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丽转型,让语用落到实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丽转型,让语用落到实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文课该怎么教,教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依托,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多管齐下,扎实语用训练,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理解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作为此次修订的核心内容予以强化,从前言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到1~2年级的“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5~6年级“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无疑是回归语文本真的“及时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对“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情有独钟,甚至将“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目标,把“理解”看得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就讨论“这本游记是如何写成的”;教学《丑小鸭》就围绕“丑小鸭在变成天鹅之前经历了怎样的生活”来设计教学……语文课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整堂课下来,“语文味”不知所踪。

一、重新定位,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文章中鲜明提出“语文课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他认为: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但就目前来看,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如果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往往会引来批评或指责,而教师在本体性教学内容方面究竟教了什么,学生会了什么,学生在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究竟有何长进,反而变得无关紧要。这种本体和非本体教学内容颠倒或错位的语文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2011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主题讨论:语文教学教什么”中也指出,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独当之任”,这个“独当之任”就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仅仅着眼于内容,那与政治课、历史课没有多大的区别。

因此,当下语文课程面临转型期,而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对语文课程性质重新定位,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问问自己:这篇课文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方面有什么价值,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我们要努力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真正的解放思想,改变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文教学形式,按照年段目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W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语文课教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

二、多管齐下,扎实语用训练的学习

如何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形成共识,重视语言的习得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与技巧;二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练习与实践。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并精心设计语用教学与训练,要形成“忽视语用教学的课是不合格的课”这样一种共识。要把“语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要在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在教学环节中全面渗透,在教学拓展中充分体现,在课内外练习中巩固训练。

2.改变思路,坚持语用的训练

语文,教材给出的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编写的,讲述了为喝不到清水的乡亲们挖井,体现领导的革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篇文内容浅显,知识点也不多,如果把“体会对乡亲们的关爱”作为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孩子通过朗读谈一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来突破重难点,那么一堂课下来,孩子只是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品质,对于文中的用词、句式、写法等却并没有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这不是“教语文”是“教课文”。如果通过朗读,找出挖井的句子,标画出动作的词细细品读,让孩子明白可以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才是课堂“语文味”之道。

因此,教师要改变思路,坚持内容的选点与指导的策略并重。“选点”是前提,选点准确得当才能确保训练有效,选佳词妙语之点,布局谋篇之点,选点需全方位多层面,因文而异,灵活把握;策略是关键,科学的策略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什么样的语用训练点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施教导学,要精心设计,使之恰到好处。

3.“理解”“运用”,重视二者的整合

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理解怎样运用语文。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但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却不会运用。因此,要注重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有效整合,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设计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大大提高,理解与运用融为一体,相互渗透。

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促进。如,低年级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级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即可逐渐学会表达。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通过“文本理解”“方法领悟”“重点训练”“独立运用”,让学生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将语用落到实处

当前的语文课程正面临转型期,教师要努力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多管齐下,逐步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型。

参考文献:

[1]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13.

[2]郑明江,井亚杰.《理解与运用,两手都要硬》.《小学教学设计》,第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