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陶瓷捏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质。生成源于自然的陶瓷捏塑,富有天性的真诚与朴素,显现东方艺术所崇尚的基本美学品格。陶瓷捏塑其特殊的材料及制作技艺在无意中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形态特征与审美意向,因而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瓷捏塑 艺术形态 审美特征

大慨人类早期文明都经历过以泥塑形的探索,世界各国发现的原始土偶以及流传的“捏士作人”的神话便是实物或理论上的证明。在全世界的原始制陶中,又只有中华民族发明了“瓷”。在追求质地与色泽和丰富多样的制陶技艺的探索中,陶瓷捏塑艺术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品格。

我国传统的陶瓷捏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器皿的附属部分,如壶类的嘴、把、盖纽、罐耳等,另一类则是独立存在的雕塑品。

往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人首蛇身壶盖及鸟头、兽头盖纽等捏塑制品。到了汉代,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陶塑艺术和制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以家禽、家畜和人物为题材的小型捏塑。这些质朴、稚拙而带有一种天趣与幽默感的小型捏塑作品,虽然它的功能是用于殉葬,称为“明器”。但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场景。唐、宋两代陶瓷捏塑又有了新的发展,象山西、湖南,四川、河南、江西等地的名窑都捏制大量的各类小型动物,在技法上已经相当成熟了。不仅用手捏制,还兼用捏塑与模制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各种简单的附助工具或刻或压,表现手段更加丰富,风格也更多样化。这些捏塑早已不是殉葬品了,而是供人们日常生活中玩耍、摆弄的玩赏物。随着时代审美取向的变化,这时的捏塑虽然同样是取材干禽、兽之类,也有塑造玩耍中的婴儿形象,但风格已不像汉代那样古朴、浑厚,而显得稚朴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在陶瓷技艺方面追求细密、繁琐的风气大盛,陶瓷捏塑这个品种逐渐衰退。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着自身所独有的特点,传统陶瓷捏塑也不例外。陶瓷捏塑艺术的生成源于自然的金木水火土,泥性土质是陶瓷捏塑最基本的语言和内客,富有天性的真诚与朴素,是东方艺术所崇尚的基本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陶瓷捏塑艺术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质。

一、以气生形,意韵流动。

《易经》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主张,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美学理论根据,是因为在东方先哲的心中,自然是一种恒常变动的流体,循环不止而出神入化,是滋生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东方艺术之精髓在于把握流动的形式韵味,也就是旨在把握生命精神意义。在中国书画艺术中“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密不可分。其主要强调的是以“气”生“形”。与书画同源的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同样体现了东方艺术独特的审美意识度形式韵味,通过富有韵律运动的状态体现精神的面貌,揭示了人的主体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形成了其特殊的表现方式。汉代的陶瓷捏塑形象,不论人物和动物都具有造型简练、浑厚、不求细节而注重“神似”的特征。东汉时期的陶俑,无论是袖手恭立的侍者,手持农具或背负重物的农夫,还是相对六博的悠闲者,鼓琴、吹笙、引吭高歌的乐人,手舞足蹈、极尽腾跃翻转的歌舞百戏优伶,无不在姿态动作上体现出各种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各自特有的心理内涵。动态造型的丰富变化,使形象获得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观赏效果。为了达到以“气”生“形”的表现要求,作者显然煞费匠心地删减了许多无关大体的形体衣饰的细节,甚至缩短肢体比例和宽窄衣裙等,成功地处理了总体形貌与局部细节两者的主从轻重关系。

在动物捏塑的陶猪造型中有成猪和幼猪,而幼猪的形象尤为生动有趣。作者塑造的幼猪呈惊慌奔逃的神态,在塑造奔逃的小猪时,作者竟省略了小猪4条腿,只在腿的位置,捏出微微的4个小尖凸,用以芰撑浑圆的躯体,不使倾侧滚动。这样,小猪的奔跑就不是用腿,而是通过前冲的头颈,飞梭状的身躯以及迎风张开的双耳和翘起的小尾巴,表现出它们的惊慌神情和奔跑的速度。倘若塑出4条小腿来,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这种奔驰如飞、目不暇接的效果。如此卓越的想象力、奇特的构思给观者以超越时空的意境。

二、朴质自然,妙趣天成。

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另一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是指材质对于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造型和功能而言的。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在造型上采用大胆取舍、夸张提炼的手法,形成独有的特征。

陶瓷捏塑使用的陶泥是软质材料,它的表面质地的感觉虽然没有木雕棱角处的锋利感和金属材料的坚硬感,也没有石雕的那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可是粘±有很强的可塑性的稳固性,容易造型,在造型过程中手捏拼接、泥条垒积,一个手印、一道指纹无不记录着人的情趣、意志而又同时表现着泥的品质。而且它还具有一种随心所欲、自由活泼的感觉,可以保留任何加工的痕迹。这种其他材质无法替代的可塑性的特质,就是所谓的“泥巴味”。其次,由于胚胎是泥做的,材料特性十分柔软,可塑性极强,能随心所欲地捏弄,制作时的手势和手感又成为其独有的一种艺术语言,即所谓的“泥迹”。作者在捏塑过程中,手指下意识的轻重都将随着作者的灵感闪现而自然发生,最后都在作品造型上留下它们的物质痕迹。最后当人们观赏作品时,会随着这些痕迹去体会作者心灵的律动、手态的节奏,以及不可预测的随机发生的偶然性艺术效果。除造型以外,陶瓷捏塑的另一个重要的显著特点是:它必须最后烧制而成。温度的高低变化,烧成方式的不同、胎体的干湿软硬、泥质的粗细含沙程度、釉质的化学反应等到最后都可能造成一种无法预测、瞬间变化的神秘性效果。也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是人为的因素少,天工的成分多,从而多了一层自然造化的意味。

三、虚实相应,小中见大。

“致虚守静”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含蓄的意念。气韵为虚,形体为实,虚实相应、小中见大,以颇为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时空观。陶瓷捏塑一般不适合表现大尺度的作品。但是要使人感到气势磅礴,这就要求小中见大,造型简练,整体感强,整个造型要用主动势贯穿起来。由于尺度限制,在造型处理上采用浪漫的、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塑造对象的特征强烈地表现出来。例如湖南晋墓出土的对坐书吏俑,塑造了两个书吏一个双手捧书、一个持笔书写相对而坐的姿态。头部与服饰的夸张和下半身的减化处理,使观赏者的视点集中在头部及上半身,泥条盘绕使得头饰有趣耐看,两个书吏身体前倾,目光对视,表情平和,好象正在低语交谈,整个造型随意自然,使人拍手叫绝。

四、随意性与原发性

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造型和装饰,一般不考虑所表现对象的生理和物体的科学属性而以创作者自己的心中之意念、意象,即以“心”的幻觉去补充“眼”的不及,将所表现对象赋予传统所规定的观念,因而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均是随意的、概念的表现,或是规整的概括,或是装饰的均衡,或是模糊的抽象,或是大胆的夸张。只要他们认为好看的、美的,就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一种可贵的主体意识。从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存在形态来看,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称其为“原发性”。在内容和形式上,一般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清新、质朴的原发性,充分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内涵与艺术形态。

由于受材质和工艺手段的局限,因此捏塑作品不是简单地反映生活中的感受,而是曲折又巧妙地抒感。丰富的想象力使得小小的作品富有魅力,如一只捏塑小狗,将其4条腿和尾巴用S型曲线处理,来表现小狗见到主人时摇头摆尾的姿态,使观赏者能产生各种联想,并感到小狗的生动可爱。景德镇宋墓出上的瓷塑卧虎,形体虽小,却极具生动之姿,并综合运用了捏塑、贴粘和刀刻等多种手法,卧虎的形象并无威猛之意,而是增添了一种生动可爱的喜剧气氛,很有民间艺术那种质朴、清新的稚趣。

总之,陶瓷捏塑其特殊的材料及制作技艺和随意性如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在无意中恰恰保留了那个时代中最普遍而定型化了的形式特征与在随意中记录下来的审美意向,因而具有了最特殊的审美魅力。我们通过品味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中的珍品,从中可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怀与心性。它和一切传统艺术品一样,综合运用和记录了广为流传的技艺及文化母题,因此它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