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犁 经历了美好的极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犁(1913-2002年)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孙犁是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文学大家。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是他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的真实的结合”。在《文集自序》中,他总结自己的创作活动说:“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纪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
在晋察冀作家中,孙犁是先有了丰厚的理论积累才投入文学创作的。在高中阶段他就对社会科学、文艺理论有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冬,孙犁还没有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就在《红星》杂志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其中引文较多,王林看了后开玩笑说:“你怎么把我看过的一些重要文章都摘进去了?”主编路一却对这篇洋洋万言的论文十分满意,很欣赏行文之间那股热情和泼辣之力,向人推荐说:“我们冀中真有人才呀!”不久,孙犁又在《冀中导报》上发表了《鲁迅论》,占了整整一版的篇幅。
在晋察冀,孙犁是以创作新诗开始其革命文学生涯的。1939年他写下三首小叙事诗《儿童团长》、《梨花湾的故事》和《白洋淀之曲》。后来几年又陆续写过几首新诗,诗评家评论这些诗与其他诗人的作品一起,为晋察冀的“叙事诗写作开出了一条扎实的路”。
抗日战争时期,孙犁最高的文学成就还是短篇小说创作。孙犁在发表诗歌作品的同时,相继发表了《一天的工作》、《邢兰》等小说,此后短篇小说创作就成为孙犁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1942年孙犁在《晋察冀日报》副刊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丈夫》和到延安后1945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荷花淀》、《麦收》、《芦花荡》及被称为《荷花淀》续篇的《嘱咐》等短篇小说,实践了他自己的小说理论,形成了成熟的文学风格,确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荷花淀》是受一个真实的战斗故事的启发写成的。当孙犁还在阜平山区工作时,从冀中来的一位同志,曾向他讲了两个战斗故事,一个是关于地道的,一个是关于水淀的,前者他写成了《第一个洞》,后者写成了《荷花淀》。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的诗的韵味,深沉而真挚的人性情感,使这篇小说立刻引起广泛的注意,从此孙犁的小说“就开始风靡全国”。对于这一篇小说受到欢迎的原因,作家曾谦虚地说:“这篇小说受到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了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抗日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之心。”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符合时代要求,这是政治的眼光。对于同样的主题,作家选择什么材料,如何进行处理,又有自己艺术的眼光。孙犁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看到农民,他们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反映时代精神,发现美的极致,是孙犁小说的精髓也是理解孙犁小说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