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画理法对郎静山集锦摄影造型之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画理法对郎静山集锦摄影造型之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郎静山从事摄影达80余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一直致力于集锦摄影的艺术创作。在郎静山的摄影生命历程中,“集锦摄影”无疑最能代表他的成就与风格,本文重点分析中国画理法对郎静山集锦摄影造型影响,以此点来更深入了解郎静山对摄影艺术所抱持的观念和看法。

关键词:中画画理法;郎静山;集锦摄影

郎静山集锦摄影之定义

“集锦”原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各种花样图案的集合或各种精彩的诗文、图画等作品的汇集。就摄影而言,“集锦”则是指采用各种技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影像经过构思设计,重新组合成一张新的照片。在摄影大词典里集锦摄影又叫剪辑照片,指采用了合成技法制作的具体作品,也指以技法合成为基本特色的创作风格,同时还指以技法合成为主要创作手法的摄影门类。

郎静山给自己的集锦摄影下了定义:“照相之称为集锦者,乃集合多数底片之景物,而放映一张感光纸上也。”同时,他还分析了他创作的集锦摄影与一般的集锦法之区别,“而集锦照相则不然,虽同一拼合,但经作者放映(按即放大)时之意匠与手术之经营后,遂觉天衣无缝。其移花接木,旋乾转坤,恍若出乎自然,迥非剪贴拼凑者可比拟也。此亦即吾国绘画之理法,今日始实施于照相者也。”

郎静山的集锦包括“取材、构图、放映”三个阶段,即收集素材、绘制草图、放大合成。

如以《松鹤长春》来说,共用4底合成。仙鹤是1910年在上海一家花园拍摄的;左下角的山坡于1911年摄于苏州;山峰则是黄山的天都峰,摄于1933年;松树于1934年摄于北京。这四个部分直到1943年才拼合成《松鹤长春》,与仙鹤的拍摄时间相距33年之久。

郎静山将被摄物体作为图像单词储存起来,然后随着自己的心灵发现与创作激情,随时将它们提取出来造成“句子”,成为一张合成好的摄影作品。

中国画理法对郎静山集锦摄影造型之影响

郎静山说:“摄影与画虽然技术不同,但是使画面予人以美感,同一作用,中国画在几千年前已经过多少人的研究成功,他的理法既不可磨灭,而摄影发明仅百数十年,何妨他的道理采取点来以补摄影的不足。”

在造型效果上,中国绘画和摄影毕竟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为了要达到两者的统一,制作出具有中国绘画效果的集锦摄影作品,郎静山借鉴中国画理,牺牲了摄影的基本特性,通过多底合成的暗房技法,对摄影的造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①透视关系的改变

变“焦点”透视为“散点”透视。一般摄影,是用照相机是直接拍摄景物完成作品,画面上透视消逝点只有一个,离消逝点越远则景物就越小,离消逝点越近则景物越大。而中国传统绘画习惯采用“散点”透视,强调透视的“假定性”以达到任意增加画幅长度,增大视野范围、突出立体的艺术效果。郎静山在集锦摄影中借用了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将多景物合成在一张相纸上,其透视关系也就存在着假定性。基本上和中国画的透视效果相似。

②视点角度的改变

构图变“平远”为“深远”。按中国画论,把视点角度概括为“三远”。即平远(平视),高远(仰视)和深远(俯视)。中国画中“画贵深远”给人以“咫尺千里之遥”的感觉。而在摄影中,一般都是根据表现内容大部分随机决定拍摄角度。如果要想“深远”的空间透视效果达到,就必须在拍摄时选用高空摄影,如在直升飞机上俯拍,在高楼顶上拍等。但郎静山在集锦摄影的景物安排中则是根据国画的“深远”法的构图原则来处理景物层次,无论照片中的景物原来是以何种角度拍摄的,最终均是以“深远”的角度落实到画面。因此作品便具有了明显的中国画风。

③景物远近改变

变“局部”景物为“全景”。“局部”与“全景”的安排问题在中国画论中是定位分疆问题。在国画中一般都是按着全景构图,来安排局部。而在摄影中,原本摄影题材的全景与局部安排是受相机镜头的限制的。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有的景物大都应用全景构图。这样画面够容纳更多的景物,增大了画面空间,使构图具有完整性。而且这种所谓的全景表现,实际上又是局部景物的组合,因而局部景物的细节也会被无遗地保留在新构成的整体形象中。这其实是国画中的特长,郎静山将其拿来所用,使其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并注入了国画的元素。

④景物虚实改变

在摄影中,景物的虚实主要是由“景深”决定。这是摄影学的物理光学特性。景深控制用以虚化景物,突出主体形象,因此虚实对比是摄影艺术重要的造型语言。所以景深控制被摄影者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而被重视。但中国绘画不同,它是以线条结构表现为主,前后景物都是一样清晰。集锦摄影的造型原则,保留了中国画中的这一特点,而摒弃了摄影中“景深控制”这一物理光学特性。郎静山认为:“集锦摄影于景物之布置,近景物须清晰。衬景可不必十分清晰,然亦不可过于模糊。虽有距离之差异,亦当以人目所得者为准则。”这种主张和中国画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⑤影调上的改变

影调构成是摄影造型的重要艺术语言。在摄影中就有高调,低调和中间调之分。但这种调子一般都是通过运用摄影灯光设置,曝光设置等来实现的。在集锦摄影中,郎静山是通过暗房技巧来达到对影调的控制。从国画的“影调”特色讲,大体分为“水墨”和“浅降”两种。郎静山的集锦作品,高调一般是仿国画中的浅绛山水效果,低调是仿水墨画效果。中调(平调)是仿绢底画效果。画面小的影调透视关系,也是依国画风格而加以控制的。

集锦摄影影调的改变是主观的,又是十分严格的。不仅各局部景物的影调都需要改变和调整,而且整个画面的基调也须作者加以严格控制,因为若是有一点疏忽,合成的景物就不能协调。

⑥景物取舍的改变

在摄影中,虽然可以根据作者的喜好来选择拍摄的内容、题材,但最终会受到镜头、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而国画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美的、不好的都可以不画出来。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中就借用了国画中的“随意取舍”这一画理,通过暗房的处理,将好的取之,不好的弃之,最后合成一幅完美之画面。

其实国画画理对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影响不仅仅这些,如画面空白处理,题款处理等,均都是国画在摄影中投放的影子。郎静山是本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来从事摄影创作的,他以中国画画理作为准绳,形成了集锦摄影的理论体系。因此观其集锦摄影作品,尽管没有笔墨也没有皴法,所得的感觉与印象就像在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一般。

参考文献:

1.郎静山本人作品

[1]《集锦照相》1940年出版.(摘自《中国摄影》1990年第

四期P3页)

[2]《静山集锦》1948年出版

[3]《摄影与中国绘画艺术》摘自《中外摄影参考2》P16页

[4]《静山集锦作法》1958年出版(摘自《静山集锦作法》中

华丛书委员会,台北)

2.史论文献

[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摄影史话》山东省第一期高级摄影培训班教材,米家

庆编,1984.6

3.相关文献

[1]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顾荣军,现职称: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摄影艺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