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云手”为例,试论述“圆”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形态、神韵、审美)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云手;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灿烂辉煌、厚重深远。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生活生产,产生了诸多的艺术门类,舞蹈就是其中一项,而中国古典舞又是舞蹈门类的一个具体代表。中国古典舞身韵主干教材中的典型动作――“云手”,其运动轨迹为“圆”。从这个“圆”中(平圆、立圆、8字圆),我们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典舞于上世纪50年代创建,是在我国传统舞蹈、戏曲、武术等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数代舞蹈工作者整理、提炼、创造,具有独特美学原则和一定典范意义、古典风格的舞蹈。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时代的选择,脱胎于戏曲舞蹈的古典舞,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或者被学者称着为“新古典舞”,但是从传承和源流关系来看,中国古典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继承,戏曲舞蹈的继承,几千年传统舞蹈的继承。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唐满城教授,创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它是在继承戏曲、武术的基础上,按照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性和规律,通过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发展,创造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古典舞训练和表演体系。可以说,身韵课程的产生,使古典舞彻底脱掉戏曲舞蹈的“外套”。
所谓古典舞身韵就是“身法”与“韵律”的合称。“身法”就是外部的形态样式,“韵律”就是内在的内涵神韵,两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云手在传统戏曲和武术中,是一个典型的动作。但是在古典舞身韵中,属于主干教材五大典型动作之一,有一系列的运用和发展。例如,在戏曲中,云手是一个程式化的动作,要求动作的整体轨迹为圆,茹富兰先生说拉一个云手要划五个圆,可想而知,圆对于云手的重要性;同样欧阳予倩先生在《一得余抄》中说过: “京戏的全部舞蹈动作可以说无一处不是圆的”,是一种“划圆圈的艺术”。还有戏曲泰斗钱宝森先生在《京剧表演艺术杂谈》也说过: “使起身段来,是大圈儿套小圈儿,身段都有圈儿。”在唐满成、金浩所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教材中,云手主要分为四大类:一为基本云手,其动作要领是双手交叉胸前时要保持圆臂,要含胸提气。完成云手的过程身体也要在过程中随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随上面的手,双手配合的感觉要像在胸前揉抚一个圆球一样,后随下面的手,要有浑厚的内涵气质和外在的规范样式。二是冲靠云手,在基本云手的基础上,加以上身冲靠为基本动律,带动云手的同时加上脚的前后移动重心,整个过程要完成两次上身的冲靠,同时,需要两次脚步的前后移重心。三为大开大合云手,特别强调“横拧开合”的技术要领,二位手臂要向后打开一些,要尽量挺拔上身并横拧,上下身较劲产生一种“拧麻花”的形态。最后是波浪云手,又称“云手大揉球”,是上身经过右旁提一后仰身一左旁提的大幅度运动过程,其始动作要比基本云手舒展和撑长一些,幅度也较大,比其他云手更加追求圆的轨迹。大家知道,云手的轨迹主要就是平圆,要求大圆套小圆,小圆化大圆,阴阳互补,连绵不绝,可以说招招不离弧形,势势皆成圆像,整体运动圆满连贯,一气呵成。唐满城先生说道:“云手的精华在于一个 ‘云’字”。即双臂交叉进行而产生“立体式”的圆线运动,戏曲中形容云手要像“揉球”。云手不仅在动作上要求圆,在与身法、步法和各种舞姿相结合,可贯穿于整个动作的运动当中,也要形成圆的连接动作,尤其是正云手与反云手在动作起始连接的交替中,使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往来运行于圆的轨迹运动之中,强调于圆的流动感,这样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舞“拧、倾、圆、曲”美学意味中的“圆”。
唐代张志和在《空洞歌》中说到:“无而自然,自然之原。无造而化,造化之端。廓然悫然,其形团栾”。将圆之形状论为造化的本原。在古希腊,圆是最美的图形,是美的化身,美的使者,以圆为贵,以圆为美。人们以各种圆形物质来装饰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例如,戒指、项链、古希腊埃皮达罗斯圆形剧场。在万物自然中,圆形无处不在,比比皆是。从造型的角度来看,圆形具有整体性、对称性。另外,圆的内部即使有一定的形式上的变化,也不会容易破坏这种整体性,反而可以使造型更具特色。在中国传统中,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所以有圆满、圆融、团圆之况。圆的意识影响至深也与中国人长久以来赖以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淮南子・主术训》中曾提到“智欲圆而行欲方”,是指人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正气、骨气和品德,要坚持原则和独立的个性。同时,“圆”的审美心理,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天”的崇拜,所以自古就有“天圆地方”之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建了圆形的“鸟巢”和方形的“水立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强调“圆”,如敦煌中的飞天,戏曲的圆场步和水袖,藏族的锅庄、天坛等,都明显体现了这种“体如游龙、转似回波”的圆的形态、神韵和审美。明代音律家朱载埔认为“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这个“转”就是圆的意思。因此,在身韵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动与静”,“点、线、面”的审美原则,身韵元素的动作也要通过“拧、倾、圆、曲”来凸显圆的意味和审美。
圆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人类对圆的认识可上溯到人类起源之初,人类最早的群舞就是“圈舞”,这种圈舞至今还流传于世界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以“圈舞”“圆舞”的形式。大家手拉手,臂挽臂,唱着歌,合着节拍,动作步伐整齐一致,踏地为节,一起转圈,共歌共舞,边行进边表演,如山东鼓子秧歌的吐须、龙摆尾等等。可以说人类有意识以来,圆就在人类意识中打下了深深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圆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儒、道、释、武、舞等传统文化方面,如古典舞的“拧、倾、圆、曲”、太极中的阴阳鱼、儒家的中庸、佛家的圆满轮回等等。圆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具象的载体,也是一种处事态度,更是一种辩证的哲学态度。圆是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它首尾相接,无始无终,圆满圆融。中国古典舞身韵,通过多年舞蹈工作者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其圆的形态造就了一种“转似回波”的美学意蕴,展现了东方人体在时空中的流连绵延,使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在舞蹈形体运动中的一种高度反映和民族审美的本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