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析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学、实验室、临床特征,提出其分类标准及其诊断意义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详细记录其临床特征,如皮下结节、晨僵时间、对称性、持续时间、关节肿痛部位等,检测其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检验指标。结果:随访1年结束后,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患者80例(RA组),非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非RA组)。RA组的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受累情况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研究; 诊断意义; 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 R59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8-0041-02

doi:10.14033/ki.cfmr.2015.08.02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1]。类风湿关节炎由于病程较长,而近年来国内外对其分类标准不尽相同,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常容易漏诊,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及病情的康复[2]。探析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分类标准及其诊断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故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针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征进行研究探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疑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53~70岁,平均(51.9±5.2)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4.3±1.6)个月。

1.2 方法

检测所有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检验指标;出现显著的关节肿胀、疼痛、活动障碍、关节炎等临床特征;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直至确诊[3]。

详细记录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包括皮下结节、晨僵时间、受累关节的对称性、关节肿痛的持续时间及部位等;检测患者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抗换瓜氨酸多肽抗体(CCP)等检测指标;受累关节进行X线平片检查,其影像学指征包括骨质破坏及关节周围骨质疏松。

1.3 分类标准评估方式

经医学统计学专家分析所有数据,比较非RA组及确诊为RA组的临床各项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诊断分类条件包括特异性强和/或敏感性高的患者。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超过75%原则,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分类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各变量回归系数进行Logistic系数分析,以P

2 结果

2.1 疾病分组情况

本研究患者100例,随访1年结束后,其中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患者80例(RA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54~71岁,平均(51.8±4.9)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4.2±1.7)个月;非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非RA组),包括强直性脊柱炎4例、干燥综合征(SS)5例,反应性关节炎1例、银屑病关节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痛风性关节炎6例;其中男13例,女性7例,年龄53~71岁,平均(51.9±4.8)岁,病程3个月~1年,平均病程(4.3±1.8)个月。

2.2 两组受累区域情况的评估比较

RA组的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受累情况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征情况的评估比较

RA组的CRP升高率、ESR增快率、抗CCP阳性率、RF阳性率及影像学特征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RA组各项检测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比较

RA组的各项检测指标的敏感性均超过93.0%,特异性均超过90.0%,具体见表3。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4]。RA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RA关节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衬里细胞增生、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等。典型患者的诊断一般不难,但在早期,尤以单关节炎开始及X线改变尚不明显,需随访观察方能确诊[5]。

国际上沿用美国风湿病学学会1985年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87年进行了修订,删除了损伤性检查和特异性较差的关节疼痛和压痛,对晨僵和关节肿胀的要求更加严格[6]。但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较西方国家为轻,标准第一条及第二条我国患者不尽都能符合,可以灵活掌握。其标准如下:(1)晨僵至少1 h(≥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对称性关节肿(≥6周);(5)皮下结节;(6)手X光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具备4条或4条以上标准。其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0%,均优于1958年标准(敏感性92%,特异性85%)[7]。

本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组的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受累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受累情况均明显高于非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各项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影像学特征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高,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史丽璞,瞿稳,和雅,等.抗CCP、抗RA33、RF检测联合MRI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4):26-27.

[2]张慧涨,方强.抗CCP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43-1244.

[3]张海润.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4):51-52.

[4]李雪飞,武加标,任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脂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30-31.

[5]杨达人,董青.相关自身免疫性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意义[J].中国医疗前沿,2013,8(9):101.

[6]庞爱梅,刘伟.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及骨侵蚀预测指标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54-156.

[7]李蕾,王洪源,赵金霞,等.Logistic回归分析在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模型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0):2940-2945.

[8]赵金霞,苏茵,刘湘源,等.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及其诊断意义的探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10):651-656.

[9]苏云龙,王雪梅,赵爱玲,等.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3,33(2):157-160.

[10]裴春红,赵春生.多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92.

(收稿日期:2014-11-18) (编辑: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