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笔耕不辍评声乐 品歌论唱抒感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笔耕不辍评声乐 品歌论唱抒感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岁末重庆之行最大的收获是求得石惟正先生一本音乐文集《歌思乐想》(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虽然石先生与我未曾谋面,可在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先生了,石先生的《声乐教学法》伴我度过学声乐伊始的日子。

手头有关声乐评论的作者可谓云集了国内各地的声乐前辈、专家学者或声乐爱好者,可稍显遗憾的是有一部分作者是非声乐专业科班毕业,对声乐基本发声原理、教学方法、歌曲处理、风格背景等不能够有亲身演唱体会,所以在为某歌唱家著书立传,评价音乐会或评论有关声乐诸问题方面个人认为有些“外行”评价“内行”的味道,无论是外在评论还是细节描述都有“不过瘾”“不专业”的嫌疑。如一位香港的男高音歌唱家所著的几部有关声乐的乐评集,关于歌唱家,关于他们的音乐会,关于唱片里的声乐,总感觉谈论得不够细腻。今求得石先生的文集,读来如获至宝,有拿起来放不下的。因石先生既是一位声乐教授也是一位声乐理论家,他在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心得,文集的问世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石先生的文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是石先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论文精选,有些文章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前瞻性、还是目前国内外声乐讨论的前沿课题,石老的很多美好愿望至今没有得到实现,也许要靠下一代人的奋斗了。在第一部分《建立中国声乐学派》一文中,石老提出了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七个特征,每一条都是对发展中国声乐,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殷切理想,既实际又很有研究价值。文中明确提出,中国声乐学派的表现对象、发声方式、演唱风格,应有闻名世界的中国声乐学派代表性歌唱家、拥有世界知名作曲家,要以某作曲家或某歌唱家为名举办的高水平国际声乐比赛,规定一定范围和数量的中国歌曲。在举办国际声乐比赛并规定中国曲目这一点来看,举办四届的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已初步付诸实现。但遗憾的是自改革开放后,中国歌唱家虽屡获国际声乐大奖,在国际声乐舞台上崭露头角,但像玛丽亚・卡拉斯、帕瓦罗蒂、贝里尼、奥芬巴赫这类具有国际知名大师级歌唱家、作曲家及以其名字举办的声乐比赛还没有,这是一种期盼,更是一种激励,希望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出现以中国歌唱家、作曲家命名的歌唱比赛。1997年撰写的《面对21世纪的我国音乐教育》一文面对音乐教育的现状,石老提出三项调整,其中“大学音乐系学生入学文化分数起点应该与文科生一致”一点,笔者非常赞成。在几年的教学与招生工作中,笔者对招生生源的现状有切身体会,有部分音乐类考生由于文化课分数较低自知考取大学希望渺茫,取音乐专业这一“捷径”,临时抱佛脚,“突击”(集中时间学习音乐专业技能)一年甚至几个月的专业课就去报考音乐院校。近几年各高校纷纷扩招,高校间的生源竞争,让很多高校或民办艺术院校向这些“突击生”伸出橄榄枝,其结果可想而知,有些根本不适合学习音乐的孩子(先天性听力欠缺致唱歌跑调考生即五音不全,声带发育不完全受损或有疾病无法从事音乐教学等)荒废了几年的时光,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后果,使少数范围内音乐专业教育发展产生恶性循环和不良影响。这一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广大考生及家长深刻反思。石老的《“三种唱法”分类可以结束了》一文中,提出应打破三种唱法界限,这一理论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小品、杂文、报道中《吴碧霞现象正在向我们展示一种大思路、大手笔》得以验证。第三部分的评论《“金钟奖”不分唱法搞比赛好》和《评吴碧霞独唱音乐会》,进一步强调“打破唱法对歌手限定的藩篱,可以在唱好作品的前提下自由地竞争和发展”,并且提出“如果说唱法的共性,那无论多少种唱法都可以归纳出一种共性,就是都要使用高于生活自然状态中的呼吸方法,都要求一种深的、有力的、柔韧的、可操纵的呼吸,都使用共鸣,都要有清晰的语言”。这句话充分说明,好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更加坚定了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一直强调要打破唱法界限,培养复合型(就是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后,学生大多可以演唱国内外不同风格特征的作品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都可以演唱)声乐人才的信念和对声乐未来发展的判断。

在第二部分的小品杂文和报道中,笔者体会到,石先生是一位真正喜爱歌唱并为之感到快乐的人。这么多年,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很多有见地的想法,付诸笔端,有争议的问题愿与同行商榷,并且虚怀若谷,不以学者身份自居,给声乐同行和爱好者一笔很好的精神财富。他的文笔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在《敲响最美的心音》与《声乐的当务之急》对当前声乐发展现状中出现的不良问题与倾向进行有力批判,义正词严、语言犀利,评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表现出一位老艺术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记得上大学时,一位教师曾说过,优秀的老师就是把难理解的东西不好讲解的东西简单化,通俗化,让大家一下子明白。不好的老师才会把本来就深奥的东西讲得玄之又玄。那么我想石先生做到了,他可以把声乐的东西讲得这么透彻、一针见血。同时,石老的谦虚、严谨和一身正气更值得我们年轻一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学习。

在第三部分的乐评中,石先生给许多国内外名歌唱家写音乐会乐评,他的评论是客观的,全面的,中肯的,不矫揉造作,不似很多娱乐记者,为了哗众取宠,把一个歌唱家鼓吹上天。对待好的歌唱家,他的赞美和倾慕溢于言表,对于歌唱家演唱的不足他会中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不可否认,每个歌唱家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而正是这种遗憾,才使追求完美成为艺术家们永远的目标。世界上有完美吗?也许有,那只能在你的心里。石先生在乐评的最后部分也不忘给这些已经在国内外著名的歌唱家在演唱中的不足和缺点给予指出,希望能够在日后的不断学习中得到提高和进步,我想这样的评论才是客观的、公正的、开放的。他的评论使初学者不再顶礼膜拜,不再搞个人崇拜,再好的歌唱家都有瑕疵,让歌者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大,怀揣一颗平常心、进取心、善良心和爱心,在生活与歌声中同样能够分辨善恶美丑,使中国的声乐审美与文化评论导向走到良性发展的道路。

在本书的后记中,石先生称自己的作品为“四丫头”,在中国如果说“母以子贵”那么石老的言外之意是谦虚之情溢于言表,感谢石先生给声乐同行带来这么珍贵的乐思,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以更多的启迪和鼓舞,没有什么可以比热爱音乐本身更加有力量的事情了。石先生的音乐文集是值得我们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阅读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鼓励年轻一代奋发图强的一剂良药。

谨以此感谢石老,感谢音乐!

参考文献

[1]史君良《闻歌始觉有人来――史君良评声乐》,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年版。

[2]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