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析肖邦《第一叙事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肖邦是19世纪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肖邦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情结,其中有一些是与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第一叙事曲》。肖邦《第一叙事曲》调式g小调,作品第23号,对其创作背景、出版情况,以及创作过程、表现手法和基本情绪的研究对于了解肖邦的创作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叙事曲 结构 调性 主题 音乐形象

弗雷德利克・肖邦(1810―1849)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的一生不离钢琴,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钢琴作品。所创作的200余首作品,除17首歌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是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的组合以外,全部都是钢琴曲,在钢琴这一领域里达到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成就。

肖邦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些是与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第一叙事曲》。

舒曼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肖邦自己说,他的头两首叙事曲是受到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启发而写的,”据肖邦传记研究家们的估计,第一首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而写的,这首诗叙述了列奇・波斯洛里塔亚国(波兰)抵抗条顿人的故事。关于《第一叙事曲》的创作构思,一些研究家们认为可能是受了密茨凯维支的诗的启发而作,但是在这基础上,肖邦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故事,并没有完全按照原诗中的情节发展。

肖邦《第一叙事曲》(g小调,作品23),作品于1836年出版,其手稿为德国斯图加特的列柏特教授所藏。手稿的片断曾在1931年12月巴黎的《音乐杂志》上发表,肖邦在标题上写道:叙事曲钢琴作品献给施托克豪森男爵作品23 (施托克豪森男爵是汉诺威驻巴黎的大使,肖邦的朋友)《第一叙事曲》是唯一题献给他的作品,作品60《船歌》题献给他的夫人。[1]

据记载1836年9月,肖邦从德累斯顿到达莱比锡,和舒曼相遇,舒曼演奏了他的《第一叙事曲》,肖邦对他的演奏大加赞赏。1836年9月14日舒曼在给海恩里希・多伦的信中写道:我听到了肖邦一首新作的叙事曲,我认为这是他最有创造性的(但不是最天才的)作品,我告诉他我喜欢它胜于一切。他沉思不语了好久才着重地说:“我很高兴,它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品。”舒曼在后来论及肖邦的《第二叙事曲》的时候也称《第一叙事曲》为“他的最热情和最有独创性的作品之一”。

《第一叙事曲》是一出悲壮的激动的史诗。整部作品曲式是自由的奏鸣曲式,全曲的戏剧性是按一条线索发展的,从抒情性到悲剧性的转变。两个基本的形象起初都是抒情性的,后来派生出一个较暗淡,一个较明朗的两个形象。肖邦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主题升华创作手法,实际上作为艺术发展动力的不是主要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而是各个音乐形象的本省性格的转变。全曲结构与调性前后统一,音乐发展越来越赋予动力,最后以悲剧性的高潮结束全曲。

一、引子(1-7小节)Largro

《第一叙事曲》以简短的引子开始,沉重的叹息疑问般的朗诵音调沉重而响亮,四个八度的宽广音域,好像是一个人正在诉说着一个悲伤的故事,故事的内容给人以沉重的,充满疑惑的感觉。引子节奏均匀,音调运用的是肖邦惯用的疑惑伤感的音调,即下行四度又上行三度的“叹息”的音调。这在整部叙事曲中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主题中许多的特征性的音调都源于此。引子是g小调的,左右手齐奏,渐强上行到达高音区时逐渐减弱,从而体现出暗淡的小调色彩。在此提及一下,在肖邦的手稿上,第7小节的中音部清楚写的是降E,可是英国的威塞尔版却把降E改成降D,缓和了和声的尖锐性,后来许多版本都盲目的跟随。肖邦的学生阿多尔夫-古特曼和卡尔・米库里都证明降E是正确的。这个降E后来又出现在第35小节,前后呼应,它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如尼克斯所说:“这一不协和的降E,可以说是整个音诗的感情基音,它是种疑问的思想,像是一种突然的痛苦,射穿了灵魂和身体。”[2]

二、主部(8-67小节)Moderato

引子自然的融入到主部,引子的结尾在和声上是终止式,但是在速度和拍子上已经属于主部,引子就这样自然的融入到主部。主部开始的十二个小节结构上是稳定的,情绪上是平静的,但是节奏上却是切分节奏,重音总是落在后半个小节上,每个乐节都是从不稳定到稳定,从强到弱,音调上从高到低,犹如对悲伤回忆的叹息之声,形象而生动。整个主部色彩暗淡,呼吸急促。第二十一小节,主部开始扩充,音域开始扩大,左手也出现了对比声部,音乐发展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随之而来的二十九,三十小节节奏却立即缓和下来,接着是如梦幻般美好的畅想(华彩段),由原来的感伤的叹息变为短暂的天真的幻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声叹息结束了主部。

戏剧化的连接部是具有独立音乐形象和主题的,连接部像主部一样由稳定逐步到不稳定。切分音继续拖长,从第三十六小节开始的痉挛性的切分节奏,使得连接部充满了焦急不安的情绪。

主部的前半部分在和声上是引子的补充,连接部的前半部分在和声上又是主部的补充。肖邦运用环环相扣方法使引子、主部、连接部一气呵成。

连接部的后半部分具有更大的发展动力,情绪更加激动,上下奔腾的旋律浪潮使情绪激动的到达了最高峰,随后迅速平息,安静下来,逐步接近副部的气氛。

当连接部的感情浪潮平息下来的时候,低音声部出现的四度和五度音程组成的音调,力度逐渐减弱。最后一个四度的音程已经是副部的开始,这样连接部与副部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三、副部(68-81小节) meno mossosotto voce

主部和副部是统一的,它们都是抒情性的,音调上也有联系,同时也表现在包含舞曲因素这一点上,主部是带有明显的圆舞曲的伴奏音型。但是主部与副部又是区别开的,稍微活跃一些的副部把几种三拍子舞曲的因素融合起来,从色彩与音乐性格上来看,主部较为急促,暗淡,而副部则较明朗,柔和。主部是抒情性的叹息,副部是抒

情性的倾诉。

四、结束部(82-93小节)

在和声上是副部的补充,它延续了副部明朗,安静得气氛,好像是梦境般的副部的回声,但是流动的节奏和波状的音型又使它更富于生气。结束部以四小节的基本结构反复,出现在降B音上的八度音,如梦般的副部就要结束,音乐进入了紧张的展开部。

五、展开部(94-165小节)a tempo

展开部的第一个段落是主部的主题升华,a小调,主题在属音的持续低音上出现,不稳定的低音一直得不到解决,造成了紧张的气氛,惶恐不安。接着结构缩短,加速运动,音乐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在窒息的气氛中,使人想快速冲破惨淡的压抑的心情,获得自由。一次次重复的“吼声”,密集的和声布局逐渐加强,最后变为英雄性质的副部。

六、副部

副部的主题升华为展开部的第二个段落,A大调。有力的和弦发出丰满的音响,为了摆脱黑暗的人们,像是有了无限的勇气。

第三段与第四段自然的融合,第三段解决的属七和弦已经是第四段的开始。第三段是即兴的,幻想的,是前两个段落感情上的疏散。第四段式谐谑曲性质的,节奏上是圆舞曲的特点,模进的手法再次凝聚起力量,为再现部做好准备。

七、再现部(166-205小节)

再现部是倒置的,副部在前,主部在后。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因为展开部的第四段凝聚的力量,在音乐形象上更接近副部,另一方面在整个作品的安排上,悲剧性的主部过渡到悲剧性的结尾更自然更贴切。再现部用降E大调,在调性色彩上更具有英雄的气概,更接近呈示部中明朗的抒情性。为了加速发展,再现部中省略了连接部,主部回到主调,但是仍然保持着展开部中的惊慌的气息,和声依然在属音的持续低音上。最后主部主题收束时,悲壮激昂的热情转化为暴风骤雨般的结尾。

八、结尾(206-264小节)Appassionato

尾声采用独立音乐材料和音乐形象的,这是浪漫派的典型的创作手法。结构是方整,周期性的,以四小节为单位发展,狂风暴雨般的不断向高峰推进。在六个八度间不断反复的音型,顽强而热烈。左手的低音和弦奏出葬礼般的节奏。然后是热情的左右手齐进的音阶和誓言般的独白,最后全曲在地崩山裂的八度音阶上,由慢到快,有反向到齐奏,爆发出了如生死斗争般悲剧的呐喊,残酷的结局令人深思。

肖邦勇于创新的创作态度和一部部伟大作品的诞生,证明了他的才华和伟大,他在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他把一个文学体裁接受过来运用在音乐体裁之中,从文学意义上定义叙事曲的名称,又给它填充音乐的内容,不用任何暗示来加以说明,可见“g小调叙事曲是音乐中第一首采用这个曲名的器乐作品,不仅没有词,也没有什么具体化的内容,但是却与曲名十分一致的贴切。”的确,只有天才的作曲家才能创作出这样伟大的作品。

注释:

1钱仁康,《肖邦的叙事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p73-p74.

2钱仁康,《肖邦的叙事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p78.

参考文献:

[1]钱仁康,《肖邦的叙事曲》.2006人民音乐出版社.

[2] 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

[3]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中国文联出版社.

[4]《音乐研究》.1980年,第一期.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