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数学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数学教育创新路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自新课程改革之后便深入基础教育。本文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对高中数学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以学生为中心;数学教育创新

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到高中数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就是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认知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加强与其的交流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就要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呵护每一位学生。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身份摆在高高的位置,而是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最重要的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从喜欢数学教师开始,逐渐对数学感兴趣,从而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另外,教师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学生的身心发育需求,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师者的角色出演,还要以益友的角色出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以体现。

二、培养与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始终都会对学习产生疲劳和消极的心理,最终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恰如一位良师,只有在兴趣的带领下,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引起学生兴趣的首要秘诀是情境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书本内容和生活趣事相联系,用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和生活中的场景相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将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相关联,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不会枯燥乏味,慢慢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慢慢萌生。如在学习“正态分布”时,教师很容易将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进来:在每次的考试中,学生的分数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分数还是在中等层次,这个例子就是正态分布在生活中的应用。

另外,悬念法和惊奇法也是提升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有悬念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收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依据课堂需要,布置一些学生很难解决的问题,并且故意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简单的逻辑连接词”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例题:在某个时间,一位居民相信他是白昼型,并且在当时睡着了,那么这个居民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这种问题听起来非常有趣,同时思考起来也非常有深度。更重要的是,这种问题正是这堂课的授课内容,所以学生思考分析之后就更加迫切地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就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将教学内容引入到“逻辑关联词”上来进行授课了。

三、以错误为契机,设置小圈套

犯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高中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犯错、学习、总结往复的过程。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要通过一定的失误、犯错来发现自己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犯的错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了解了学生的犯错点,才能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办法,以提升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仅不能指责,还要适当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设置适当的小圈套,诱使学生犯错,以使其对知识点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在对新知识进行学习时,学生对新的概念理解通常不到位,并且很难抓住知识要点,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单纯地对要点进行强调,会给学生一种嗦的感觉,不仅会使学生认为课程难以理解,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中不妨采用“请君入瓮”的教学办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并设置一定的小圈套,让学生不知不觉就陷入其中,然后教师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学习,真正做到透彻理解。例如:在双曲线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问题进行讲授,如设置一道“到点(3,4)和点(6,4)的距离分之差分别是1和2的点所形成的图形是什么”的问题。对这种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双曲线,但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教师进行讲解或者学生自行进行摸索,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提升了知识的接受效率。用这种办法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到容易犯错误的问题点,这要比反复讲授更有效果。

综上,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开放思想,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思想,并在教学当中进行新的尝试。只有将这种观念深入到教学当中,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邱守杰.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浅见[J].基础教育论坛,2012(7).

[2]郑毓信.关于数学教学有效性和开放性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7).

[3]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析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