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生活为圆心 活动为半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生活为圆心 活动为半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也《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设计应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半径,使品德教学更丰满,更具实效。

关键词:儿童生活;活动;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82-0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而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课程以回归生活为基本取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的――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为半径,这样的品德教学更具有实效。下面笔者就以陶行知生活理论为指导,结合几个教学案例,就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模拟生活情景――获得多种体验

中、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而这些生活经验对以学生很至关重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笔者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平安回家》时,笔者把教室布置成十字马路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过十字马路,有的孩子在游戏活动中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闯了小交警指挥的红灯,和代表汽车或电瓶车的孩子相撞了。活动过后笔者让其他学生评价:刚才的活动中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平安到家?马上有孩子指出:“刚才某同学闯了红灯和汽车相撞了,如果平时回家也这样是很危险的。”“刚才他们两个行人是打打闹闹过十字马路的,这样做也很危险。”“刚才过马路时某同学没有两边看,妈妈经常对我说过马路要两边看,不然很难平安到家!”……孩子们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活动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也许很细微,相信在以后过马路时这些孩子会多一点安全意识。

二、探究生活问题――利用身边资源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中说道:“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用。”得此启迪,在目前的品德教学中,笔者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发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苏教版四下《绿色小卫士》一课,老师不能就教材上呈现的一些图片,喊一些大口号,去号召孩子们“美化环境人人有责!”,而应该站在学生角度,从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学生在科学扔丢垃圾的方法指导:走在路上有了垃圾怎么办?流鼻涕怎么办?把痰吐在地行不行?乘车时垃圾能否丢在窗外?……教育过程中不时绽放出显现学生生活智慧的“无法预约的精彩”。这些教学活动直指儿童的生活,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所以孩子们能够全情投入,思维、情感深深地融入活动之中,享受着涌动生命活力的课堂所带给他们的快乐。而这些无一不是老师以儿童生活为圆心,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具体指导的最好说明。

三、深入现实生活――进行具体指导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老师在课堂上慷慨陈词,激情飞扬,学生却是事不关已,不痛不痒地说一些应景的话,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深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切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学内容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学生们感觉在这个看似生活的课堂上,谈论的都是别人的事,不是他所关注、所焦虑的问题,和他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这种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就是“知”与“行”背离的可能。如何让课堂教学深入下去,让课程成为一个活性因子,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呢?老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指导,让学生觉得他在这个品德的课堂上所学的不仅仅是他感兴趣的,更是他为了更好地生活所需要的,那么他在课堂上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有关的道德问题,用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指导他的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苏教版三下《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为使学生感受各个职业的重要性,真正走进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辛劳,从而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师拿着摄像机在生活中搜寻与孩子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拍摄班级孩子小区附近:凌晨三点多,清洁工人开始打扫街道了;凌晨4点多,送奶工开始给各家各户送奶了,学校的保安不间断巡视校园、观看监控等。当教师把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时,带给了他们强烈的震动。原来,干净的马路饱含着清洁工艰辛的劳动、每天的早餐牛奶浸润了送奶工的汗水……真实材料的选择,引发了学生对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又不常直接接触的劳动者的敬意和关注。

总之,品德的课堂只有立足于孩子的生活,设计贴合他们的多种活动体验,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所以,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活动中感悟生活,在活动中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武宜娟.真实――小学品德课堂的追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5).

[2]侯颖.拨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之弦――谈思想政治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