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红山化石的奥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红山化石的奥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也许有人还能依稀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在地理学术界掀起的那场关于“鞋印”化石的大争论,焦点就是海涛在乌鲁木齐红山发现了一枚2亿年前化石印记到底是不是超古人类留下的鞋印?

弹指一挥已10年,大年里,记者登门拜访了已有78岁高龄的海涛老人。老人依旧思维敏捷、精神抖擞。他说,这都得益于他曾经常年野外考察的经历和钻研化石带给他无以比拟的身心快乐。

红山化石,石破天惊的发现

195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的海涛,被分配到新疆,开始了他的中学地理教学生涯。他和化石结缘正是源自他的教学,为了鼓励学生的“非智力能力”的发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教学生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

他把这个主要课堂就设在了乌鲁木齐的墓志铭――红山。

他也因此与红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红山也给了海涛一生的追求和享受。

在与红山化石相伴一生的过程中,他第一个提出了“古生态地理学说”:他发掘了迄今为止人类史上最早的一枚被学界称做“奥帕茨”(不符合场合的发现)的“鞋印”化石;他创立了“鳍翅鸟”之称并大胆地提出了“鸟类还可以是鱼类直接演变而来”的观点。

他所做的这几件大事足以载入地理研究发展史。国家著名动物学家、两栖类权威人士、“扬子鳄”的命名人张孟闻教授在看过他编著的《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一书后,欣然提笔写下:鳍翅鸟的发现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是罕见的?,而且有证据,为达尔文所未见,也为动物学者所未见,这个创举真是石破天惊……

2亿年前的鞋印

1997年3月20日,这一天是海涛67岁的生日,他照常背上地质包要出门,目的地依然是乌鲁木齐的红山。

海涛避开热闹的地方,用手里的小锤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岩石。突然,他在一个小山包前停下了脚步,似乎有一条鱼跳进了他的眼线,他走近定睛一看,果真在一块被灰土遮掩着的岩石上“躺”着一条的小鳕鱼。像发现每一枚化石那样,海涛心里一阵欢喜,他小心翼翼地用软刷子清除着小鳕鱼身上的灰尘,一条13厘米长的小鳕鱼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海涛扫着扫着,又发现在的小鳕鱼身边还有几条很有规则的线条,于是,他又扩展地扫了起来,随着印记线条的不断清晰,他心里开始因为惊喜而紧张,“难道又是鞋印?”

是鞋印!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只26厘米左右、双重封印的皮鞋印!海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在10年前,他在红山上曾经发现过相似的鞋印,当时他迟疑过,因为从发现的地层年代推算,这个鞋印至少在上亿年以上,那时候怎么会有人类呢?他很快否定了自己,也放弃了这块化石的采集。可鞋印的再次出现,并且上面还有2亿年前的鳕鱼化石为证,他激动得心都跳到了嗓子眼。他把这块鳕鱼和鞋印的化石凿了下来,几乎是一路小跑回到家里的。

“据我所知,在此之前,人类还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化石,我那个兴奋啊,跑回家放下化石就给老伴打电话,电话一拨通,根本不管是谁接的,我就大声喊着:我发现了!我发现了!接电话的是老伴的同事,她被我喊得丈二摸不着脑袋……我收到了一份无价的生日礼物。”回忆起当年发现鞋印化石的情景,海涛老人家依然兴奋不已。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外地理学界为此轰动而震惊。

以毕生经历投身古生态地理研究的海涛老师以诸多论据证明,这个印记酷似人的左脚穿着皮鞋踩过的痕迹。化石上的古鳕鱼是晚中生代二叠纪地质时期的标准化石,它无声地诉说了该化石的形成距今已有2亿年。

如果真是这样,人类现有的地理生态理论对此已经无法解释。问题随即就跟了出来:

难道早在2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如果是,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消失的?

难道是2亿年前地球上曾有外星人光顾?如果是,那么它们又来自哪个星球?

“绝对不可能”、“很有可能”两大观点针锋相对,地理界的专家学者为此也形成了两大阵营。有关专家站出来直面抨击,认为“科学研究有一条被普遍接受的原则: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非常确凿的证据。进化论是被生物学界一致接受的科学理论,有无数确凿的证据。想要进化论是一个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特别确凿的证据,不是靠一个不专业的发现者的自我宣扬和不专业的新闻报道就能证明的。”

如果上述两者都不是,那实实在在存在的印记化石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争论一直断断续续地持续了整整10年,谁也没能说服对方。

10年中,曾有不少外国地理学家和友人专程来疆登门拜访海涛,以一睹真迹为块。也曾有日本人出高价要买回这块绝世化石放入东京博物馆……

10年后的2007年年初,海涛接到了央视10频道《走近科学》栏目编导的电话,希望他带着他的化石走近科学;大年初二,台湾地区地理界的学者终于找到了海涛的电话,盛情邀请海涛赴台讲学交流……

叩开红山化石奥秘之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愿望。似鸟似鱼的“鳍翅鸟”

在海涛多年的化石采集中,他先后在红山地区距今2.7亿年前的二迭纪地层中采集到了6例集鸟、鱼、爬行类三种动物特点为一体的怪兽化石标本。该化石的鸟翅具有鱼类胸鳍的特征,已初步发育有前爪、背羽、有鸟头、鸟颈,但仍保留鱼的背鳍和尾鳍,海涛把这种动物称作“鳍翅鸟”,并提出了自己新颖独到的观点:“这是鱼类向鸟类进化的临界生态化石。”

鳍翅鸟化石的发现在世界上还是首例,经过考证、鉴别和推断,海涛认为在表达血缘关系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除举世公认的由爬虫通过始祖鸟进入鸟类的论据外,还发现了从鱼类直接进化到鸟类的主要证据。“鳍翅鸟在证明着一个推断:鸟类的直接祖先是鱼类”。

海涛的这个观点的提出,直接;中击了人们一贯认为的鸟类是由两栖类动物演变而来的传统观念,向整个生物基础科学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疑问,也为生物演化学说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这个提法在生物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红山鳍翅鸟的化石年代比德国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始祖鸟”要早1.2亿年。如果这个观点被论证,就意味着现有的古生物进化史要补充或改写。

海涛把这两道难题,出给了自己,也出给了整个地理学界。

“我也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有科学证据对此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对这个奥秘的探索,也许还需要一代,甚至几代科学家的努力。”

海涛老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也搭上了老伴的心血和两个人的微薄工资。为出《新疆古生态地理群的新发现及其研究》那本书,他不但耗尽了时间,也耗尽了家底,就连儿子结婚的钱都搭了进去,为此儿子的婚期一拖再拖。

老伴张丽凤指着简单装修了的房子说,“这还是前年才装修的,过去一进家门除了看到到处堆放着的化石,其他都简陋不堪。因为这些年经常有专家学者、同行爱好者,甚至是外国友人登门来看化石和老海交流,我们觉得自己家太寒酸,实在没面子,才凑了钱简单装修了一下。”

退休多年,和他同时退下来的老教师许多都因为接家教而使腰包丰厚了起来,可他除了一堆堆的化石,物质上一无所有。可海老师说:“前些年我经常是灰头土脸地在山上转悠,于是总是和山上一个放羊的人不期而遇,一次他问我是不是拣破烂的。还有一次,那是一个大夏天,两个小伙子看见我这么个老头汗流浃背地在挖坑道,就好奇地围过来,问我是不是在挖宝,我笑着说是在挖宝,一种叫化石的宝贝。小伙子们听了来了兴趣,接过镐头帮我挖,不一会就感到体力不支了,但是他们后来看到了一块惟妙惟肖的动物化石,高兴地说我的眼睛真神,可以穿透地层看到埋在地下的宝贝,但也亲身感受到了我的辛苦。尽管如此,我却感到很充实,更是乐在其中。”

2002年,海老师将地史演变和稀有奇特地形地貌的形成,以及大自然演变的不可抗拒性等深奥的科学知识,演义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编写出版了《石破天惊故事丛书》。为此,一家人都成了他的帮手,编辑、校对都做过来了,因此家里每个人都成了内行。

海涛老人说他有几个美好愿望,一是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从这套系列丛书里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其次就是希望这些和我们身边景观有关系的故事能在新疆和乌鲁木齐旅游界里传讲开来,因为这是无形的旅游资源,它带来的是地域文化。如果有一天红山附近能建起一个古生态地理博物馆那就更是求之不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