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变化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变化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简单分析精品课程内涵及其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回顾了07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情况,全面介绍07年到08年网络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具体变化,并由此变化分析网络精品课程评审的方向,展望网络精品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教育

12007年指标及评审概况

所谓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它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网络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适合于在职从业人员和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学习支持服务到位,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和共享的作用。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部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国家精品课程,一方面,想通过遴选活动,可以将好的网络教育课程评选出来,大家学习并共享,另一方面,引导试点高校加大投入,更加重视网络教育资源和课程建设,加强教学工作,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在初期制定的时候,是根据本科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演变发展而来,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本科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其更多的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特色。首先,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中,关注“人机交互”和“技术特征”,这是远程教育所特有的,远程教育师生时空分离导致远程学习中学与教的时空分离,这就需要好的教学平台、好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将学与教重新整合。其次,远程学习者与本科生在自身特征上存在很大不同,需要建立导学策略和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和督促其完成学业。最后,远程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和资源、组织学习活动,还要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这不仅包括提供关于课程内容答疑、资源、实践等与学习有关的服务,而且包括提供与教学管理及其他相关的支持服务。同时提供服务保障的制度。其变化比较如下(有删减):

2007年,教育部组织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首次进行评审。其经历四个阶段,课程申报阶段,资格审查阶段,网上评审阶段,会议终审阶段和公示公布阶段。据统计,一共有59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申报了189门网络教育课程,申报高校占高校的86.8%。其中,财经政法类课程58门,占30.7%,理工类的课程58门,占30.7%,文科类的课程53门,占28%,农林医药类的课程20门,占10.6%。在对申报课程进行资格审核的基础上,将通过资格审核的182门课程分为18个学科组进行了网评。其中,参加网评的专家共有168名,每组有教育技术专家或网络教育专家3名,学科专家6-8名,均为教指委的委员或业内知名专家。经过网上评审有66门课程入围进入会议终审。最后,教育部批准49门课程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占申报课程的25.9%。

49门批准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普通高校41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8门。24所普通高校有课程入选,占申报高校的36%。在所有获得公示的精品课程中,管理类课程占比例最大为14.9%,其后为文史、教育和计算机,艺术类没有课程被评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总的来说,07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还是受到绝大多数行业人士的认可。特别是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网络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学手段的不同,打破教育同旨化的误区,起到了导向作用。

但是,从07年评审得分的后期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得分排在后三位的指标分别为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条件,学习支持服务的途径、制度、规范性,学习支持服务内容、学术性支持、非学术性支持。而且,网络课程存在的一些明显的不足也反映了出来:媒体资源多,教学活动少,互动性仍然有待加强;一些学校网络维护差;对使用者的技能要求高,通用性差等等。

2评审指标的变化

和去年网络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相比,今年的指标体系发生了以下较大的变化:

3内涵的变化

教学设计的内涵发生变化。07指标的“教学设计”是指总体设计还是仅指资源设计,指代有些含糊,同时也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今年对其进行了修改,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对整体课程指导思想的说明和对总体课程的说明。不同的人对于网络课程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考察课程的定位及基本设计理念。

技术特征内涵被外延。08年指标体系中,技术特征不再仅仅包括技术适当性和遵循标准,而且包括载体形式和传递方式。即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

学习活动组织体现学生为中心。不仅包括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且包括所设计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指标发生较大变化。07年仅仅要求所申报的网络教育课程能够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情况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践方案或指导建议,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实践教学即可。今年提出实践环节必须给出明确的实践方案或指导建议。

4分值的变化

07年指标中的“教学设计”是“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而08年指标中,却把“教学设计”和“导学策略”综合到一起形成独立的一级指标 “教学设计”。并且分值从8分上升为10分,观测点及评审标准也有所增加。具体内容包括总的指导思想及课程总体设计(课程目标、内容与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

在“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一级指标下的“技术特征”二级指标,由原来的4分上升为7分。观测点在“技术适当性、遵循标准”的前提下补充“载体形式、传递方式”,即“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二级指标下补充提出“适用性”概念,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成人学习者特征”。

“学习过程管理”一级指标中的“学习活动组织”由5分上升为8分,观测点在“学习目标、活动指导、活动支持条件”的基础上增加“多种策略运用”,即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必要的学习活动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方法的指导和帮助;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而且“能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支持服务”一级指标中的“服务内容”二级指标分值由原来的7分升为9分,观测点由 “学术性支持、非学术性支持”变为“学习支持与技术支持及人文关怀”,提出“提供关于课程安排、课程内容答疑、资源使用、教学管理等与学习有关的支持服务及人文关怀”。同时“人员配备”二级指标由原来的6分降为4分。

5评审指标变化的启示

5.1评审指标的调整是网络教育发展的要求

08年评审指标发生了若干重大的变化,是为了使其更加符合网络教育的规律,符合远程学习者的特点,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1) 此次评审,将更多地考虑课程的定位以及其基本设计理念,教学设计将成为网络课程评审关注的重点之一

首先,把教学设计作为独立指标,放到第一位进行考察,是符合教学规律,尤其符合网络教育教学规律。正如梅瑞尔所言,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而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更体现了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宏观层面上,在建设网络课程之初就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即在充分认识远程教育规律、成人业余学习特点、自主学习需要及网上学习支持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整体设计。与在校本科面授教学不同,即使没有合理系统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师还可能在课程进行当中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网络教育中,学与教的时空分离逼迫网络教育机构必须在开课招生前就提前做出相应的网络课程,所以教学设计在网络课程建设,甚至整个网络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微观层面上来看,课程目标、内容与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每一个步骤都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其主要包括: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层次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合理运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所以,综上,一个学校网络教育的水平其实就是其网络课程的水平,而反映网络课程水平的要素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技术应用水平,还应当融合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思想。

其次,对课程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的阐述,实际也是对课程特色的说明。每个课程负责人和每个主讲教师,他们在建设网络课程的时候肯定把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解和对本课程的多年教学经验融入其中,而且这种理解每个人都不应当是完全相同的,把教学理念和如何设计课程阐明了,此课程的特色也就显而易见了。

因此,和所有教学一样,在教学真正展开之前,网络课程同样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系统设计的方法一样:首先,需要对学习者特征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和分析,即课程如何适应远程教育规律,如何实现学与教的再度整合,如何适应本学科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其次,应当在之前的调查分析基础上,说明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开发学习资源,并且如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关注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教学内容”指标中提出“适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成人学习者特征”。这句话再次体现了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自主学习。网络教育的学习方式和课堂面授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需要在网络课程中体现。首先,内容的选取应当侧重实际应用并且适当降低理论方面要求;其次,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不应当是以学科逻辑为基础,而是应当按照成人学习者特点,以学习者认知过程来组织教学内容;最后,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每个学习单元教学内容的多少都是应当经过精心设计的。

其次,本次课程评审继续强调“页面信息量适度;文字精炼,表述准确,符号规范;导航清晰、明确,链接深度合理;”。当谈到网络教育发展现状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字眼是远程教育资源匮乏。然而,资源真的匮乏吗?很多学校为了使资源丰富,把所有和课程相关的知识都链接到教学内容上。但实际很大程度上应验了一句老话“过犹不及”,一方面每节课后要求学生看大量的课程相关拓展资料,学生负担加重,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链接的不合理使用,容易使学生“迷航”,抓不住重点。所以不是“越多越好”,资源同样需要选取,呈现同样需要设计。此次评审指标的修改就在原来基础上继续增加了“页面访问快捷”的具体要求,就是需要界面设计清晰简洁,能够让学生方便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内容。

最后,“技术特征”指标中继续说明技术需要满足CELTS系列等相关标准,虽然从去年的评审情况来看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一标准,而且从指标意见反馈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学校都一致认为当前达到这一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以后规范网络教育课程,还是应当给与正确的引导。另外,从评审指标中增加的“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内容,可以看出此次评审更加关注“立体化教材”,即鼓励在网络教育中开发编写自己的教材和教学或者学习指导手册,而且这些教材和指导手册可以很好地和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

(3) 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和学习活动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学习过程管理”中提出运用多种策略开展学生学习活动,并且通过交互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与学时空分离的条件下,促进学生交互,问题不是工具上的完善,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人机交互通过对资源的设计可以较好地解决,但是,如何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有效的交互,就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了。这些交互不再仅仅是提供工具,让教师在BBS上提问学生回答。这就需要教学设计人员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媒体和资源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在此次评审指标的说明会议关于“学习过程管理”中提到一个理念,就是应当考虑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小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以一定的活动去实现,每个活动有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对这些设计的活动的开展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多种方式、 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

最后,在“学习评价”评价标准中补充“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也就是仅对学习和交互过程进行记录是不够的,还需要把这一数据反映到学生日常学习的形成性评价中,并且根据这些学习和交互记录发现相关知识模块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并且及时通过反馈进行修改。

(4)“学习支持服务”被关注,提出各种支持服务和“人文关怀”

在此次评审中,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关注重点不再是人员配备的问题,更多是服务内容的关注,提出“人文关怀”,包括学生在导学或者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等,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内容之外的关怀,如心理等方面。如何在人文方面关注和关怀学生,让其更好地投入到网络教学中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评审的重点是实际的支持服务开展情况。

(5) 关注学科间差异,体现评审公平性

在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有一个“特色及政策支持”因素需要说明。这个因素没有细化指标,但是权重很高,评审后期将被换算成20分计入总成绩之中。具体如下所示:

因为不同学校、学科优势不一样,做课程思路也不一样,考虑到某类学科和课程可能更加易于获奖,所以加入此因素。如果一门课程确实适合采用某种适合的形式,按照前面指标体系得分不高,而在实际教学中确实又取得较好的效果,则可靠此项指标提升分数。这一理念体现了公平性原则,能够促进网络教育中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5.2评审指标的调整是为了评审的需要

从去年的评审结果来看,评审的总体分值分布趋于稳定,“教师队伍”、“教学效果”一级指标几乎没有变化。“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一级指标分值有所增加。这次指标的调整总体保持或提高了导向性强的指标项的分值,目的是使网络教育课程建设沿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保持或提高区分度高的指标项的分值,提高其分值有利于对课程的区分;最后降低难以做出判断、不易操作的指标项的分值。

根据去年评审结束后的统计得分,得分程度靠前的一些指标,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风范;课程队伍结构等区分度不是很大。而真正区分度较大的是“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学习活动”与“学习支持服务”。其实这也反映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趋势,对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开发团队的限制已经不应当再成为课程评审特别需要关注的内容,网络课程的建设更注重的应当是课程本身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