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文本的结构主义阐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文本的结构主义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尝试从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2005年韩国电影《亲切的金子》进行分析,从美貌与暴力、善与恶,个人信念与宗教、道德准则与法律秩序、母亲与女儿、女性与男性等二元对立组合来揭示影片的叙事结构;同时探讨了整部影片所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

[关键词] 电影 结构主义 符号学 叙事 亲切的金子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理论最初兴于语言学和文学文本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左右被用于电影的研究。关于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美国传播学家费斯克(John Fisk)曾言简意赅地概括为“符号学是结构主义的一种形式,因为它认为我们只能通过文化中的概念和语言结构来了解这个世界,而无法按照世界自身的意愿来理解它。”而符号学,通俗地讲,就是使对象精确化,其基本目的首先在于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内容构成有更准确、更清晰的认识。由此可见,使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方法的出发点是获得对研究内容的更精准的认识。戴维.洛奇(David Lodge)曾使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海明威的小说《雨中的猫》进行了解析,他表示自己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文本分析来考察结构主义是否可以带领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并纠正对文本的错误理解,而他的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本文拟从这样的视点出发,试图对电影《亲切的金子》进行解析,以期获得对影片的深层次认识。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首先,电影文本的长度与结构主义方法更加契合。结构主义批评实践通常都比较繁琐,如果研究对象是长篇巨著的话,其纷繁程度可想而知。也许这也是在文学研究领域使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解析的对象鲜见于大部头的巨著的原因之一。罗兰.巴特的《S/Z》和上文所提到的戴维.洛奇所论《雨中的猫》都是对著名作家的短篇文学作品进行结构主义解析。通常情况下,电影的长度都是相对较短的。观众两三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对某部影片的“阅读”。因此在长度上电影文本更适合于做细致的结构主义解析。其次,电影的故事性更强,这就使得叙事分析的脉络更为清晰。无论是俄国学者普洛普对民间故事的分析,还是托多洛夫对《十日谈》的分析,其研究对象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电影作为一种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的艺术形式,通常比文学作品更加强调故事性。

影片《亲切的金子》(英文译名‘Sympathy for Lady Vengeance’,以下简称《金子》)是韩国导演朴赞育(Park ChanWook)“复仇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由李英爱主演。该片讲述了一位被迫承担罪名的女性在狱中卧薪尝胆十三年,出狱后复仇的故事。这名叫做“金子”(部分媒体译为“锦子”)的女性,在十八岁的时候怀孕,于是找到英文老师寻求帮助。但在孩子出世后,老师却把孩子当作人质,逼迫金子协同其进行绑架并杀害儿童的犯罪活动。案发后金子为了自己孩子的安全,代替老师认罪,在狱中度过了十三年。表面上她在狱中成为虔诚的基督徒,但她复仇的心思一天也没有停止。最后大仇得报,沉重的感觉却并没有明显地减轻。通过下文对该片的分析,我们将会看到这是一部内涵丰富、值得探索的影片。

一、影片的叙事结构

早期的结构主义研究致力于找出具有普遍统一性的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结构是由二元对立组合的体系构成的。根据列维.斯特劳斯的研究,人类的大脑是由二元对立组合的机制为基本单位来进行运作的,因此在文本中找出相对应的二元对立组合机制能够揭示支撑各种文本乃至文化现象的深层结构。这样的研究努力难免在某些时候给人造成机械化甚至“伪科学”的印象,结构主义也因此遭到了一些挑战和质疑。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或者能够全面否定结构主义研究的这种方法。事实上这种对二元对立组合的揭示对了解文本的整体架构仍然是有指示意义的。通过以下对《金子》深层结构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组合。

1.美貌vs暴力

美貌与暴力的结合,或者更确切地说,美貌的女性与暴力的结合,令这部影片有着不同寻常的美。女性在传统意义上一般不是暴力的载体,事实上朴赞育的前两部复仇影片也都是以男性为报复的主角。在《金子》中,李金子被描画为一个具有“惊人”(片中语)美貌的一位女性;她的认罪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很大原因在于这个案件是美丽的外表与残忍的罪行的结合。而这样震动的后果之一是金子那年所穿的点子裙甚至成为了时尚(片中语)。十九岁的金子以其清纯无邪的美令社会困惑乃至迷狂,三十二岁的金子仍然美得令这个社会目瞪口呆。

但就是这样一个美的化身,先是在十九岁时因为闷死年仅四岁的人质而坐牢从而使影片中的社会哗然;继而又在三十二岁出狱时由于实施计划周详的报复从而使现实中的观众感到震撼。虽然当年的罪名是她被迫承认的,但是暴力的概念始终与这位美丽的女性如影随形。

2.善与恶

这是一个经典的对立。许多作品都在致力于处理善与恶的关系。《金子》中的善与恶,不是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立,这组二元对立组合的关系与下一个组合――世俗宗教与内心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组组合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善恶也罢,宗教与个人信念也罢,它们的衡量标准都不是在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权威标准。它们的标准是个人的,也是复杂的。以善恶来说,金子显然是导演偏爱的角色,她所代表的是受到陷害和要挟的一方而真正的凶手白老师无疑是恶人。但金子所代表的善,不是宽容与仁慈,却是有仇必报。当她发现白老师杀害过的儿童不止一个之后,将所有受害者的父母或长辈召集起来,最后大家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凶手:每个家庭派一个代表向凶手刺一刀。这样的行为既有图一时痛快的负气,也带有对社会惩戒制度的无奈与反叛。这样的善,不是古典的善,而是处在恶的对立面的善。

帮助金子实施复仇的女性们都是金子在狱中结识的,每个人都是金子道义上的债务人。从社会传统的角度来看,她们个个都是罪犯,应该属于恶的一方;但在与影片中的恶人――白老师的对立中,她们的角色却实在不是恶的。她们自身的遭遇用令人同情地方式加以描画,她们帮助金子的角色作用使她们站在一个与恶对立的位置。

由此,《金子》中的善人也许可以这样加以总结:女人――罪犯――受惠于人――有恩于人。这样组合形成的人物,与传统意义上的善人相比更加复杂,也更令人深思。

3.个人信念与宗教

《金子》中有一位道貌岸然的牧师,他把金子看作是受到宗教感化从而在精神境界上得以升华的最好例证,并为此欣喜若狂。在影片中当他以特写镜头出现时,往往是为了表现他对宗教的虔诚与狂热:突出的双眼,颤抖的双唇,闪烁着的泪花……他对金子出狱前后表现的反差(金子在狱中温婉善良,乐于助人;出狱后立刻变得冷漠)表现出了几欲 失声的痛心疾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狂热的宗教信徒,却受命于金子的仇人,对金子的复仇计划暗中监视。在接过佣金的时候这位牧师也不忘做出虔诚的祷告状,“我会好好为主的工作努力”,这样的虚伪令白老师都不禁蹙眉――听到这句话之后他抽回了一张钞票。

与传统宗教及其虚伪的代表相对立的是金子的个人信念。金子所信奉的就是“赎罪”――自己犯了错要赎罪,别人对自己犯了错也要赎罪。而后者其实就是金子的复仇行为。正是秉着这样的信念,金子坚定不移地执行着自己的计划。她所遵循的不是世俗宗教的条规,而是个人内心的法则。

4.道德准则与法律秩序

《金子》中道德与法律的对立最明显地体现在对白老师的处置手法上。金子召集了所有受害儿童的家属,最后大家决定亲手解决杀害自己孩子的凶手。当年审讯金子的警官甚至也成了帮手。不同家庭的不同反应再次上演了一幕人性百态。

这样的处理方法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法律秩序在满足人性需求方面的缺憾;影片道出了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的心声。然而,影片同时也在无声地向世人展示:当道德的屠刀沾满了凶手的血,执刀的人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满足。人类的恩恩怨怨,究竟是应该置于道德准则还是法律秩序的管辖之下,这似乎是今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5.母亲与女儿

《金子》中母亲与女儿的对立,主要体现在母女俩的语言不通。金子在女儿一岁时去坐牢,女儿被白老师送给一对澳洲夫妇领养。母亲要通过查字典来和女儿交流,女儿对自己的本土语言也是一窍不通。母亲与女儿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韩语与英语的对立,韩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对立。

于是金子的仇人――英文老师成了解决这种语言障碍的桥梁。影片中最富有戏剧效果的一幕莫过于金子将在自己亲生女儿面前手仞仇人。由于母女俩语言的障碍,金子无法向女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她采取了通过仇人之口来翻译的方式。仇人将金子对自己罪行的控诉译成英语给金子的女儿Jennie听,对这样反讽的场面只能报以苦笑。

女儿是母亲的延续,母亲在女儿身上看到新生的自己。影片最后金子扑在女儿的怀中,母女俩终于达成和谐的谅解。

6.女性与男性

《金子》中女囚经历的叙述不禁令人联想起另一部影片《芝加哥》。两部影片中的女囚入狱基本上都与男人有关。女人杀掉背叛或者迫害自己的男人,然后受到社会的审判。男人对女人在感情道德上的背叛遭到女人极端的报复,这种感性的行为将受到理性的规则的惩罚。影片不动声色地将一抹同情之笔赠予了女性。

另外一处两性的对立体现在金子的一个狱友出狱后嫁给了白老师以便卧底。白老师对其施行的再次提醒人们女性在两性之间所处的弱势地位。

以上几组二元对立的组合,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基本架构:美貌――善――个人信仰――道德准则――母亲――女性为一方;暴力――恶――宗教――法律秩序――女儿――男性为另一方。从这些对立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复仇影片的基本元素;同时我们也可以察觉出影片所负载的社会价值观。

二、影片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

菲斯克等许多学者认为,大众传媒在工业社会里的角色相当于神话在以口头传播为主的部落中的作用。在《六杆枪与社会》中,威尔.莱特(Will Wright)对好莱坞西部片的二元对立组合结构进行了解析;并称他的研究目的并不是像列维.斯特劳斯那样揭示一个思维结构,而是展示社会中的“神话”怎样通过结构向社会成员传达一种概念体系。在同样的问题上,罗兰.巴特所关心的是神话在以阶级冲突而不是以同质性为特点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神话的作用是使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自然化和普遍化。由上可以看出,莱特和罗兰.巴特对神话的研究目的都是试图揭示神话本身的意识形态。那么《金子》作为工业社会中的大众传媒产品,作为一个“神话”,反映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或者说社会价值观呢?

1.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金子在影片中身兼母亲、情人、梦中情人和杀手等多重的角色。这些角色在一个人身上的重叠也许可以部分归结为她的美貌,但也可以反映出影片对女性的社会角色的看法。影片中所传达的女性形象是美丽的、善良的、反规则的以及具有个人原则的。金子的遭遇反映了女人作为势弱的一方在父权社会里的地位。

2.女性的复仇方式挑战父权的法制体系。

金子的复仇是颠覆传统的复仇。而这种女性的心理战和道德战的个案胜利,显然并没有带给主角多少轻松的感觉。究竟选择痛快的感性复仇方式,还是应该寻求理性的法律解决办法,影片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法制的缺陷与道德控制的薄弱,复仇之前的仇恨与复仇之后的空虚,道出的是无法两全其美的困惑。金子对女儿“清清白白做人”的期望,也许可以被看作是达到精神平静的唯一途径――这样的期望既不是女性的也不是男性的,而是人性的。只有清清白白(Livewhite――片中语),才能挣脱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束缚,才能问心无愧地生活。

三、结语

从以上对影片《亲切的金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从中体察出更深层次乃至更普遍的规律性结构。对受众面广、影响力大的电影文本来说,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能够进一步地剖析到影片的意图及其对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影响;尽管这样分析的结果有时难免带有主观性,但仍不失为一种值得重视的电影文本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