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低龄出国留学要做好长远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低龄出国留学要做好长远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潇怡,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师》:近年来,社会上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增强,您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

高潇怡:留学低龄化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现在很多的数据都在说明这一问题。什么是低龄化?我认为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毕业之后不在国内读大学以及出国留学者普遍年龄的下移。在2011年《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分析》中,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6%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这些数据体现了21世纪以来,留学日益低龄化是中国留学的新特点之一。所以,我认为低龄化就是年龄的下移,以前更多的人出国读研,现在是出国读大学,读高中,甚至下移到从小学到高中一体化的出国受教育现象。

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中学生去美国读书的数量增长了10倍,这表明了低龄化出国留学现象的存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认为:一是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收入的增加,中国家庭在客观上对教育可选择的权利和余地越来越大,很多家庭有实力和条件让孩子出去;二是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增加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家长对目前的教育质量有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家长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如高考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或者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中学时更好地与国外的环境对接,为更好地适应提早做准备。所以,我认为客观上物质条件的成熟和主观上家长需求的转变,促使他们的判断和对孩子教育的选择发生变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就业形势的驱使。在我们的年代博士毕业可以在高校工作,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这无疑是造成低龄儿童出国留学现象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的经济实力,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还有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孩子观念的转变。很多送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长在理念上对国内教育不完全认同,他们认为国外教育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即使经济上有一定负担,也可能选择出国留学的道路。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愿意在教育上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愿意给孩子选择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也有一些家长在送孩子出国时存在着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一些家长认为大家都在送孩子出国,自己有条件和实力,所以也送孩子出国。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国内外教育和孩子的未来规划进行慎重的考虑,很多家长甚至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我们先抛开出国读书的利弊之争,孩子在没有任何经验判断和选择的情况下,从小就出国读书,很多是家长的主观想法甚至是功利性目标,这种情况下送孩子出国留学可以说是缺乏判断和了解的举措。还有一些家长是盲目的攀比,非常理想化地认为出国就是一条黄金大道,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道路,有的甚至在经济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借钱也要让孩子出去,由此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背负很重的经济负担,出国之后压力很大。所以,我认为这一事情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中国教师》:有人说低龄留学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基础教育总体质量还是普遍认可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出国留学现象在历史上也存在过,如洋务运动时期就有一些幼童出国学习机械、造船等技艺。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处于弱势的地位,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走向西方的,所以留学指向教育和教育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至于中国教育质量,以及怎么看国内与国外的教育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说留学低龄化的一个主要背景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教育有问题。我认为对这一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确实反射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比如评价问题,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从幼儿园开始,个别教育存在机械、刻板、学生负担过重等现实,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完满。然而这些方面的缺失有着客观的原因,比如我国国土面积较大,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的普及和实现需要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教育的优势,它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我的孩子在美国受过一年教育回来之后,认为在有些知识上,国内的知识更集中更有体系,给自己的信息量更大,一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不错的。

在处理尊重差异、激发兴趣与系统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方面,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包括美国,他们近年来也在探索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增强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和累积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教育都是问题,没有好的地方,这不客观,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在进行各种改革和尝试。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比如在班额上,很多小学班额是40~50人,美国的班额是20多人,这是受客观的背景和条件制约的。

从学习和交流的角度来说,出国本身无可厚非。即使我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很好了,我们仍需要出去。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教育好不好跟我们的孩子出去不出去之间存在着联系,但还存在着出去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出国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享受国外好的教育,以此来规避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认为家长让孩子出国留学有很多的因素要考虑,比如性价比,中国的一些家长会投入很多钱到孩子的教育中,但是孩子毕业后,从长效来看,教育投入并没有和教育产出平衡。此外,我认为让孩子出去留学还有一个教育多元化的问题。从综合的角度考虑,要不要送孩子出国留学,应考虑孩子自身的动机和意愿,有的孩子不愿出去,家长还是让他们出去,这就违背了孩子的意愿。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低龄化,意味着孩子很小就要和父母分离,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挑战,这对身心尚处于发展期的孩子来说,带来的弊端有哪些?

高潇怡:低龄化出国留学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挑战,其中就包括送孩子出国是不是越小越好这一问题。从孩子自身的语言学习、价值观认同出发,早点出去可能比较容易衔接,但是在出去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每个孩子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调试压力的能力各不相同,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这对孩子身心的适应、人身安全都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我接触过不少的留学生,有些是小学生、中学生,我发现这些孩子在国外的适应情况很多样,例如有些孩子寄宿在美国的家庭中,不适应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文化认同、相处方式不是特别好,就会有很大压力,因为他们不仅要适应居住环境,还要适应学校的环境。尤其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时期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面对陌生的环境,不仅在学习上有压力,地域上的变动和不同文化导致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还有自身被接纳的程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和文化的归属与认同感紧密联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加上学习的压力和困难,就可能产生心理压力问题,所以有些孩子就会出现焦虑、社交恐惧。我认为要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在出国问题上,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观意愿和想法。第二,我们要考虑孩子本身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第三,家长要帮孩子提前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了解、体察、关注孩子的适应状况,并给以帮助。

我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在前期对西方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前期让孩子去参加夏令营,进行短期体验,以此来检验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要让他们出国,家长要多加注意,前期的自我管理能力准备非常必要。此外,语言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都应该做准备,因为面对挑战,准备得越好,遇到的困难就越小。家长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敏锐地关注孩子面对的挑战,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适,这十分重要。

《中国教师》:出国留学的低龄者们,没有在国内接受完整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如果长期在国外学习生活,可能会出现文化断层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高潇怡:出国之后接触到的是不同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文字会慢慢地随着国外教育的熏陶发生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有些人就会顾虑我们的文化传统会不会丢失,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可能有。在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方面,我认识的一些华人朋友做得就很好,他们的孩子虽然在美国出生,在美国生长和接受教育,但他们却十分注重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孩子在6~7岁之前语言文化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国内的孩子不存在母语的问题,初高中出国后,他们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其读过的书,在出国之前接受的文化,都对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产生影响。我认为孩子出国后,可以让孩子同步关注国内的情况,不放弃中国的一些东西,比如通过读书、关注国内新闻和发展,与国内的亲朋好友进行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创造条件,通过中国的节日,实现双方的同步,达到让他们不丢失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也很重要。

文化认同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孩子出国后通过接受不同的文化,慢慢地对文化有较为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进而通过比较,形成更适宜的价值观。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孩子会深刻认识到世界是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好的精华,西方文化中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要把这些文化的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让孩子出国留学不单单是学习语言和接受教育,更深层的意义是让其有机会感知不同的、多元的东西,开阔视野,形成适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深层的一种积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身经历的感受在思考问题上会更加深刻,比如,对美国的认识,孩子会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知,他们会了解到美国并不是完美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世界文化的接纳,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他们会形成适合自身的积极的态度,这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教师》:低龄出国留学反映了国人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增长。对此,我们如何给予合理引导?

高潇怡:经济条件的许可使得家长有越来越多的选择,教育也逐渐地国际化,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在这样的条件下,家长可以让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谨慎,很多家长认为钱花了,国外教育是好的,就给了孩子好的教育了,这其中可能忽视孩子的主观意愿。家长并没有了解孩子的需求,并没有考虑他们是否能适应国外的生活,融入国外的文化,能不能形成对两种文化的认同和判断,而这些方面相对文化知识和专业学习更为重要,也是家长要时刻密切关注的。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性格各异,学习和适应能力不一样,所以家长在选择时要慎重,要基于孩子的生长情况、性格情况,仔细地考虑出国留学时孩子的意愿,还要考虑未来的去向、专业的兴趣、家庭经济实力,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有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他们能很好地面对和解决冲突,这对他们来说是机遇,对将来他们个人的成长、素质的积淀、视野的扩展是好的。对有的孩子来说出国确实是煎熬,如果家长不能注意到这一问题,孩子在国外没学到什么东西,回国后又不适应,他们未来的发展就会面临困难。

面对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们还应该思考怎样从深层次角度探讨我国教育质量这个问题。比如,满足不同孩子的多元化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减轻孩子的外在负担,从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角度改进我们教育的模式。在长远目标的规划上,改进教育的方法,让孩子更喜欢学习,更喜欢学校,更喜欢教师。在评价方式的改革上,怎样着眼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构造,怎样把优质的教育资源本土化为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来满足社会对多元教育的需求。我认为国内目前有这一趋势,国内的一些国际学校,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视野的转变,进行的尝试,都说明了改变在进行,但我认为还须进一步深化。如果我们的教育改变了,大多数的家长还是有理性的判断,会做出合理选择的。

《中国教师》:有人认为低龄出国留学者增加也与我国高等教育有关,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还不够,大学就学率依然较低,还有待提高。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高潇怡:某种程度上,国内提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国内大众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这种供需矛盾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招收本土大学生的比例是70%,在美国读初高中的国际学生有20%,给其他国际学生的名额有10%,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在美国本地上高中,上好大学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包括我前面提到的一些孩子弃考,放弃“独木桥”,把视野转向国外的高校也是为了在同等的条件下进入更好的大学,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还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问题,这一矛盾也是造成低龄化留学的因素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17~21岁适龄学生可能达到70%~80%,一般国家也有30%,目前我们国家与这样的数据还是有差距的。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外的大学可以说是“三角形”的结构,宽进严出。据我所了解,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学习任务其实并不轻,尤其是到了大学以后,特别是好的大学,压力确实很大。国外好大学对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在学习年限上有的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反观国内,相当一部分孩子过早地耗尽了精力和对学习的热情,他们迫于各种压力把高考作为了人生的终点,很多家长也认为考上了大学就好像是完成了任务。

此外,我国高校在对学生的要求和提供的教育上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我们可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在学生就业和自身素养养成方面做得更好,或者我们的高等教育能跟国际接轨,甚至不相上下,或者是优于国际教育,这将会对孩子和家长在留学的选择上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他们更加慎重和理性。此外,如何把评价和考核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也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