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们逐渐褪去以往的光环,进入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被大家耳熟能详。本文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i 2008届研究生为个案,通过调查问卷对IT类研究生的求职过程、求职结果、薪酬情况、职业规划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以及对自身职业生涯与未来发展的认识。

本次调查于2008年7月展开,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1份。其中硕士228人占90.8%,博士23人占9.2%;男生占83.9%,女生占16.1%,与本院总体毕业研究生中的学历构成和性别比例基本一致。

1找工作,你准备好了吗?――IT类毕业生求职过程

1.1BBS是大学生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

在获得就业信息的三个主要渠道中,BBS占据首位。网络是80后生活的重要空间,千奇百怪的各种论坛聚集着志同道合的人们和不知疲倦的“水车”,高校BBS则是在校大学生与人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网络信息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在当代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也占据了首位,未名(北大)、水木清华(清华)、日月光华(复旦)等知名高校的BBS上,与“JOB”有关的版面总是最为热闹的。另外,智联招聘、中华英才、51job等专业求职网站以及热门用人单位的网站也是毕业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传统的就业渠道仍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招聘会,尤其是校园招聘会,因为沟通互动比较直接,对应届毕业生也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大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实践,甚至直接去用人单位实习、兼职。这些求职途径不仅提高了毕业生们的就业技能,也使用人单位选拔培养新员工的时间得以提前。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才市场正在走向有序,就业信息也走向公开,但人脉关系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来自亲属、师长、同学的推荐往往可以减少毕业生们求职的步骤和程序(比如绕过网申和笔试),因此成功比例往往较高。

1.2面试技巧不足导致“求职滑铁卢”

在问到“找工作的过程中,你曾经被拒绝的原因(三项)”时,大多数同学将原因归结于“面试技巧不足”,其后依次是“专业测试未过”、“缺少工作经历”、“外语水平”等。毕业生们找工作往往要历经“投简历――笔试――面试”三大关,被调查者把自己求职被拒归因于“面试技巧不足”,说明对于北大热门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通过“简历筛选”、“笔试”这两道“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何在与用人单位的面对面的“双向选择”中脱颖而出才是求职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手云集、淘汰率颇高的面试环节更多是对求职者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验。基于这一点,加强对毕业生的求职相关培训、尤其是开展一些“模拟面试”活动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态、掌握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1.3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同样需要“软能力”

毕业生们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专业水平”,其后依次为“沟通合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与“工作实习经历”等。然而,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和参考其他的调查结果,我们却发现,除了对专业技能看重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敬业精神”、“快速学习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软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在招聘时,用人单位往往采取的是“劣汰”而不是“优胜”的取向(也就是说,如果求职者有了指定的缺陷和不足就不予以考虑),这是他们关注求职者学历、专业水平、学术背景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用人已逐渐突破前几年的盲区,更讲究适用,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如前所述,这一点最多地体现在求职过程中的“面试”环节。传统的理工科学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看重科研能力,而对于敬业精神、沟通合作能力和良好个性的培养等缺乏重视。因此,当这些“硬能力”是“没有不行,有了不多”时,“软能力”或许就成为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图3 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三个因素

1.4多种求职尝试应对就业压力

求职尝试的三个最主要的途径中,最多的是“向已经工作的人求助”,其次为“争取实习和兼职”、“参加相关讲座”。可以发现,这些求职尝试与上述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努力获取就业信息看作是一种求职尝试。当然这些求职尝试除了获得招聘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们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测评,与其他人交流了解自己,挖掘自身优势;通过实习、与校友交流、咨询等等,了解用人单位、了解政策和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已经深入校园,但行为的落实却往往带有投机性与盲目性。一方面,大学生们通常是在择业前夕才开始求职尝试,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融入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是自发地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得到比较系统和专门的指导。

图4 求职尝试的三个主要途径

1.5 “稳健型求职”成为主流

根据调查,90.0%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半年内ii能拿到offer,超过6个月的很少。与此相对应的是,60.2%毕业生拥有1-3个接收单位,其次为4-6个,占34.9%,多于6个的不超过5%。

图5 找工作花的时间与收到的offer数

毕业生找工作的时间,即求职投入指标;最终获得的接收单位的数量,即求职的产出指标,考察求职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形象地将毕业生划分为四类求职模式。见下表:

“稳健型”毕业生占54.6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短(1~6个月),最后获得1个到3个接收单位。此类毕业生一般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具有健康的求职心态,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有合理的预期,所以可以很快锁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并在较短时间顺利取得求职的成功。

“强势型”毕业生占35.74%,比例仅次于“稳健型”。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短(1~6个月),最后获得4个及以上接收单位――同样投入,却收获更加丰厚的产出。这类毕业生可能具有更强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但过多的offer有时意味着求职定位不明确、职业预期过高、求职心态浮躁等问题的存在。毕竟,过于追求接收单位的数量、相互攀比,不是我们提倡的健康的求职心态,求职最重要的还是定位好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并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单位。

“问题型”毕业生占5.2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长(7个月以上),最后获得较少的接收单位(1个到3个),他们有可能是就业市场上的“困难户”,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我们的调查发现,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希望找一份非技术领域工作的人在“问题型”里占了大多数。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如毕业论文、实验室项目、要等)暂时中断过求职过程,从而错过了招聘高峰期,导致求职时间过长。因此,如何在求职、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苦力型”毕业生比例最小,约占4.42%。这类毕业生花在找工作上的时间较长(7个月以上),最后获得接收单位数量较多(4个及以上)。这类毕业生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用于求职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结果。因此,这类毕业生往往有比较丰富的求职面试经验,求职能力不是问题,但可能存在求职定位上不明确、或职业预期过高等问题。漫长的求职期也容易引起焦虑、浮躁、攀比等种种不良的求职心态。另一方面,求职市场的高峰期是在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对应届毕业生而言,7个月以上的求职周期往往意味着在这段“黄金时间”之后才找到工作。因此,相对于“强势型”而言,“苦力型”的毕业生还需要面临的风险是:最终找到的工作所带来的“收益”能否与求职过程中流失的大量“机会成本”相匹配。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如果总是抱着“下一个一定会更好”的心理在求职市场上闯荡,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最后一个并不是最好的”。

2薪情如何?对未来预期如何?――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在精英教育理念进一步受到现实的威胁、就业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的今天,毕业生们不得不在“难就业”与“低工资”双重挤压下困难前行。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是否报有明确的方向?对于求职结果,他们又是否满意?

2.1瞅准目标,笑到最后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20.7%的毕业生求职目标非常明确,53.0%的毕业生求职目标基本明确,不明确的只有2.0%,其余24.3%从不明确到渐渐明确。调查数据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现象较为吻合:理工科背景的研究生毕业后往往留在本专业领域内就业,因此其职业目标较为确定。

图6 求职目标是否明确

及早明确目标对毕业生求职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只有瞄准目标才能对海量的职业信息有所取舍和进行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合理的定位有助于毕业生发掘自身的优势。这一点从求职目标与对未来发展空间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体现出来:求职目标非常明确的同学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度最高,满意的占59.6%,非常满意的占21.2%;求职目标基本明确的同学,满意的占72%,非常满意的占2.3%;求职目标从不明确到渐渐明确的满意的占59.0%,非常满意的占6.6%,而求职目标不明确的同学,满意的占60%,没有非常满意的。可以看出,求职目标的明确程度会影响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程度,目标越明确总体满意程度越高。

图7 求职目标明确程度与发展空间满意程度的关系

2.2并未“贬值”的研究生

近年来,伴随着“500元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新闻媒体炒作,大学生“薪酬跳水”、“毕业就失业”、“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不及民工水平”等信息不断见诸媒体,甚至有人预言,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已悄然来临。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近来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起薪水平走势强劲。以今年为例,起薪月收入6000元-8000元的占14.6%,8000元-10000元的占25.1%,另外,拿到10000元以上高薪的学生比例也有32.0%。他们能拿到这样的高薪,大致与两方面有关系,一方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对IT方面优秀人才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的态势无疑帮助学生拿到较高的报酬。

图8 起薪水平(税前)

将此调查数据与受访者的学历和性别联系起来,我们从中得出一个颇为微妙的结论:在研究生这个学历水平上,硕士和博士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薪,硕士与博士之间的界线模糊,但就业市场上的“男女有别”却仍然明显。在我们的调查中,男生与女生在以下两个工资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在月收入3500元-6000元工资水平上,205名男生参与调查者中有39名选择,占19.0%;42名女生参与调查者中有13人,占31.0%;而在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中,205名男生参与调查者中有70名选择,占34.1%,42名女生参与调查者中有9人,占21.4%。在这里可以反映出不同性别毕业生之间择业观的差异。高薪往往意味着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因此男生中万元以上起薪的比例相对较大;而3500元-6000元起薪水平往往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相挂钩,这些单位工作强度适中、环境稳定,易受多数女生的青睐。

但还有7.3%的毕业生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这与他们的行业有关,一般并未从事本专业技术行业。

2.3 “求职天秤”最重要的一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

同学们择业时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发展前景占据首位,其次为薪酬待遇,其他因素比重相对较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就业价值观取向。无论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这些体现自我价值。80后的一代,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渴望更早的成功,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缺乏。

另外,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工作地点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考虑因素。这与毕业生求职的客观现象并不符合,事实是有90%的受访者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就业。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与本次调查受访者的身份有关。作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在上述地区之一就业,是较为容易实现的,因而在选择单位时,“工作地点”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点缀”。

图9 择业时考虑的三个主要因素

2.4 “薪情”≠“心情”

整体来看,同学们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感到满意的占73.2%,非常满意的占5.6%,感到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不到1%。如前所述,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在IT行业和电子通信领域,其次为金融业,这些行业作为朝阳行业和支柱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发展前景好。这些使得毕业生们在拥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就业结果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图10 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

另一方面,综合本问题与起薪水平的关系来看,薪酬收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无论月收入高低,同学们对工作总体满意度都很高,很少有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其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对工作的满意度最高,感到非常满意的有11.4%,感到满意的有74.7%;其次为3500元-6000元的,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82.6%;而起薪水平在6000元-10000元之间的毕业生对于发展空间满意度的差异很小,起薪水平在3500元以下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55.5%,一般的占44.4%。由此可见,月收入和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简单的梯度关系,即月收入越高就越满意。月收入只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物质和心理的因素具有影响力。比如对于发展空间的满意度,对于企业文化的满意度,对于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其中还与满足自身的定位与预期的程度有关。

图11 起薪水平与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3你是否获得足够的行业信息?――瞄准目标,踏上求职之路

3.1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不局限于技术领域

在被调查者所就职的行业中,高科技领域――主要是IT、电子通信以及相关领域――占61.8%,其次为金融业,占17.7%。另外在政府机关、教育行业、咨询行业等就职的毕业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非本专业对口的一些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乐于吸纳;对于不准备做纯技术的毕业生来说,象麦肯锡、埃森哲等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毕马威等会计师事务所,专利公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等事业单位,因为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完善的培训和奖励机制,不失为毕业生们转行的一个好的去处。

图12 就职单位所属的行业

3.2不同行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不同

同样,选择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也有所差别。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求职者认为,用人单位对专业水平、学习能力与合作沟通能力最为看重,强调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的结合;而对于在金融业从事业务来说,因为与客户打交道是工作的重要部分,最看重的是合作沟通能力,其次为专业水平与实习经历和学习能力;党政机关对各项能力要求都比较平均,偏重性不强,其中以专业水平、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为主导,对个人品质的要求比较突出;在教育行业中首要的是学习科研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与实习经历,这符合学校从事科研与教育学生两项核心工作的要求。

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共性的因素,对于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来说,专业技术重要性是比较突出的,另外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同时也有个性的影响因素,即不同行业的择才标准是不同的,对于准备进入某行业发展的大学生来说着力培养与行业适应的素养实现“人职匹配”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图13 行业类别与毕业生认为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的关系

3.3不同行业-毕业生看重的因素不同

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毕业生们择业时考虑最多的都是发展前景和薪酬待遇。但细分来看,就职于高科技行业iii的毕业生对专业对口、工作地点比较看重;就职金融业的对兴趣和工作性质比较看重;选择党政机关的对工作地点非常看重,同时对工作性质也比较看重;教育行业的同学对薪酬待遇的要求较低,而认为专业对口、工作地点、工作兴趣、工作性质和单位规模文化这几个方面都能较好、较平均地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行业的选择能够体现个人的职业兴趣和价值观。现代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只能成为一个行业里的专家,却很难成为多个行业中的专家,“选对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14 行业类别与毕业生择业看重的因素的关系

4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归纳出以下结论:

(1) 在本次调查中,网络求职(通过BBS和有关人才网站)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求职渠道,而传统的招聘会则退居次席。

(2) 专业水平成为IT类研究生关注求职中自身条件的“焦点”。除此以外,各种“软能力”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毕业生的认识存在偏差。

(3)“面试技巧不足”成为毕业生求职进程中的最大阻碍,而“向已经工作的求助”是毕业生们认为最为有效的求职尝试。因此,培养毕业生的求职能力、畅通就业信息渠道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4) IT类研究生的就业信心并未下降,就业结果仍维持一定的高水准。在当前社会,虽然大学生逐渐失去往日知识精英的光环而承受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研究生学历”三大优势仍使本次调查中的绝大多数受访者成为就业市场上最受青睐的那一群人。

(5) 毕业生们的求职心态比较平稳。大部分同学能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顺利就业,并对未来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较好的预期。这一方面得益于人才市场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也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逐渐成熟有关。

(6) 大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中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同时也关心经济收入和其他实惠。因此,毕业生在单位中能否发展已经成为一家单位能否留住人才的首要条件。这就向各用人单位提出了挑战,给予更多培训和发展人力资源的机会逐渐成为共识。

(7)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先区域,而外企和国家机关则是大学生求职的热点。从以上就业的行业分布、就业地区分布以及了解到的毕业生们较高的跳槽率来看,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面向西部就业、深入基层工作、自主创业的观念仍有待加强。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包括政府、高校、大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此问题,要通过全社会各界的努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进入提高质量的阶段,对于高校而言,急需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和谐链条,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链条的始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们也要认清社会形势,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学习和竞争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