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化学课程知识进行分等级赋值的方法确定化学核心知识,采用主题整合、聚焦核心、问题导学、模型建构和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集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核心知识;确定方法;教学策略;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2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06

一、化学核心知识的确定

所谓核心知识是指那些在整个知识系统、学科结构中处于轴心地位,对周边知识领域起着统摄、关联作用,发挥结点功能的课程内容。核心知识最能体现学科思想方法,对课堂教学而言,核心知识指在1个教学单元,如1个教学专题、1个学期,尤指1节课中学生需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去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1]加强化学核心知识教学,有利于理清化学教学内容的主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学生集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怎样确定化学核心知识?陕西师大龙宝新教授借鉴企业对核心知识的甄别方法,根据内容的重要性、统摄程度和衍生水平对课程知识进行分等级赋值,从中区分出四类知识:核心知识、次要知识、调节性知识和无关知识。[2]

Ⅰ级知识――核心知识:最重要的学科课程内容。

Ⅱ级知识――次要知识:与核心知识直接相关,重要性不如核心知识。

Ⅲ级知识――调节性知识:与核心知识不完全相关,对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能有较大帮助。

Ⅳ级知识――无关知识:与核心知识不直接相关,对提高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能作用不明显。

例如,对于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其进行提炼,Ⅰ级知识(核心知识)为:钠、铝、铁、过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铝的制备和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铁的氢氧化物的性质,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相互转化。Ⅱ级知识(次要知识)为:氧化钠、氧化铝、铁的氧化物的性质,铁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合金的特性与应用。调节性知识为焰色反应、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等,其余知识略。通过对知识的赋值分类,促使课堂知识分流,并据此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应对方式。

二、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策略

1. 主题整合策略

化学教师都面临课时少与内容多的两难境地,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这就要求教学中依据化学核心知识按主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甚至是跨模块的整合。学生在高一年级学完化学必修1和必修2以后,将进行分科选修学习,以江苏高考模式为例,选学理科化学的学生将选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和《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而选学文科的学生将选学《化学与生活》(选修1)或《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为此,可将人教版《化学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内容后移,对选学理科化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将此内容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和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整合,而选学文科的学生,则可以在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三章第二节“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前面穿此内容。再者,将必修2中的“有机化合物”知识与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整合,对选学理科化学的学生来说是自然而然的,而对于有选学文科倾向的学生来说也没有增加过多的负担。通过这样的主题整合并抓住其中的核心知识进行教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教学重复,极大地提高课时的利用率。虽然这样的整合与课程专家的初衷不太吻合,但对于中学化学教学来说却很有必要和实际意义。

2. 聚焦核心策略

聚焦核心是化学核心知识梳理的基本意图和基本策略。所谓聚焦,通常指一般知识向核心知识聚集,使得若干知识整合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学生课堂关注的焦点,发挥核心知识对一般知识的牵引价值,达到突出重点、令人难忘的教学效果。

例如,关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知识,在中学化学涉及到的氢氧化物中,只有Al(OH)3具有两性,这看似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却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它既是Al具有部分非金属性和Al2O3是两性氧化物知识的延续,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提供了铺垫,更为学生以后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提供了事实依据。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

聚焦一:复习旧知。有一则广告说“治疗胃酸胃痛可选用斯达舒”,斯达舒是一种抗酸药,其中含有氢氧化铝,请你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复分解反应规律,写出制取Al(OH)3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往往会选用Al2(SO4)3、AlCl3等溶液与NaOH溶液或氨水反应。

聚焦二:探究新知。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提供的相关试剂制取Al(OH)3,并将制得的Al(OH)3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加入盐酸和NaOH溶液。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核心知识――Al(OH)3的两性。

聚焦三:绘制图像。学生书写Al2(SO4)3与NaOH、氨水反应以及Al(OH)3与HCl、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教师绘制Al(OH)3沉淀物质的量随NaOH物质的量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通过表征形式的转换巩固所学知识。

聚焦四:化学计算。将100mL 0.1mol/L Al2(SO4)3溶液与一定体积的0.5mol/L NaOH溶液反应,得到沉淀1.17g,则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可能是多少毫升?通过具体计算深化所学知识。

聚焦五:科学探究。实验室提供斯达舒和胃舒平药剂,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探究这些药物中是否含有Al(OH)3?

聚焦六:前后联系。将Al、Al2O3、Al(OH)3、NaAlO2等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编织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结构。

以上六点粗略表明了聚焦“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教学策略,聚焦核心知识,下放一般知识,课堂教学才能实活并济,收放自如。

3.问题导学策略

问题导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针对核心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体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

例如,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时,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实验”,这是一个传统的经典实验和核心知识,实验装置并不复杂,但其中蕴含的实验原理和操作要领却不一般。如果不加细究,学生在学习时就很容易滑过或者被一些疑问所困惑。因此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反应物的添加顺序、生成物的收集以及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为什么反应物的添加顺序是乙醇、浓硫酸、冰醋酸?能不能对此顺序进行更改?②为什么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接收乙酸乙酯?为什么不用空试管收集?为什么不用纯水?能不能改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③如何除去乙酸乙酯中混入的乙醇和乙酸?④收集乙酸乙酯的导管口为什么不直接浸在碳酸钠溶液中?⑤设想一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乙酸与乙醇的脱水是乙酸提供了羟基,乙醇提供了羟基氢原子,而不是相反的另一种脱水方式?这些问题正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可以唤起学生对相关反应物的性质、同位素作示踪原子、防倒吸原理等知识的回忆和再现,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酯化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对乙酸乙酯性质的了解。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前后关联的“活知识”而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识点”。[3]

4. 模型建构策略

模型建构就是构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思维形态,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简约化,简称建模。将建模思想用于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能使化学知识或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套路”以结构化或简约、形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中,便于学生快速的检索、提取和应用。

例如,关于“盐类水解”知识的教学,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进行以下建模:

本质:盐电离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根阴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形式: 弱碱阳离子 + H2O[?]弱碱 + H+

弱酸根阴离子+H2O[?]弱酸 (弱酸氢根离子) + OH-

盐+水[?]酸+碱

特征:可逆、微弱、吸热

规律: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

以上建模高度概括了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5. 举一反三策略

举一反三是儒家的教学思想之一,是指从一事类推而知其他事,由某事物而推知同类的其他事物。举一反三在心理学上称为迁移,指遇到问题时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去探求未知的领域。抓住化学核心知识举一反三,可以其达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锌铜和稀硫酸构成的原电池工作原理后,向学生展示铜银和硝酸银、铁石墨和稀盐酸、镁铝和稀硫酸、镁铝和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装置图,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原电池、电子流动的方向以及书写电极反应式等,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于原电池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加强化学核心知识教学,需要在深度解读“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使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凸显化学核心知识的学习价值,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龙宝新.走进核心知识的教学:高效课堂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3):21

[3] 黄云霞.化学课堂“问题导学”的基本原则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