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明远断病手迹(七)锈病的诊断纪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我接到黄博士的一个电话,邀我次日陪他到北京市顺义区看病害。正好我有空,行程就这样定了下来。
但是,我对病害并不熟悉。为了应对这次活动,我打开一本张忠义主编的《观赏植物花卉病害》,查了一下病害。但是,在这本书上仅记载了3种病害。而且仅有病原,没有防治方法。我又上网查了一下“病虫害”发现网上的资料还不少。加起来有病害十多种,虫害十来种。但是,大都十分简单,多数资料连病虫的学名都没有,有的注有“学名”,但只是一堆拉丁文字母,属名和种名没有分开。有的资料将的白锈病归在锈病中。说明这些资料的可靠性较差。但是,这些资料让我了解了病虫害的概貌,心里踏实了一些。
10月8日早八点出发。在路上我才知道是到顺义区赵全营镇的北郎中村,他们课题组的试验基地。据说这个基地的上发生了一种比较怪的病害。“从叶正面看是一些褐色斑点,在叶背面,叶组织有一些肿起。”但是,光听他说,很难作出判断。还是到现场看看再说。
北郎中一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来过,印象中破破烂烂的,但是这次来大不一样,宽阔的马路,一座座工厂和车间拔地而起。2004年胡主席还到此参观过。
黄博士课题组的基地设在一个大型花卉企业的旁边,面积有2hm2。里面除露地花圃外,还有三栋日光温室,一座连跨式的现代化温室。
由于我对的分类不清楚,只知道里面种植的大体上有两大类:大型及小型。据说大型大都是观赏用菊。小除了用作观赏还有食用菊、药用菊等(后来知道这些菊科植物都属于Dendranthemamorifofium(Ramat)T2vel)。目前有一部分大型菊已经开花。我发现,这些开花的大型菊,都有棚架,曾用黑塑料膜扣过。我问该试验基地的黄经理扣黑膜的原因。他说:“在短日照下花期可以提前,为了让的花期提到国庆节,就得用人工遮盖缩短日照促其早开。”
在黄经理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个目前已开花的大棚(图1)。看到一些植株叶片上散有很多黄绿色近圆形的斑点,边缘比较清晰,直径0.5mm~6mm,有的病斑的中部,有一黄褐色至褐色的小点(图2),翻转叶片,可见到叶背病斑明显地鼓起,呈浅黄色。一些较大的病斑,中部为橙黄色,但是没有粉状物散出(图3)。我告诉他们锈病就是这个样子,是的一种常见病。
黄经理说:“我们也怀疑是锈病,也查了一些资料,知道这个病害发生的适温是5℃~25℃,现在天凉了,很适合这个病害的发生。我们也用粉锈宁防过一次。但是,效果不明显。想让专家给确认一下,别用错了药,等以后闹大了,就更不好办了。”
我告诉他:“您对病原判断正确,使用的药剂也是对的。但是,发病后喷药只可能使病害不再发展,不可能把叶片上的病斑去掉。所以说对这种观赏用的来说,更应当注重提前预防。”我建议他对所有观赏用的大,普遍地施用一次农药。
关于普遍用药的问题,我们开始有一些分歧。黄经理说:“这种病最早是在东侧一棚南端的食用菊上先发现的,后来传到这边来了。现在我已将东南角的病株剪掉,只要将棚里的这部分防住,病害就不会发展,没有必要都用药。”
我对他说:“您说的是一种可能。但是据我所知,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的孢子可以通过大气进行传播。遇到适合的寄主和条件,就引起发病。这里看到的可能和最先发病的食用菊有关。不能排除是通过大气传过来的。”但黄经理对我的分析未置可否。
我在棚里边调查边拍照。拍照的时候发现,黄经理总是跟着,生怕我弄伤了叶片。遇到需要摘下来拍照的叶部症状,都舍不得让摘。这使我想打消了多采几片病叶到室内鉴定的想法。经过允许,仅采下了一个带病斑的病叶。对此我也比较理解,种花和种菜不一样。蔬菜是为吃的,少几个叶没有关系,但种花,在关键部位少一点都会影响到它的商品价值。
看完这个棚,黄博士和黄经理一起谈起了其他工作。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对基地其他发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看到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明显。一般小型菊都比较抗锈病。大型品种有些品种比较感病,还真有一些大型品种一点病都找不到。
在调查时,我在一些生育期较晚的大型上,又发现几株发生了锈病。它的位置处于食用菊的东面,这一发现,打破了黄经理对病菌仅从西南面食用菊上传过来的推测。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黄经理,进一步强调了将大都作为锈病防治对象的必要性,这时他才表示赞同。
另外,我找到了早期发生锈病的食用菊。看到被剪掉的植株下面新生出的叶片锈病十分严重,有些新生的叶片为浅黄色,明显的肿起,使叶背变得坑坑洼洼的(图4,图5)。有的枝子畸形(图6),我认为这是病菌系统侵染所造成。说明这里也需要用药防治。鉴于这些食用菊没有观赏的问题,我又采了一些病叶,解决了鉴定用锈病标本较少的问题。并叮咛黄经理抓紧时间用药防治;这种病株如果用处不大最好作销毁处理。
黄经理还向我打听了防治锈病可用的其它药剂。我告诉他,除了粉锈宁,目前可用的种类很多。包括:氟硅唑(福星)、苯醚甲环唑(世高)、腈菌唑(仙生)、丙环唑(敌力脱)。其实只要用药及时,多菌灵也很有效。但是,使用时要注意抗药性,最好多准备几个品种的农药,每年每种杀菌剂只用一次。这些农药大都可以内吸传导,但是喷药时最好喷头向上,有个掏着喷药的过程,使叶背面也喷上农药。
为了进一步确认病原,我将带回的叶片作了镜检及描述:冬孢子聚生在一起(图7),剥离后单个孢子倒卵形至棒状分隔处缢缩明显或不明显,浅黄至无色,有隔0个~3个,多数1个。孢身大小20μm~83μm×13μm~35μm,一般有孢梗(有的3个隔的孢子有时未见孢梗),孢梗长短相差较大,大小为:20μm~115μm×5μm~10μm(图8)。
根据文献记载,锈病有多个种。例如:吕佩珂等著的《中国花卉病虫原色图谱》认为有:菊柄锈、蒿层锈菌以及堀柄锈菌三个种。庄剑云主编的《中国真菌志》第十九卷锈菌目中有两个种:菊柄锈菌和堀柄锈菌都可寄生在上。也有的文献将锈病分为黑锈、褐锈、及白锈[“白锈”的提法不科学,容易和白锈菌相混]。
鉴于我们见到的菊锈病仅有冬孢子。而吕佩珂列出的PucciniachrysanthemiRoze、PhakosporaartemsiaeHirato都有夏孢子,故都和我们见到的锈菌不相同。
在《中国真菌志上》列出的菊锈柄菌,寄主为拟亚菊Dendranthemaglabriusculum(Smith)Shin。这种菌和我们这次见到锈菌相似的是仅有冬孢子。但是,柄锈菌孢子堆较小(仅0.3mm~0.8mm),成熟即萌发,这两点和我们所见不同。只有堀柄锈菌(Pucciniahoriana)和我们见到的相近。该种锈菌寄生在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及[D.morifolium(Ramat.)Tzvel.=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上,仅有冬孢子。但该文献说,该菌在上的发生,国内尚无报道。所不同的是,在笔者见到的锈菌冬孢子中,孢身有无隔的、两隔的和三隔的。
经过比较(如表1)笔者认为这次所见到的锈菌应属于PucciniahorianaP.Henn(堀柄锈菌),如果本种菌目前在国内真的尚无报道,这次所见应当是国内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