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岭南地域特色建筑构造实践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岭南地域特色建筑构造实践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华南农业大学构造实验室构建过程中的展示品的选择及获取是广东省科技创新实验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构造做法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装饰构件两类,并提出了可行的获取方式。整个实践基地构建是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并将在今后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传承下去,形成学科特色。

关键词:建筑构造;气候适应性;地域特色;展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0-03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岭南传统建筑可以理解为具有岭南传统风格的建筑,即适应岭南自然环境特点、反映岭南传统文化特点的建筑。其千百年来对适应岭南自然环境和气候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堪称宝贵的遗产。这类传统建筑是岭南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岭南人最根源的精神寄托,是当代建筑设计的文脉回溯的源头,也是今天所提倡的地域性建筑和环保型建筑设计的典范。因而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构造实验室,选择性地收集并展示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建筑构造方式与产物,结合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在物质和构造层面去理解岭南传统建筑,以便更好地传承我们的地域性文化遗产。从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的结果来看,国内各高校的构造实践基地甚少对其所在地区的具有独特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构造进行概括性的研究,因而建立一个岭南地域特色的构造实验室可以说是开创性的。

二、典型的气候适应性构造做法介绍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总体而言,这种高温、潮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了岭南地区热量丰富、夏长冬暖、暴雨常见、台风频繁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就使得岭南建筑必须具备防热、防雨、防潮、防风的物理功能。而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尺度的技术手段共同协作才能实现,如聚落选址、片区规划、整体造型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传统建筑中的气候适应性构造做法。1.防热构造介绍:所谓的建筑防热,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防辐射和隔热。岭南传统建筑在建筑整体形态和布局中利用骑楼遮阳和巷墙遮阳,同时,屋顶构造也是防太阳辐射的主要手段,而从外墙构造上看,岭南传统建筑常见的做法有生土墙、青砖墙、石墙等,这些类型的外墙均有一定的隔热效果,因而外墙隔热是岭南传统建筑中主要的隔热手段。在外墙遮阳和隔热方面,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构造做法——蚝壳墙(见图1)。历史上岭南地区有食蚝的传统,留下大量蚝壳可供建材使用。通常的做法是除墙脚离地50cm一段因防水浸不用蚝壳外,整堵墙都用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蚝壳墙外表面不施抹灰,其凹凸的蚝壳有如百叶,起到了遮阳隔热的效果。蚝壳墙除了有自身遮阳作用外,也因其内含不流动空气而使得其导热系数很低,有利于构造的隔热功能。另外,由于蚝壳墙表面凹凸不平,不利于日常使用,所以常有在内部抹灰找平或砌青砖墙而形成组合墙的。从热工学上来讲,这种组合墙的总热阻为两种材料的热阻之和,其隔热性能较单纯的蚝壳墙更好。

2.防雨构造介绍:岭南传统建筑屋顶较多见是前后直坡顶结合两侧封火山墙即“硬山”或前后直坡顶结合两侧“悬山”,可以概括为“前后直坡,两侧山墙”。岭南传统直坡顶的坡度角通常为27°左右,这是由利于迅速排雨、减轻屋面荷载和利于屋面瓦固定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最为合适的经验值。从瓦件使用的情况来说,岭南传统建筑瓦件基本可分两类,广府地区、潮汕地区普遍使用曲板瓦和碌筒瓦,而客家地区普遍只实用曲板瓦而不用碌筒瓦。前者的瓦件搭接方法是“搭七露三”,板瓦凹面向上,从下往上搭接。等级高的建筑做法是下面两层“搭五露五”,面层“搭七露三”,实际上为七层叠瓦的铺法,亦称“一掂七”(见图2)。其层间空隙较多,可形成横向微气流,有利隔热和散热及阻隔雨声的传入。另外,筒瓦凹面向下,尾部收小,筒板瓦之间用草根灰粘结,筒瓦之间也用草根灰抹平,形成瓦垄便于分散而有序地排水。后者做法较简单,两列板瓦之间不加灰浆粘结,这种搭接方法同时也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特点并不明显,但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除了瓦件的搭接外,岭南传统建筑的檐口防雨构造也很有特色,称为“檐口三件”,分别为滴水瓦、鸡胸飞子和封檐板。滴水瓦俗称“满面瓦”,其防雨作用是把檐口端部的雨水集中引导滴落,以避免雨水反渗到檐口瓦坑底,另外滴水瓦还可以避免反水现象,即雨水被迎风吹入空隙。鸡胸飞子亦称“飞桷”,岭南地区的飞桷多成鸡胸形。飞桷是桷板在檐口底的收口处理,把檐口稍微抬高,增大了檐口瓦的“自锁力”,使得在雨水的冲刷下檐口瓦不致于掉落。另外飞桷也起到滴水的作用。封檐板则是桷板和飞子衔接处的收口处理,一方面增加了檐口的整体承载力,另一方面如果封檐板足够宽也充当挡风雨板,防止檐口的滴水飘到桁条上。岭南传统建筑中除了坡屋顶的造型和构造防雨外,还有外墙防雨,如蚝壳墙防雨,和跟建筑造型相关的外廊防雨等措施。

3.防潮构造介绍:地面排水是岭南传统建筑防潮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排水系统中,天井的集水井和室内的检查井都俗称“沙井”。广东梅州的客家民居的沙井最有特色——在其中放置一个密封陶罐。岭南传统民俗文化中视水为财,因而暗渠曲折布置以使水流不能笔直排出,而在转折处设置沙井。当排水量很大时,水流在沙井处将引起漩涡,使得陶罐浮起旋转将沙井中的泥沙搅起以便随水流流走,无需人工掏泥沙。

除了地面排水外,防地下水也是传统建筑防潮的一个方面。主要做法有夯实地基上铺沙垫层、抬高地面标高、墙脚柱脚使用石础、挖水井用井水四种方法。其中石础的构造较有特色。在岭南民居建筑中,无论是三合土墙还是青砖墙,最常见的加固措施大多是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墙裙,也有用红砂岩条石砌筑的,条石墙裙的高度最少为30cm,高的可达到160cm,一般在100cm左右。在此基础之上,有的还在石板上做浮雕装饰,非常精美,因而“青砖石脚”成了岭南传统建筑防潮的典型做法。

三、富有岭南地域特色装饰性构造介绍

以最有岭南传统建筑代表性广州地区古建筑的各种建筑而言,重点装饰部位及华丽程度因建筑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祠堂建筑重视屋脊装饰及入口部位的装饰;民居建筑外部装饰简朴素雅,仅在入口部位稍作装饰;园林建筑风格以淡雅为主,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映衬,故窗、门、挂落的装饰相对突出。满洲窗的运用,体现出岭南建筑中西合璧的特点。这其中最富特色,可作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符号者有:陶塑屋脊、满洲窗、蚝壳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