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CU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切患者吸痰的护理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CU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切患者吸痰的护理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滴注湿化、人工鼻和持续雾化对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采用持续湿化、人工鼻和持续雾化进行护理,观察比较3组的湿化效果与痰液情况。结果 持续雾化组湿化效果优于其他2组,P

关键词:icu;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护理探讨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直接插入患者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1],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气道建立,患者在吸气过程中气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及过滤功能,导致整个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进而引起气道纤毛运动受限、黏膜损伤、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等问题[2]。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或其他装置将溶液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体中的温、湿度,使呼吸道和肺部能吸入含足够水分、适当温度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黏膜、保持纤毛运动、稀释痰液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3]。可见,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的通畅和湿润,维持呼吸道的正常功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我院ICU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取了不同气道湿化的方法进行观察,现报告如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 2012年2月~2014年2月建立人工气道患者80例,其中气管切开60例,男54例,女6例;年龄20~92岁,平均80岁;按入院顺序编号分为3组,3n+1号为持续雾化组20例,采用气切型雾化器调控低流量有氧雾化方法进行气道湿化;3n+2号为持续滴注组20例,采用一次性可调节输液器持续气道内滴注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3n+3组为人工鼻组20例,采用人工鼻(又称气切型呼吸过滤器)进行气道护理。3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及治疗等方面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湿化方法 持续滴注湿化是采用各种持续湿化装置(输液泵、镇痛泵、微量泵等),将湿化液持续泵入人工气道的方法。我院将一次性头皮针针头插入氧气管中,再将氧气管置入气管导管内侧壁约3~5cm处并妥善固定,头皮针另一端接50ml注射器内装0.45%氯化钠用微量泵调节速度持续缓慢滴入,一般以2~4ml/h的速度持续滴注。护士根据患者痰液性状和黏稠度,随时调节湿化液的滴速,配合按需吸痰、翻身排背和3次/d氨溴索雾化,促进痰液排出。

人工鼻又称热湿交换器(HME),是模拟骆驼鼻制作而成,由数层吸水和亲水材料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组成,属于被动湿化装置。用人工鼻(英国英特赛克公司生产的气切型呼吸过滤器)进行气道护理,配合按需吸痰、翻身排背和3次/d氨溴索雾化,促进痰液排出。

持续雾化是用0.45%氯化钠放入气切型氧气动力雾化器内,导管一端接氧气表,另一端接气切型氧气动力雾化器,将气切面罩罩在气管套管开口处。护士根据患者痰液性状和黏稠度,随时调节氧流量,通过调节氧流量达到控制湿化液量的目的。临床试验示:氧流量为1L/min,雾化量3~5ml/h;氧流量为2L/min,雾化量5~8ml/h;氧流量为3L/min,雾化量7~10ml/h。护士每4h评估患者的痰液黏稠度,根据痰液黏稠度调节氧流量,控制雾化量。痰液黏稠度为Ⅰ~Ⅱ度时氧流量调至1L/min,基本保持供给饱和湿度的气体;痰液黏稠度为Ⅲ度及以上时氧流量调至2~3L/min,除了饱和湿度的气体外,增加1.5~2.5ml/h的湿化液随呼吸进入气管到达肺泡,进一步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该湿化液量使气道处于近似生理湿化状态[4]。痰液黏稠度指标[5]: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能轻易咯出,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黏痰):痰的外观较Ⅰ度黏稠,需用力才能咯出,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重度黏痰):痰的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并伴有血痂,不易咯出,吸痰时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滞留大量痰液且不易用水冲净。Ⅰ度为湿化过度,Ⅱ度为湿化效果好,Ⅲ度为湿化不足,使痰液的黏稠度维持在Ⅱ度。所有患者均按需吸痰,吸痰时无需停止吸氧或分离雾化面罩,可直接通过气切面罩侧边的圆孔插入吸痰管进行吸痰;配合翻身排背和3次/d沐舒坦雾化,促进痰液排出。

1.3湿化效果的判定标准 湿化效果大致归为3种[6]:①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引出或咳出;导管内无痰栓;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呼吸通畅,患者安静。②湿化过度。痰液过分稀薄,需要不断地吸引出;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可出现缺氧症状、氧饱和度下降及心率、血压等改变。③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引出或咳出;听诊气管内有干鸣音;导管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2结果

表1显示,湿化满意的有持续滴注组和持续雾化组,湿化过度的有持续滴注组和持续雾化组,以持续滴注组最为明显,湿化不足主要是人工鼻组,持续滴注组和持续雾化组也鲜有这种情况。综合而言,持续雾化气道湿化,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优于其他2种气道湿化方法。

3讨论

气管切开后,人工气道建立,吸入气体的湿化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正常的重要条件,吸入至下呼吸道的空气应保持在饱和湿度状态。通常情况下,呼吸道内湿度与温度是稳定和恰当的,一旦人工气道建立后,丧失了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分泌物不易排出,而使呼吸道的抗感染力明显下降,还可使肺表面的活性物质遭到破坏而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引起或加重缺氧、炎症[7]。有效的气道湿化能保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气切型雾化器调控低流量有氧雾化湿化法是以氧气作为驱动力,连接气切型雾化器,利用氧流造成的负压直接将液滴撞击成微小颗粒,使药液雾化并推动雾化颗粒随着患者呼吸缓慢均匀地进入气道深部;雾量温和、颗粒细小、对气道刺激小,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8]。同时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痰液黏稠度降低,痰液稀薄能自行咳出,减少吸痰次数和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相关研究也表明[7]使用气切型雾化器持续湿化吸痰时完全不影响氧气吸入,大大降低因吸痰引起的缺氧机会,维持较好的氧合状态,改善了心肌缺氧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增快,其他方式吸痰都可能引起缺氧,特别是开放式吸痰可造成PaO2、SaO2显著下降。气管套管口罩上气切型(弧形)雾化面罩,使呼出的CO2适当潴留,减轻或纠正因通气过度使PaO2、SaO2偏低形成的呼吸性碱中毒。人工鼻湿化法患者的人工气道湿化不良者占95%,虽然人工鼻是指南推荐使用的人工气道湿化方式,但陈立萍等提出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效果良好[9,10];丁汀等提出人工鼻不能额外提供热量和水分,因此对于脱水、低温或肺疾患引起的分泌物潴留患者,应避免应用;有大量分泌物的患者禁用[11];人工鼻长期单独使用湿化不够,会增加呼气阻力和死腔[12];使用人工鼻后气道相对封闭,易因分泌物的附着造成人工鼻阻塞,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人为造成患者缺氧[13]。秦霞等提出在应用人工鼻作为湿化方式时,患者的呼吸和心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应用氧气驱动雾化湿化时患者的呼吸和心率却相对平稳[14]。结合我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多为神经科重症患者,常意识不清甚至昏迷、呼吸肌无力、咳嗽反射差、肺部感染,痰液不能咳出影响呼吸功能才给予建立人工气道,单纯使用人工鼻湿化气道必然造成湿化不良或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呼吸困难。持续气道滴注湿化虽然能满足患者对每日水分摄入量的生理需要量,但只能湿化同一位置,导管内其他位置仍有可能形成痰痂或黏痰[11],湿化量过大时易造成患者频发刺激性咳嗽,同时增加了吸痰的次数和损伤气管黏膜及肺部感染概率。

气切型雾化器调控低流量有氧雾化能给人工气道提供饱和湿度的气体,还能根据人工气道患者痰液的性状和黏稠度调节湿化液量。使用时应注意:①严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②每4h评估1次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咳嗽反射,以给予准确的氧流量;③雾化器内的湿化液不宜过多,保持与湿化液量一致,防止增加噪音,影响患者的休息;④翻身时注意雾化器的位置必须在低处,避免雾化液倒流入气切套管,造成窒息;⑤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先将面罩的圆孔调整对着气管套管口,再将吸痰管通过圆孔插入套管内进行吸痰;⑥吸痰前评估患者的咳嗽反射,咳嗽反射好的患者,吸痰管插入深度不要超过气管套管的长度,避免损伤气管黏膜,咳嗽反射差的患者,吸痰时要轻柔、快速插入气管套管深部,旋转提起,注意吸引深部的痰液;⑦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吞咽功能好的,无需行口腔吸痰,避免口腔黏膜损伤,吞咽功能差无吞咽功能者,必须行口腔吸痰,防止口腔分泌物误吸,造成肺部感染;⑧每周更换气切雾化器、每日更换湿化液及时添加湿化液,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参考文献:

[1]邱海波,周韶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现代临床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63-276.

[2]Kola A,Eckmanns T,Gastmeier T.Efficacy of heat and moisture exchangers in preventing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mata-analysis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Intensive Care Med,2005,31:5-11.

[3]Dodek P,Keenan S,Cook D,et al.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AnnIntern Med,2004,141:305-313.

[4]郭嫣红,张敏芳.气管切开患者三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07,29(4):146-147.

[5]蒋风碧,杨婕,虞献敏.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切开罩使用效果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734-735.

[6]陈春喜,喻荔琳,李珠霞.机械通气并发呼吸道梗阻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727-729.

[7]俞森洋,张文娟.现代呼吸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426-427.

[8]杨有娟,谢佩珠.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9):34.

[9]陈立萍,宗永忠,李青荷,等.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湿化液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44.

[10]侯亚红,赵岳.气管切开患者人工鼻最佳更换时问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4A):52.

[11]丁汀.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40.

[12]朱慧,朱瀛,颜航群.人工鼻的应用护理现状[J].上海护理,2008,8(4):63.

[13]张玉芳,郭雪媚,庄锦屏.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应用于气管切开的气道管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8.

[14]秦霞,李萍,张秀敏,等.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