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海洋到宇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海洋到宇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

回溯孩提时代,你我或许都曾经做过这样类似的梦:天马行空地幻想着搭乘奇异的飞行机器遨游天际、前往一处未知的世界探险,甚至去到外层空间的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且与外星人展开一场又一场光怪陆离的大冒险……

无独有偶,2011年,好莱坞知名导演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根据美国作家Brian Selznick的儿童科幻小说《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改编拍摄的《雨果的冒险》(Hugo),片中即以人类乘坐一枚炮弹来到月球探险的电影画面作为故事起源的线索。此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影片一开场的那枚炮弹正巧不偏不倚扎进了月球的右眼,拟人化的月球表情顿时一脸忧郁,后来这些人物主角还在月球上遇见了当地的国王并遭到攻击和驱赶等情节,相当鲜明地带有一种卡通式的童真趣味,整个场景布置与演员动作虽有些简陋粗糙,却是很直接地传达出某种戏剧张力,一幕幕更迭,像是在现场看舞台剧般。马丁・史柯西斯藉此欲向一百多年前自导自演、挖空心思制作了这部影史上第一出科幻冒险片《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的法国影坛祖师爷乔治・梅里叶(Georges Méliès)致敬。

从《雨果的冒险》到《月球旅行记》,看似单纯的(奇幻)冒险情节,里头却包含(影射)着多段电影中的电影经典,并且牵连出通俗(流行)文学史的另一段传奇。

话说《月球旅行记》最初于1902年首映问世,其剧情发想乃是取材自十九世纪末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科幻小说原著《De la Terre à la Lune》(从地球到月球)。

由于生平从事写作将近半世纪之久、共著有六十余部科幻小说获得了巨大声誉,因而被大批死忠读者尊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凡尔纳,自幼生长于法国南特(Nantes),一处滨临大西洋岸的海港城市,童年时期常见有林立的桔桅、繁忙的舟楫,以及热闹的码头,而其家族成员也不乏有海员和船主,遂使凡尔纳从小就孕育了幻想的羽翼,终其一生热爱旅游、流浪,且对航海产生了浓厚兴趣,乃至兴起了投身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

二十岁时(1848年),凡尔纳离开故乡南特,前往巴黎学习法律,但他内心却对于戏剧创作怀抱梦想,并期许自己能够在剧场界扬名立万。且就在凡尔纳寄寓巴黎求学、生活的这段时间,由于拒绝了父亲希望他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的要求,致使家中津贴顿时断绝,平常日子过得极为拮据。因此他一方面得兼差替人补习、去公证人事务所当文书,甚至还在剧院里找了一个秘书的职位,另一方面他也经常上国家图书馆看书自修,不惟对于各项学门领域求知若渴,同时又系统性地大量阅读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书籍,为他日后撰写科学小说打下了基础。

如是,经过了多年沉潜、岁月熬炼,直到他三十四岁(1862)遇到了出版商赫特左尔(Pierre-Jules Hetzel,1814-1887),两人一拍即合,随之共同合作推出了“惊异之旅”(Voyages extraordinaires)系列故事――其中尤以著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女儿》(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1868)、《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1870)、《神秘岛》(L’?le mystérieuse /1875),以及《环游世界八十天》(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 /1872)等作品最广为人知,自此而后四十年间,凡尔纳俨然成了全球畅销书榜的票房保证①。

相对在台湾,凡尔纳的小说通常被归类于青少年儿童文学(而非纯文学创作),其译作的传布大多由原著内容加以改写。还记得高中时代几乎每周都会去逛重庆南路书店街,对他印象较深的是《海底两万里》,当时初次读到的是志文出版社“新潮少年文库”改写的简译本。另外,大抵同一时期我也在其他坊间书店陆续看到东方出版社和国语日报社的《海底历险记》,以及好时年出版社的《海底之旅》,作者分别署名朱勒・韦尔、维尼以及范那,后来经过了好些日子,才知道原来这些其实都是来自同一原著、同一作者。

直到近十年来我染上了逛二手书店淘书的癖好,不久前才又在台北龙泉街旧香居发现了另一部更早期的全译本,这是1973年由香港中流出版社发行、署名“解人”翻译的《海底两万里》②。此处“解人”即是早年“勤工俭学”运动期间赴法留学、后来担任北大教授的曾觉之(1901-1982)的笔名。但观其译文辞采华美,迥异于晚近版本的通俗腔调,宛若行云流水般,颇有民初一代文人的老派优雅。

在凡尔纳的小说里,那些主人公们几乎无不例外都感染了一股浓厚的浪漫进取色彩,缘于早年有限的科技知识所展开的奇幻异想,徘徊于已知和未知之间、如真似假,却为后人不可思议而精准地预见了科学的未来 ③,甚至还成了法国顶级珠宝品牌“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的灵感来源,而他的知识涵养与想象力毋宁更令人为之悚惧,仿佛便是海洋本身,沉静又暴烈。