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多煤层开采的采区巷道布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多煤层开采的采区巷道布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开采多煤层近距离煤层群时,进行分层布置采区巷道,即各层都布置上山和区段平巷,各自具有的独立生产系统,往往在技术经济上不够合理。如果把较近的几个煤层联合在一起,设置一部分共用的采区巷道(如集中上山、集中平巷、区段石门)进行开采,这种布置方式称为采区联合布置。根据煤层数目和层间距离,可分为集中联合布置和分组集中联合布置。

[关键词]多煤层 开采 巷道布置

中图分类号:TM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296-01

1、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采区上山(在开采水平以下的部分,即为采区下山)是采区的主要通道,是采区重要的运输、通风巷道和安全出口,而且服务时间较长,整个采区采完后才能报废。必须合理地确定上山数目和位置,才能保证采区正常生产和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采区上山的数目,主要是根据采区的运输和通风任务不确定。联合开采的采区,至少要布置两条上山,一条专作运煤上山,安装带式输送机(倾角小于17°)或刮板输送机(倾角在于17°),倾角较大的可用自溜运输。另一条上山铺设轨道,用来运送器材及矸石,如运煤上山为自溜运输时,可另掘一条行人上山,这时采区内共有三条上山。

从通风需要来看,对于低瓦斯矿井和产量不大的采区,两条上山即可满足需要。但对于高瓦斯、有煤与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矿井或产量很大的采区,往往采用一条上山进风不能满足需要,而需要两条上山进风,两条上山回风(行人道下部可作进风、上部可作回风),故采区共有三条上山。上山断面,除满足运输需要外,还要按风量验算。

上山的位置可有两种布置方式:当采区最下一层煤为薄及中层厚煤层,且围岩稳定时,把上山布置在煤层中。另一种方式是,当采区最下一层煤为厚煤层或这层煤不宜布置上山时,将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层中。

2、层间联络巷和区段巷的布置

倾斜分层下行垮落法和采区巷道布置原则,基本上可用于煤层群的联合布置。因为假如把倾斜分层的每个分层看作一层煤,且各分层间含有夹石层,即为煤层群,其巷道布置即为煤层群的联合开采的巷道布置。

3、分组集中联合布置和生产系统

若煤层数目较多,相距较远时,可先把较近的煤层分组,然后再按组联合一起布置采区,称为分组集中联合布置。图1表示有5层煤,m1,m2煤层相距较近,m3、m4 m5煤层距离较远。如果只用一条区段集中运输平巷3为各煤层服务,则层间联系石门过长,而且每隔100m左右就要开掘一条联络石门,这样石门工程就显然很大,从而减弱了使用区段集中运输平巷的优越性。为些,把m1和m2煤层划分一组,m3、m4和m5煤层划分另一组,每组分别布置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上山。两组之间用一条联络石门贯通,这就形成了分组集中联合布置的形式。这种分组集中联合采区布置和生产系统原则,与集中联合布置方式基本相同。

4、联合布置采区方式

4.1 联合布置采区的优点

联合布置采区,是近年来随着采煤机械化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项重大革命,它具有下列优点:

(1)在采区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同时开采的工作面,提高了采区生产能力;

(2)由于集中上山通常位于底板岩层中,维护费用低,同时减少了分层上山的工种量;

(3)由于巷道维护费用减少,就可加大采区走向长度,即阶段内采区数目减少,从而减少了护巷煤柱和采区边界煤柱损失,提高了采区采出率。同时,由于走向长度增加,延长了工作面推进时间,减少设备拆迁次数,有利于采用大型高效率的采煤机械。联合布置采区的主要缺点是:岩石巷道工程量较大,准备时间较长。

4.2 联合布置采区方式的选择

(1)地质因素。近距离煤群开采时,煤层倾角、厚度、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煤种、煤质、瓦斯和含水量,应全面考虑。煤层倾角、厚度、顶底板岩性、煤种、地质、瓦斯含量等相似,地质构造简单的,宜采用集中联合布置;煤种、地质条件不同,瓦斯含量特大,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地质构造复杂的煤层宜采用分组集中联合布置或分组开采。

(2)技术经济因素。当分组集中联合开拓时,采区宜采用分组集中联合布置,以充分利用运输大巷;当集中开拓时,可根据条件,确定集中联合或分组集中联合布置。

当采区生产能力要求较大时,可联合多一些煤层,以增加同时开采的工作面数。同时应考虑采掘协调。由于联合布置的集中巷道多位于岩层中,掘进速度慢,为避免采掘失调,减少岩石工程量,宜采用分组集中联合布置。将联合布置经济上是否合理的主要因素是,煤层的间距或区段石门的长度。这往往用方案比较法来确定是采用集中联合布置、分组集中联合布置还是分层以布置等方式。各大矿区的实践表明,一般层距小于20~30m时,宜采用集中联合布置。分组集中联合布置时,上、下煤层的总间距可达到100m左右。

参考文献

[1] 张先尘,中国采煤学[M].北京:煤岩工业出版社,2003.

[2] 陈炎光,中国采煤方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3] 铁明高,采煤工艺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