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在沈阳昭陵中的体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在沈阳昭陵中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概述

辽宁的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也称东北三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 。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式的陵墓,因其地处沈阳城之北,俗称北陵。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清昭陵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皇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皇陵建筑中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

2 清昭陵的平面布局

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

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 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 两侧对称排列,中轴直线型路径是表现强烈纪念性的最优选择。

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陵区最南端是下马碑,其次,为望柱和石狮。共有下马碑四座,望柱一对,石狮一对,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往北为石牌坊。 牌坊在明清陵寝中是一件典型建筑物, 它是祭礼仪注的起点, 就是说祭陵人进入牌坊门就进入祭扫状态了。还有, 牌坊也起到装饰陵寝、增加气势的作用。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皇帝更衣亭。西跨院是宰牲亭。石牌坊以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进大红门后,可分为三段空间层次,第一阶段,从大红门到隆恩门,第二阶段,从隆恩门到隆恩殿,第三个阶段,从隆恩殿到宝城。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华表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象生”。这悠长的神道塑造的静谧的气氛,不是在净化人的心灵,而是在威慑人的灵魂,两侧石雕似仪式化的象征,实现了死对生的压制性对话。再往北,在神道正中有神功圣德碑亭一座。碑亭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檐九脊歇山式,内立巨型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碑亭居于甬道的正中,却不让人穿越,而是让人绕行,所以建筑内部只有陈设空间,而无交通空间。这绕行的细节是在提醒只有皇权才能居中,凡人只能屈服。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茶膳房和涤器房,西朝房是果房和仪仗房。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是高达华丽的“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两侧四座配殿与碑亭,华表,门楼一起限定出一方形空间。由碑亭前的线性狭长空间,转换成面式的方形空间,突出了隆恩门的雄伟,使人的心灵由压抑豁然转向震撼。隆恩门门洞幽深,是为了突显方城内空间的开朗。方城正中是隆恩殿,隆恩殿又称“享店”,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三年(1691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隆恩殿,台基为须弥座式, 四周有勾栏, 是昭陵除石牌坊之外另一件大型石雕艺术珍品。这座台基的另一独道之处是它铺设有许多名贵石料。仅祭拜时跪拜用 “翡翠玉拜石”就是难得之品, 价值连城。在清代陵寝中, 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昭陵恐怕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这是昭陵一大特色, 也表明后嗣统治者对开国皇帝太宗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和配楼。殿顶是歇山式, 上铺黄色琉璃瓦, 四面出廊, 面阔三间, 进深二间, 其下有低矮的石基座。门窗及梁柱一律以朱红油饰。配楼俗名“晾果楼”,晾晒祭祀用果品之处。隆恩殿与配殿形成方城后部空间的围合感,而在方城中部以前,空间开敞,笔直的甬道将视线推向远处,并通过两配殿的收敛使视点集中在隆恩殿上。这里以简练的笔法,强调出皇权至上,和第一阶段空间的压抑性相比,恢丽的氛围显示出了皇家的气魄张扬着帝王生前的威仪。这高亢雄丽的旋律歌到隆恩殿便达到了高潮。绕过隆恩殿预示着

第二个阶段的结束。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石祭台上放了石五供。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明楼,明楼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为满,蒙,汉三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步入券门是月牙城,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有“蹬道”可上下方城,月牙城之后是宝城、宝顶,宝顶之内为地宫。第三阶段的空间流动不是前两个阶段的收尾,前两个阶段是叙事过程,而第三个阶段是哲学思辨过程,但没有答案,是无尽的回想。换言之,前两段是由路径引导的对皇权的追思,第三个阶段则抛弃路径,进行了纯粹抽象的思考,所以空间的形态异乎常理。宝城之后是堆起的陵山人工――“隆业山”。

3 清昭陵的等级制度

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的建筑群,其单体建筑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建构起严格、明确的建筑礼制,等级极不规范,做法混乱,随意性较大,这与中原宫室建筑的诸多规定是极为不符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清初关外宫式建筑的特点。

在中原的礼制文化中,等级制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

分,而且它还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之中。表现在建筑中,无论是房屋的开间数还是对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构件的使用上,均有

严格的贵贱等级之分,不能随意逾越,在关内明清各陵都毫无例外地恪守了这一思想。但在清昭陵中,这一思想却有所缺失。在房屋开间数上,有奇数也有偶数,果房是两开间,而隆恩殿与东西配殿等却均是五开间。陵寝中的大部分建筑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单檐歇山,以及歇山十字脊,辅以少量的硬山屋顶。再看对屋顶的使用上,建筑的主次关系没有与屋顶形式的尊卑进行严格地匹配,隆恩殿虽是整个陵寝的最核心建筑,但仅是单檐歇山顶,较明楼和神功圣德碑亭的重檐歇山顶等级还要低;此外昭陵还有自己独有的屋顶――外廊歇山屋顶。昭陵的歇山屋顶有两种不同的构造做法:神功圣德碑亭与明楼因为是清入关后在康熙年间增建的,歇山做法为宫式做法,有明显的收山;而隆恩殿、隆恩门、配殿、方城外的朝房却是清初满族人在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出的另一种歇山构造做法。满族传统建筑大都采用硬山形式,这种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观使得满族人即便是在皇宫建筑中也大量使用硬山屋顶,后来在受到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下开始出现歇山屋顶,但对于歇山的构造做法尤其是收山做法

不得要领,只是在硬山的基础上,另出外廊柱,在外墙柱和新加的外廊柱上架设戗脊,这种“外廊歇山”在建筑立面上的表现为:歇山顶

的三角形山墙面与下面的外墙上下相对,一看便知是由硬山演化而成的。这种简化了的歇山做法也是有一定科学性和创造性,它也成为我们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再如正红门、隆恩门与明楼门扇上的门钉,数目各异;至于正红门外东西两侧院落的硬山式入口建筑,使用了斗拱,上覆黄色琉璃瓦,而涤器房等东西朝房的歇山屋顶却未设斗拱,覆青瓦。这些现象都说明早期满族人虽然吸收了汉文化,但对于其建筑等级制度文化的周密考虑和形式上的体现却未了解到其精髓所在。

4结语

沈阳(盛京)昭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会产生特定的建筑,而特定的建筑又展示出特定的历史背景。清昭陵作为清初关外建筑的杰出范例,承载了清初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后再通过建筑语言向后人叙述和展示出那个特定的、重要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创造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