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天麻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眩晕综合征的疗效(论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天麻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眩晕综合征的疗效(论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天麻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眩晕综合征疗效,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08收治的50例眩晕综合征患者,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天麻素联合薄芝糖肽,天麻素6ml、薄芝糖肽4ml各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天麻素单一治疗,天麻素6ml,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麻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眩晕综合征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天麻素 薄芝糖肽 眩晕综合征 临床疗效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1]。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周围性、前庭外周性)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几乎都有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2]。临床表现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本文自2012年01月~2012年08月使用天麻素联合薄芝糖肽治疗眩晕综合征患者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2年08月收治的50例眩晕综合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25例,50例眩晕综合征患者,均具有典型的头昏、头晕、视物旋转感、躯体平衡障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及耳鸣。男12例,女13例,年龄34~76岁,平均(55±3.4)岁,病程2~12小时,其中中枢性眩晕13例,周围性眩晕12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54.5±3.4)岁,病程2~11小时,其中中枢性眩晕12例,周围性眩晕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及临床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眩晕综合征诊断依据,入院时均作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梗塞、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疾病所致的眩晕。

1.3 给药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综合治疗(呕吐频繁者予止吐,补液),对照组单一使用天麻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2310,生产企业:浙江诚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ml,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联合使用薄芝糖肽(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653生产企业:扬州制药有限公司)4ml,各加入0.9%的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疗程1~5天,详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头晕、头昏、耳鸣等的症状体征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判定标准[3],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且恢复日常生活与工作,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肠道反应基本消失,头晕缓解,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P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5

15(60.00)

8(32.00)

2(8.00)

23(92.00)

对照组

25

10(40.00)

11(44.00)

4(16.00)

21(84.00)

X2

40.75

P

<0.05

3 讨论

眩晕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主要临床表现是不同程度上的自身旋转或看到物体旋转,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耳鸣、反应迟钝、面色苍白,也有少数患者感到心悸、胸闷、出冷汗等一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临床症状[4]。眩晕综合征按性质划分,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患者感觉旋转性同时还具有运动性为真性眩晕,若患者没有明确的旋转性感觉为假性眩晕;旋转综合征按解剖部位划分,可分为非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非系统性眩晕和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系统性转眩晕。临床上,前者是一般性眩晕,如躯体病变、心血管疾病、眼部疾病、血液病以及感染等引起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大多没有自身旋转感或物体旋转感,仅是眼花、头晕或轻度的站立不稳。很少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后者一般为感觉性或特发性眩晕,多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眼球震颤,中枢性眩晕一般由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庭性癫痫等,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而导致的眩晕。常见的疾病是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及梅尼埃病等,位置性眩晕又分为良性位置眩晕和恶性位置眩晕,常见疾病为第四脑室肿瘤[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