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收藏“心情”深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收藏“心情”深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收藏的话题,每一个收藏人都有自己的内容。但是,把收藏定义成一份心情的人,大约就是一个艺术家与众不同的地方了。

熟悉“身份”

李明是个普通的公务员。他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靠着领取一份薪水来养活一家老小。收入话题在这个充斥着忙碌身影的都市里永远是个重要内容。唯一的区别是有的人安于自得其乐,有的人疲于奔命。公务员的身份或许带给了李明少许从容,让他安心于在镜头里构建自己的理想王国。不过,这个提着相机满世界跑的摄影师除了搞摄影以外,还喜欢绘画。我去他的工作室的时候,画案上还摆着他刚画完的《乐有鱼》图,除了一些摄影器材外,桌上花瓶中凋枯的荷叶,也带给我一种美的震撼。李明说,天天看这些枯荷,便能感觉到它在画纸上的神韵了。神韵其实常常有,面对李明的时候,你可以看出他是个敦厚儒雅的人,是那种神情中带雅的艺术家的韵。也或正是缘于这种身份,李明又成为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字画。依着他的话,就是熟悉――不是熟悉那画的市场价值,而是熟悉那画的艺术价值。

熟悉一份心情,也是一份心境。李明徜徉在自己的心境里,俨然有那份自得其乐的惬意。当然,最值得惬意的还是明白自己的身份,很少有谁能把自己的各种环境下的身份安排得那么妥贴。这大约是李明最安然的事情吧。

收藏“心情”

盛世藏宝。在这个藏宝于民的大环境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一个宝物的市场价值和增值潜力是搅动这个市场的绝对因素。但是,对李明来说,收藏完全是因为喜欢。这种喜欢没有有钱人的那种奢侈的意味,更多的是一种淡定的心态把握。他告诉我,他收藏的唯一标准便是望气,就是凭自己多年的绘画实践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确定字画的气场。从而鉴别笔墨、章法、意境等绘画元素是否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当然,价格也须在他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这便足以让他从一开始就不去考虑能否升值等与金钱有关的因素。他说,他不想让自己每天陷在一种裸交易的状态里。他只想享受获得的。抑或说,他只是想拥有一幅字画带来的艺术品味。品味是一个动词,包含很多。最要紧的是它只与一个懂得享受和生活的人关联。李明很喜欢把各种艺术的感觉混合在一起,这样子,让他仿佛是一个指挥家,他要指挥所有能集加在自己身上的艺术感受与自己融为一体:仿古知髓,挥墨有神,墨为像形,像为画意。收藏来的书画让他在闲暇可以仔细把玩个中韵味,与此同时,他又把获得的灵感挥诸于他的画技上,而画面的构图与光线又是他摄影时脑海里闪烁的细节,在快门闪过的同时,他的胸怀里又有一幅好画了然来到。作为一个摄影师,他非常喜欢从藏画里得来的造境借鉴,所以,这也是李明摄影作品里浓厚的文化积淀与充斥着商业利益的影楼里生产出来的产品最根本的区别。

获得“精品”

李明喜欢为心情而收藏,而这种心情正激发着他真挚的艺术情怀。在交谈中,我完全能够领悟到他对收藏的严谨。前几年李明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一幅齐白石的工笔草虫,画面上空中飞着五只蜻蜓,位置疏密得当,造型生动准确,刻画细致入微,仿佛能让人听到蜻蜓飞行时的“嗡嗡”声,尤其叫绝的是画面中心――那只落在树叶上蝈蝈的传神到了极致,微微低下的头颅和紧缩的下肢无不让人感到蓄势的力量,两条触须好像不是画上去的而分明是自己长出来的,因为那种内在的力量不是画的而是感觉的,如果不是长期观察、写生,不可能画的如此栩栩如生。但我们平常见到齐白石纯工笔草虫特别少,包括印刷品。尤其是如此大尺幅的工笔草虫更是少见。为了求证,他从纸张、画风、印章、款识等方面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许多专家,最终确定了这张画是齐白石老人六十五岁时的作品,是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前的作品,所以与变法后的作品有些许不同,是齐氏精力充沛的壮年(齐白石活了九十三岁)之精品。于是便倾囊买下了这幅藏品。

李明告诉我,他从来都不借钱去买卖藏品,虽然有时为了获得更好的藏品而不得不进行一些交换。但他并不把这些当成他的生计,正也因此,他没有任何的压力。他说,收藏是一定要随意。刻意了就变味了。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画,他会兴奋得睡不着,天天抱着它们看。看的时候又怕弄坏了,就翻拍成图片存在电脑里看,看不够再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对于到手的收藏,他一般不去装裱,他喜欢让藏品保持原貌。他告诉我,看画是他现在最大的乐趣,不仅能让自己从心里边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带给他更大的创作激情,喜欢收藏与喜欢美人没有什么不同。美人在怀,何乐不在?

当然,收藏的目的最终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和鉴赏能力。收藏不是为了堆积,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精品。

买卖“得失”

李明的许多画都是从“朋友”手里买来的。他告诉我现在有许多专门倒腾字画的人其实都不太懂字画的艺术价值,但他们很懂得顾客的心理,能从你看字画的眼神里判断出你喜欢的程度。与他们做买卖需要讲究策略。看上眼的东西千万不要反复看,而且要马上在心里做出决定。最好是装作不经意,问别的,买别的同时顺便问他这个。也就是随意地问,实在降不下来价,只要与自己心理价位差不多就拿下。毕竟有眼力的人还是有的,有时候不马上拿下你可能就永远再也见不到这件东西了。要是逢上这种情况是非常让人痛惜的,遇好东西难,把好东西弄到手更难。这种心情不搞收藏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当然,在很短的时间做决定谁也难免有走眼的时候。李明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以前买到一件东西,当时觉得不错,但越仔细品味越没感觉,越看越不行,最后便转手了。这种情况我相信许多搞收藏的朋友都有。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搞收藏就是这样,在得与失中体会人生百味倒也不失乐趣。毕竟你该明白,真正物有所值的东西在这世上又能有几件呢。得到不一定是很好,失去也不一定非福,重要的依然是心境。

望好“气息”

书画的收藏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搞收藏最好不要搞成谋生手段。否则一旦失手,很容易便会成为灭顶之灾的。在交谈中,李明给我打了个很好的比方,他说,以收藏谋生的人跟想靠炒股票发家的人有类似的地方。做股票决定性的作用不是勤奋和努力而是运气。搞收藏既要靠运气更要靠眼力。要想少走眼必须常年不断地大量地观摩真迹,翻阅大量的书籍,看大量的画册。反复地揣摩书画中的气息。不光看,还得记在脑子里。遇上了东西你的脑海数据库必须马上调出相关信息做对照。如果你本身就是书画高手,那你很容易看出字画韵味和气息。

听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以前我见过的一个木匠收藏的书法,想到那歪歪斜斜的字画被这个根本不懂书法的中年男奉为至宝时的可笑与可惜。是的,书画首先是一门艺术,你首先收藏的不是别的,而是其中的艺术造诣,只有了悟其中的艺术精华,你才能为下一步的收藏铺垫基础。一个好的书画收藏家他必须会懂得望气,能看明白那些隐藏在线条后面的笔法与立意,气息贯通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贯通而决非表像上的花拳绣腿。搞收藏一定要做足了功课再参与收藏实践。当然也有纯粹用钞票砸出来的收藏家,但那与我们一般人的承受能力相去甚远,故不具备普遍性。

品味“艺术”

李明收藏书画以人物和山水画为主。人物与山水要比花鸟画起来更费劲,自然也更见功力,当然也更有收藏价值。除了山水和人物画外,李明还收藏民俗绘画。他收藏的民国时期的文、武财神、西王母里边都没有款识,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民间画工的,但这并不影响其审美和艺术价值。事实上,我们熟悉的敦煌壁画中没有任何一件作品有落款,谁能否认敦煌艺术的辉煌成就呢。在谈及艺术家收藏无款识的书画的例子时,李明特意谈到了徐悲鸿先生。徐悲鸿那时候为了收藏那举世闻名的《八十七神仙卷》,曾经把自己所有的收藏都用作交换的条件。这幅画在战乱的时候曾经遗失,后来徐先生又花了大价钱将其购回,足可见其在徐先生心目中的地位。说起来这幅画中还有一个趣话,徐悲鸿倾囊购得《八十七神仙卷》后。先生请众多画界高手欣赏《八十七神仙卷》,张大千先生看了半天居然说出个“好像是真的。”没有款识的作品如何说得上真假呢?原来大家都认为这幅画可能是吴道子所作,但很有可能是宋代画家的摹品,因为到目前为止除敦煌壁画外还没有发现唐代以前的字画。但无可否认,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何等逾重。

天津博物院有一幅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在好多美术典籍里都介绍过,但如今由故宫专家鉴定其为假画。虽然其绢、墨、印都错,画风与范中立的画风也极其相近,画工决不在范中立之下,但错就错在落款是“范宽”。范宽本名范中立,范宽只是绰号,不管绰号是褒是贬,作品上一定不会署绰号而只能署本名。虽然是假画,但此画有宋画特有的磅礴大气。李明说,如果像这样的画让他遇上了,他只要经济允许是一定会买的。文物鉴定与收藏有时候是不一致的。真画不一定是好画,好画不一定是真画,一个名画家也不一定画的都是精品。艺术收藏一定要遵循自己的标准,而非市场的。只要你看准了,就一定长久地持有,而不要像短期股票买卖那样,辛苦半天都交了手续费。

收藏就是一份心境,永远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