后年轻读者评价《从怎么看到在怎么办》通俗易懂,读起来有亲切感和时代感。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没有读者的书,与日记无异。政治类图书编辑要在工作中处处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时时考虑读者的需要,这样才能最终获得读者的肯定,使图书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解疑释惑作用,实现其理论传播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