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高职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高职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使整个国际商务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长,外贸企业急需一大批应用型的国际商务人才。但是,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导致了外贸企业“招工难”和外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局面。本文试从当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为三年,学生至要修完所有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并且考核合格,还要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业务员证、单证员证等)、普通话二乙等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全国大学英语三级考试证书,方可毕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第一,校内实训。通过开展课程实训教学,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中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第二,校外实习。第6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3~6个月的校外实习。在校外和校内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实际操作外贸业务,使学生逐步适应真实的外贸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原因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一直比较欠缺,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能力要求不够具体,能力结构太抽象。专业任课教师并不十分明确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才能满足企业对外贸人才业务能力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目前,大部分老师仍以传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有实践教学环节,也大多在低仿真度的实训室进行,教学过程相对封闭。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安排了毕业实习,但由于外贸企业的特殊性、涉外性,许多企业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接受实习生,因此,学生无法体验到实际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在实际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操作技能和方法,缺乏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各门专业课的改革各自独立,学生专业实操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基本上都是分专业课独立进行的,没有从课程群的角度综合考虑。这种改革忽视了各专业课关联性与独立性,学生得到的只是零散知识和技能。专业课之间内容高度重复,衔接性差,侧重点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分配或应聘到高校当老师,从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外贸实践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讲授实务课程时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无法将最新的实务操作技能引入课堂,枯燥陈旧的内容和实践操作方法无法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明确定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应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培养要求应细化(包括通用人才培养目标与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有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大力建设高仿真实训室建设,拓展“校企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实现高仿真模拟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亲历式的场景学习模式。学生通过与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工作人员交流,模拟国际贸易业务的仿真场景,有效地掌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核心课程每一步操作,形成一个全新的感性认识。

(三)推进课程群建设,整合实训项目。要将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以“课程群”的角度来推进专业建设,以技能为主线,使各个实训项目上下衔接一脉相承,更应该通过系统、协同地设置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强自身学习。专业教师不仅要能扎实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还应了解本门课程的发展动态,做到在校内形成权威,形成精品课程。第二,加强专业教师国际经贸实务知识的培训。有针对性地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海关、报关公司、商务局等企业单位进行实践学习,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务实性。

参考文献: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姜瑛,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2] 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美佳,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