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道德生成实践维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道德生成实践维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道德的属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 决定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必须经由实践的途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勤工助学实践活动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可能性。有利于丰富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勤工助学 实践 道德

一、道德在实践中形成发展

(一)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所得出的结论表明:道德的产生既不是神的旨意,也不是历史推动下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它所处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和经济关系所制约形成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决定道德的关键因素来源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基础,那么透过这些,是什么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社会基础呢?很明显,是生产活动促使上述两者的形成。生产活动, 就是所谓的物质生产劳动,而这种生产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改造自然来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实践。人们在生产活动实践中慢慢形成了人成为道德主体创造了自然的、社会的和主观意识的条件,而随着这种条件的逐渐成熟,又逐渐产生了对道德的需求。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生,也是伴随着实践。写到这里不难看出道德的产生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依赖性,也说明了实践确实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二)实践推动道德的发展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反对普遍的道德形式、抽象的道德语言和骗人的道德说教,反对空洞无物的伦理道德研究。在他看来,行动、实践等更具有决定性意义。那么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光靠抽象的到的概念去定义和约束是不靠谱的,必定要与实践进行结合,从而推动其发展。

事物形成和发展都要经过一定的阶段和过程,这中间会有不同阶段的量变和质变,而道德从产生之初到现在,其量变和质变都是不容忽视的。在研究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实践对其量变和质变的重要影响和推动都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在它的外部,而在它的内部即内在矛盾性。那么显而易见,推动道德的发展中,实践的内在矛盾起了巨大作用。因为人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践矛盾是多样的,正确的实践和错误的实践,进步的实践与保守的实践,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等等,而道德就是在在这斗争中进一步印证对错进而发展的,实践中的斗争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称道德为“实践精神”。

二、高校学生道德维度生成方式选择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将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灌输到学生意识中,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同时,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产生真正的自觉的道德行为,实际地践行道德义务,积极地改造现有。。

不难看出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依据。而当代大学生更是未来的接班人,对于他们光有智力和知识上的引导和灌输是远远不能到达完美的社会主人的目标的,对于其的道德教育也应该落实到关键,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势在必行。国内的大学基本都开放了道德教育理论课程,但是根据我的调查,大部分的德育课程收益甚微,并不能更好的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指导。既然在实践中道德可以得到发展和衡量,那么开展必要的实践德育活动很有必要。在众多的可行性方案中,勤工助学的德育效果不容忽视。

勤工助学经过多年的演变,从最开始的单纯资助学业的“助学”发展到如今的既培养学生专业业务社会能力经验,又注重发展学生道德践行和品质培养的“助人进学”的变化更进一步可以说明勤工助学已经逐渐由单一的目的成为了现在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大主题,勤工助学过程中, 大学生通过参观、劳动、服务等各式各样多样的社会实践, 以感性认识体验社会的丰富性、生动性,感受时代的脉搏, 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 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并在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直接向工人、农民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如勤劳节俭的品格、吃苦耐劳的作风,以及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等。这对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高校学生的道德在勤工助学中得到发展

(1)在勤工助学实践中大学生实现了道德自立。勤工助学作为人才培养途径之一,加速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它能够促进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工助学工作使学生在困难之时获得帮助,因此对于学生走出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2)在勤工助学实践中大学生实现了道德自信。从事勤工助学的学生中,还是存在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那么这些学生在助学过程中在心理上,贫困生普遍存在内向、自卑、孤傲等心理。贫困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往往成为全家的寄托和希望。在校学习期间紧张的学习生活, 对于这些逆境中求学的贫困学生来说,无疑又加重了心理负担;就业市场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促使贫困生不得不努力拼搏,立志成材,特别是来自边远落后地区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贫困生,面对家庭的厚望,经济、学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不愿意被别人瞧不起,不愿把自己的困难告诉别人,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同时,他们渴望与同学正常交往,渴望与更多的朋友交流思想,但是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他们本能的把自己和别人分开,以维持一种难言的自尊。正是在长时期的自尊与自卑心理的交互影响下,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容易出现精神压抑、焦虑和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理状态。对于这些因经济困难而造成心理贫困的学生,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他们获得经济资助,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心理上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实现“精神脱贫”,最终依靠自强不息的努力撑起一片蓝天,渡过生活难关,顺利完成学业,勇敢地迈进社会,走向明天。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的学习精神,正确对待自己的贫困处境,从而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摆正位置,主动建立人际关系,最终对生活和社会产生积极的评价,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3)在勤工助学实践中大学生实现了道德自强。当前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学习上的功利化现象也比较明显。唯我独尊观盛行,自理、自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是很脆弱的,所遇到的不如意之事常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把握丧失了信心。在勤工助学的实践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也是勤工助学中大学生出现的比较多的道德问题之一。勤工助学活动能够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走向自主的经济基础, 促进大学生生活自立化。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回报社会”的意识, 积极地结合实践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 用自己的知识为周围的人和社会服务。这种生活自立能力的获得,又能够深化自主意识、自主精神的培养, 提升参与社会生活和劳动创造的积极性, 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

参考文献:

[1]伊雷.道德的本质和起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薛浩.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J].学生工作,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