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话“十忌” 合作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话“十忌” 合作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品德课堂开始活跃起来,教师的教学花样多了,课堂也热闹,可是师生对话有多少实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文章从对话的“十忌”,阐述了如何有效提升师生对话的实效,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想说话、能说话、说真话,促使教师在课堂上摆正角色,善于提问,适时点拨,准确评价……能够和学生开展实实在在的有效对话。

关键词:课堂教学; 师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50-001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学生个体心灵的痼弊和狭隘,如何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真诚地对话,更和谐地相处,已成为日益重要的教育命题。许多教师都关注、致力于对该命题的探讨和研究。但纵观当前教学实际,裹挟着“对话”教学的是一股浮躁之气――“盲目对话”“为对话而对话”“对话教学不对话”“形式化对话”症结比比存在,具体体现在:1.组织时机――随意盲目。2.外在表现――过于喧哗。3.开展方式――单一――刻板。4.组织过程――放任自流。5.评价尺度――单向片面。新课改呼唤“对话”教学由浮躁回归朴实,要做到“十忌”:

一忌“随口就问”。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不经思考,常常进行“好不好”“懂不懂”“是不是”“要不要”“行不行”“能不能”“会不会”等毫无价值的提问,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学”。

二忌“师生连句”。教师说上半句,让学生答出下半句,两个半句合并在一起,正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问题的答案,美其名曰“师生合作”。

三忌“读文代答”。教师所提问题,完全是课文中的东西,学生不用思考,不用联系生活,不用联系自己,就能很容易地从书本中找到答案,只要读几句就能回答问题。这样的隔靴搔痒毫无用处,但还美其名曰:“以文为本”。

四忌“化大为小”。教师把问题化大为小,化难为易,使本来一个很有分量,能充分训练和提高学生辨别能力的问题,变成不费吹灰之力即能回答的小问题,还美其名曰:“面向大多数学生”。

五忌“难度太大”。教师提的问题离学生生活基础和情感基础太远,既没有布置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预习准备,又没有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感悟,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东扯西拉,讨论不着边际,既浪费了时间,又煮了夹生饭。美其名曰:“创新教育”。

六忌“优生包办”。在组织的活动中,优生代替包办发言,学生充当看客听众。教师提出问题后,出于时间和效果的考虑,总是请几位优等生回答问题,美其名曰:“因材施教。”

七忌“按图索骥”。强调学生要按教师的标准答案来思考问题,讨论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但与标准答案有出入,也要给予否定或修正,框死学生思维,美其名曰:“教师为主导”。

八忌“全盘肯定”。对学生的回答,不管答案是否正确,正确程度的高低,全部给予肯定。“好!”“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说得对!”点头微笑,肉麻吹捧的帽子满天飞,美其名曰:“赏识教育。”

九忌“不求甚解”。在组织的活动中,教师只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而不追问学生回答的思路和生活根据,因此,尽管学生思维僵化,讨论肤浅,举手如林,发言如潮,教师不但陶醉于这缺少思维缺少体验的表面现象,还美其名曰:“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十忌“追求形式”。为了体现“生生互动”,教师在活动中,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安排两三次体验活动,都会向学生提问,不管有无必要,都要安排一两次小组讨论,但都没有明确互动要求,又没有周密的组织安排,更没有评价激励,因此体验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小小组成了生生互动的形式。大班交流时,举手发言的仍然是小小组活动中的发言积极分子,他们把在小小组里说的内容再来复述一下,既没有小小组讨论情况的小结汇报,也没有小小组几种意见的综合,发言没有新意,没有吸引力,因此其他人再一次成了听众陪客,有的无动于衷坐一旁,有的若无其事翻书本,有的东张西望玩文具,对这些情况熟视无睹,不提醒,不劝告,然后按部就班讲话小结,美其名曰:“生生合作。”

师生对话,合作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碰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领师生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与共。这种生存结构的形成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合作对话流畅互动产生的,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形式和功利浮躁,所以教师要摈弃对合作对话教学的形式追求,要转入对合作,讨论教案与活动的实质诉求,这样才能由浮躁回归朴实,使思想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取得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孙民.《例谈课堂教学对话》

[2]吴维屏,张民选,惠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